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超出自然本性的欲望如何导致不平等

作者

李自源

郑州大学哲学学院 河南郑州 450001

在《论人类社会不平等起源和基础》一书中,卢梭阐述了这种观点:随着发展人类开始使用工具发明了语言,高举理性和道德旗帜,社会随之诞生,好像人类社会在进步,但是卢梭认为理性的不断发展却让本性达到了窒息的程度,人类失去了自然本性,在将自己推向人人不平等且饱受苦难的状态之中,一步步滑向毁灭的深渊。他向我们展示了人类怎样从自由、独立的原始自然状态,变成了现在被整个大自然,尤其是其同类所奴役的状态。在其中,超出人类自然本性的情欲和理性相互促进发展标志着人类逐渐走出自然状态。

1、自然状态

卢梭分别从生理层面和形而上的角度出发对人的自然状态进行了讨论,在最初自然状态下的人类,卢梭称其为自然人类或是野蛮人。生理层面,由于自然对每一个物种都有其偏爱,其所看管的动物受特殊的眷顾,所以自然人拥有持久不变的强健体质,并且自然人类拥有的唯一工具就是他们的身体;卢梭用了其他动物的例子来论证这种观点,所有在自然状态下的动物都有着健壮的体格、充沛的精力和充足的勇气,但是它们一旦被人类驯服,这种本能也会被削弱。可以说,我们对这些动物所有的照顾与喂养都只会让它们退化。“人类也像动物一样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逐渐变得虚弱、胆小、卑躬屈膝,安乐而又萎靡的生活方式使他不再充满力量与勇气”[1]。而且,虽然人类在原始状态中所受的到自然待遇和其他动物一样,但是自然人之间的差异一定是大于自然状态下动物和被驯化后的差异,并且人类给自己安排的安乐的生活方式一定比动物更多,所以人类堕落的程度也比动物更多。

现代人类拥有者趁手的工具身体得不到运用,缺乏身体的训练从而失去了野蛮人所必须掌握的力量与敏捷。自然人类与其他动物处于一样的处境,受伤或者生病时只需要依靠自然,并不需要药物和医生的医治,所以他认为社会愈发展,疾病也就越来越多。 生活方式的差异造成了人们身体和精神的差异;富家人的食物过于精致,他们只摄入增加热量的精华部分,从而减弱了自身的消化功能,而穷人只能吃粗茶淡饭,而且经常食不果腹,“因此一有机会他们便不免贪吃,从而加重了肠胃的负担。彻夜不眠以及种种过度行为;各种情欲的放纵、身体的疲惫以及精神的衰竭;所有状态下的人类都感受到了无尽的忧伤与痛苦”[2]

自然状态下的人类不具有思考的能力,愿意和不愿意、欲望和害怕将是他灵魂最初甚至是唯一的运作,“思考的状态是一种反自然的状态,而进行思考的人类则是堕落的动物”[1] 他们具有质朴原始而又宁静的生活,只有最简单自然的欲望比如要填饱自己的肚子和满足自己的性欲等,在自然中幸福地生活着。

2、欲望的产生

从形而上和道德的角度,人通过其精神和意志的支配逐渐与动物分野,人与动物只能遵守自然法则不同的是人可以根据自己的主体意愿选择遵守自然法则或是远离自然法则,动物的自然需求得到满足时便会停止其欲求活动,然而人类在这样的情况下其神秘的意志还会提出其他要求,于是人类可以选择顺应或者反抗自然法,这样来说,人类可以做到不被自然法则所主宰。“自然支配着一切动物,而兽类总是选择服从。人类本来面临着同样的压力,但他自认为有选择顺从或者反抗的自由。”[1] 同时人类具有自我完善的能力也将人类与动物彻底区分开来,兽类无得无失一直活在自己的本能之中,而人类可以借助周围的环境不断通过自我完善的能力去促进他的其他能力的发展。“当我们被迫承认:这一卓越的、几乎无限的能力却是人类所有苦痛的来源;正是这一能力在时间的长流中将人类从原初状态中拖拽出来,使他不能再过上安静、单纯的生活”[1]

