从文化融合、时代要求、创作技法等角度分析徐悲鸿的作品及其对于当下学术道德与学术修养的启示
刘文华 韦华蕾
华侨大学 福建泉州 361021
一、引言
徐悲鸿是中国现代艺术史上的杰出画家,作品题材风格丰富,既彰显深厚传统文化底蕴,又蕴含独特艺术创新精神。他主张艺术家立足社会现实、关注人民疾苦,以艺术表达人民心声,艺术风格独特有力,创作思想深刻且富有人文关怀。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文艺创作作用关键。爱国主义是艺术文化的永恒主题,随时代演变,任何时期的爱国主义艺术作品都能唤起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新时代文艺创作更应将爱国主义作为主基调,引导人们树立正确观念,增强文化自信。
徐悲鸿以大量创作实践树立典范,其作品融合古今绘画技巧,既展强烈爱国情怀,又实现中西方绘画技巧融会贯通,在艺术史上承上启下,极具研究价值。
研究徐悲鸿,可直观感受其画作中民族精神的力量,有助于正确展望民族绘画艺术发展方向,还能从其艺术与学术修养的统一中,汲取对当下学术道德与修养的启示。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与案例分析法,研读《徐悲鸿文集》《徐悲鸿研究》等文献,结合其代表作品深入分析。
二、文化融合视角下的徐悲鸿作品分析
徐悲鸿的绘画生涯始终与中华民族命运紧密相连,秉持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理念。其“奔马”气势磅礴,《徐悲鸿文集》提及,“举国多难”时需“龙马精神以济之”。1941 年,他在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办画展,售画所得全支援抗战;同年第二次长沙会战期间,创作《奔马》,题跋尽显忧国之情。
早年作品看似表浅层情感与技巧,实则是对人生态度的探索及中西技法的碰撞。他借鉴西方绘画理论,洞察中国画弊端,实现艺术观念创新。艾中信在《徐悲鸿研究》中分析,他秉持西方现实主义,创作出大量杰出油画和中国画。他创新中国传统绘画理念,将西方写实造型手法融入中国画,改变近代中国画重水墨轻造型的缺陷,强调西方透视、结构等是造型艺术基础,认为学画需先学素描,为传统中国画注入新活力,推动形成具时代特色的新绘画艺术。
波德莱尔曾言现代性含过渡、短暂与永恒、不变。徐悲鸿绘画兼具二者。从文化融合看,其作品融合中西艺术精华,形成独特风格。郎绍君在《二十世纪中国美术思潮》中指出,他将中西绘画碰撞总结为互补的视觉艺术,使西方写实透视技法成为中国绘画重要元素。《八骏图》以传统技法为基,融入西方透视和光影,展现骏马形态神态,寓意民族奋发精神;《裸体》系列借鉴西方现代艺术手法,展现中国女性柔美。得益于文化融合,他艺术表现兼具创新与创造精神,其“尽精微,致广大”理念及创立的美术教育体系,对中国现代美术影响深远。
三、时代要求视角下的徐悲鸿作品分析
徐悲鸿(1895-1953)的成长与从艺经历见证了中国近代变迁。近代中国面临亡国危机,救亡图存成为时代口号。1917 年他赴日本学习美术,1919 年在蔡元培、康有为帮助下公费留学法国。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科学与民主思想启蒙,1920 年徐悲鸿发表《中国画改良论》,提出“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画之可采者融之”的艺术见解,并终身奉行(《徐悲鸿文集》)。他心系国家与民族命运,强调“为人生而艺术”,重视艺术的认识与教育功能,画作蕴含爱国主义思想,体现历史使命感与责任感。