自然状态下的人类不具有思考的能力,要么因为大自然的最简单驱使,要么产生了“不能得到”的欲望,人类才会有想要或惧怕一个事物的感觉,这种感觉就是情欲的源头,产生这种情欲就需要人类具有对客体的认知,才会促进情欲的发展,这种认知区分于纯粹的感觉,然而这种发展是人类不知耗费了多少岁月才跨越过去的,“我们越是深入地思考这一问题,就越会感觉到纯粹的感觉与最简单的认知之间的差距。我们无法想象人类是如何只依靠自己的力量,在既没有任何交流也没有任何需求刺激的情况下,完成如此大的跨越。”大自然是所有物种的看管者,自然状态下的野蛮人和野兽都在本能中便拥有了在自然状态下生存所需的一切东西,于是他们都只用服从于自己的自然本能,但是人类通过这一物种具有的典型特征—自我完善的能力使他们与动物产生分野,自我完善的能力催使着人类进行痛苦的形而上思考,为确保这种想象不会消散,这种想象需要人类借助一个概念去表达出来,概念得到公众的普遍认可进入脑海之中与形而上的思考产生共鸣,达成全体共识的基础上语言和社会体系应运而生,有了理性、情欲、道德和法律等概念。“野蛮人在本能中便拥有了在自然状态下生存所需要的一切;但只在逐渐发展起来的理性中,才拥有在社会身存中所必需的东西。”[1] 因此,在这些人类中间,既没有好与坏之分,也没有所谓的罪恶与美德的对立。在我们中间无休止地折磨着我们的那种观念,是不会侵袭到野蛮人的心灵的。他们每个人只是平静地等待着大自然的召唤,然后便无条件地投入其中,这期间惬意多过狂热。一旦需求得到满足,所有欲望之火便随之熄灭。这些情欲都是社会的产物,而且正是这些情欲的诞生使得法律变得不可或缺。

自我完善的能力催使理性发展,自然人类开始频繁使用工具而不是自己的身体,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建立起来了小型社会,催生出了语言,尽管最开始的人类只是简单的合作,但是道德观念已经开始渗入人类思想之中,人类变得不像最初那样强健耐劳,自然赋予的不忍怜悯之心也已扭曲,但是这是人类处在悠闲自在的原始状态和“自尊心”泛滥状态的中间,是全体人类想要回去的那个最幸福最持久的黄金时代。随后人类各种的禀赋都开始发挥作用,随着道德观念逐渐发展,自我尊重和尊重他人的观念开始进入人的思想之中,人们开始对自我和事情进行价值评价,尊严与荣誉概念开始形成,社会人之间的互相影响开始进入到精神和心灵世界,加速了人类欲望的产生,在物质上其表现为对闲暇与享受的追求,在心灵上其表现为对荣誉的追求和尊重的需要[3] 就此,人类承受着心灵和身体上的双重痛苦,平静而幸福的生活消失了。

私有制的产生是人类欲望带来的必然结局,人类不满足于单单地满足自己的基本需求,部分人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求从而互相竞争,为了使自己竞争所占有的资源为己所有连同人类一起签订契约,创造出所谓的人类的“权利”,自此自然的不平等就发展为了约定的不平等。于是人类被迫又自愿地丢掉了平等这一自然赋予的最大礼物, 而这样的礼物一旦丢掉自然便不会再次赠予人类。

参考文献

[1] 卢梭.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与基础[M]. 邓冰艳. 译. 浙江文艺出版社,2015

[2] 麻莉 . 断裂的琉璃——卢梭对现代性的批判 [D]. 上海 : 复旦大学 ,2008.

[3] 李星 . 试论卢梭思想中的“欲望”观念——以《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为中心 [J]. 今古文创 ,2023,(09):70-72.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09.023.

作者简介:李自源(1999.11-),男,汉族,河南南阳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伦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