20 世纪 30 年代,中华民族内忧外患,徐悲鸿取材《史记·田儋列传》创作《田横五百士》,彰显威武不能屈的气节;取材《书经》创作《傒我后》,表达对和平的渴望;取材《列子·说符》创作《九方皋》,倡导正确用人。抗日战争时期,《愚公移山》等作品展现民族进取精神,其“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情怀值得当今艺术从业者学习(《徐悲鸿研究》)。徐悲鸿作品反映当时社会变革,传递对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关爱。《抗战》系列展现中国军队的英勇,表达对抗战的支持;《文化名人》系列体现对中国文化的热爱与传承。他深刻认识到笔墨当随时代,1930-1933 年日本入侵东北时,耗时三年创作《徯我后》,画面中人们衣不蔽体、仰望期盼,寄托对苦难中人民获得解放的祈祷;《田横五百士》亦耗时三年,借田横故事传递民族不屈精神,呼吁振兴中华(《徐悲鸿全集》)。
四、创作技法视角下的徐悲鸿作品分析
元代文人画出现后,过分追求笔墨趣味性导致近世中国画因循守旧、缺乏个性。中国画既是笔墨艺术,也是造型艺术,但近世中国画将笔墨作为评判作品优劣的唯一标准,忽视造型价值,形成不良风貌。徐悲鸿敏锐察觉这一弊病,进行革新实践。李松在《中国现代绘画史》中评价,他是用西方写实主义改良传统中国画的坚定践行者,将西方写实主义在形体、光影、明暗、比例、透视、解剖和色彩等方面的科学性理念引入传统中国画,融入传统笔墨,丰富了中国画的表现力,推动笔墨革新,将中国画带入新的发展境地,实现了传统“六法论”与西方写实主义的有机结合。
徐悲鸿以西方绘画为造型基础,将素描、油画等注重形体的理念融入中国画创作。他总结中西艺术精髓,形成独特风格,创作题材涵盖风景、花卉、动物、人物、历史和神话等,作品栩栩如生。《田横五百士》《愚公移山》等巨作,既抒发爱国情怀,又展现人民的毅力,其技法特点在《徐悲鸿全集》中有深入剖析。
五、徐悲鸿对于当下学术道德与学术修养的启示
徐悲鸿曾言,作画需专心致志,培养造型基本功约需五年,之后再完善创作。他在北平艺专改良教学体系,反对一味临摹古画,要求学生注重写生,不依赖临摹(《徐悲鸿文集》)。艺术修养与学术修养、学术道德的培养异曲同工。徐悲鸿对绘画的深入研究与坚守,为学术研究树立榜样。正如陈家琪在《经验之为经验》中所论,坚持与积累至关重要,学艺先学德。
这一理念对当下学术领域具有重要启示:学术道德方面,徐悲鸿尊重原创、反对抄袭的态度,启示学者坚守诚信,不剽窃、不造假;学术修养方面,他持续学习中西文化、提升造诣的精神,激励学者拓宽视野、积累知识、提高研究质量。
六、结论
徐悲鸿的作品具有极高艺术价值,传承中西文化精华,体现民族精神与时代要求,其创新技法为现代艺术发展作出重要贡献,探索精神启迪当下与未来(《二十世纪中国美术思潮》)。从徐悲鸿的艺术生涯与作品中,可见文化融合的创新活力、时代要求赋予的责任担当及精湛技法背后的深厚积淀,这些是学术领域塑造学术道德、提升学术修养的宝贵资源。学者应秉持诚信、严谨、创新的态度,投身学术研究,为学术进步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陈家琪. 经验之为经验 [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2] 王震. 徐悲鸿文集 [M]. 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
[3] 艾中信. 徐悲鸿研究 [M]. 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1.
[4] 郎绍君 . 二十世纪中国美术思潮 [M]. 北京: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7.
[5] 徐悲鸿纪念馆. 徐悲鸿全集 [M]. 北京:文物出版社,2011.
[6] 李松. 中国现代绘画史 [M]. 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刘文华( 2001-) ),女,汉族,福建宁德市人,艺术学硕士,单位:美术学院艺术设计学专业,研究方向:艺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