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新课标下小学音乐欣赏教学创新路径研究

作者

郝娜

神木三中 719300

引言

随着新课标对基础教育阶段艺术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正面临从传统知识传授向素养导向转型的发展契机。新课标强调音乐教学需关注学生审美体验、文化理解与艺术表现能力的培养,这一导向推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需突破原有教学框架,探索更贴合学生认知特点与时代发展需求的教学模。

一、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必要性

1. 助力学生审美能力启蒙

小学阶段是学生审美意识形成的关键时期,音乐欣赏教学能引导学生感受不同音乐作品的旋律、节奏与情感,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审美判断标准,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对美的感知力与鉴赏力,为后续更深入的艺术学习与审美素养发展奠定基础,契合小学生身心发展与素养培育的需求。

2. 促进学生情感表达与释放

音乐作为情感传递的重要载体,小学音乐欣赏教学可让学生在聆听中体验喜悦、悲伤、激昂等多样情感,为学生提供情感表达与释放的渠道。通过对音乐情感的理解与共鸣,学生能更清晰地认知自身情感,学会用恰当方式表达内心感受,助力心理健康成长。

二、当前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现状

1. 教学理念偏向知识灌输

当前部分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仍受传统教学观念影响,教学重心多放在音乐知识点(如乐器名称、节奏类型)的讲解上,忽视学生对音乐的个性化体验与情感共鸣。教师常以单向讲解为主,缺乏引导学生主动感受、思考音乐的环节,导致教学过程略显机械,难以激发学生兴趣。

2. 教学内容选择缺乏适配性

在教学内容选择上,部分小学音乐欣赏教学存在脱离小学生认知特点的问题。一方面,部分教师过度选择专业性强、情感复杂的成人音乐作品,超出学生理解能力;另一方面,对本土民族音乐、贴近学生生活的音乐作品挖掘不足,导致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脱节,难以引发学生共鸣。

3. 教学评价方式单一且片面

当前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评价多以课堂提问、简单书面测试为主,评价重点集中在学生对音乐知识点的记忆程度,忽视对学生审美能力、情感体验、表达能力的综合评价。这种单一且片面的评价方式,无法全面反映学生在音乐欣赏学习中的成长与不足,也难以对教学改进形成有效指导,制约教学质量提升。

三、新课标下小学音乐欣赏教学创新路径

1. 构建教学情境,营造浓厚氛围

构建教学情境是新课标下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依据音乐作品的风格、背景与情感内涵,创设能调动学生感官体验的教学环境,通过环境氛围的渲染引导学生沉浸式感受音乐元素,降低音乐理解难度,激发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情感共鸣与欣赏兴趣。在 “卖报歌” 教学中,教师可先收集 20 世纪 30 年代上海街头的老照片、相关历史背景文字资料,在课堂开始时通过多媒体展示这些素材,同时播放轻柔的 “卖报歌” 纯音乐伴奏,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时代背景;接着教师可在教室角落摆放自制的 “报纸” 道具与模拟的 “街头摊位” 场景,引导学生想象自己是当时的卖报儿童,再播放完整的 “卖报歌”,让学生在情境中聆听歌曲的节奏、旋律变化,感受歌曲中卖报儿童的生活状态与情感。

2. 创新教学理念,激发学习兴趣

创新教学理念是在新课标指导下,打破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以教师讲解、学生被动聆听为主的传统模式,将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个性化体验置于核心位置,通过设计互动性、趣味性的教学环节,让学生从被动接受音乐知识转向主动探索音乐魅力,进而激发学生对音乐欣赏的内在兴趣与自主学习动力。在 “打秋千” 教学中,教师可摒弃传统的 “先讲解旋律再聆听” 的模式,采用 “体验先行 + 音乐感知”的理念设计教学;课前教师准备简易的 “秋千” 示意图与节奏卡片,课堂上先组织学生开展 “模拟打秋千” 的小游戏,让学生通过肢体动作感受秋千摆动时的快慢节奏变化,再引导学生将肢体感受与音乐节奏建立联系;随后播放 “打秋千” 音乐,让学生边聆听边用肢体动作模仿秋千摆动,感受歌曲的节奏、旋律与秋千运动的契合点。

3. 立足传统文化,拓展课堂空间

立足传统文化是新课标下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重要方向,即挖掘音乐作品中蕴含的民族文化元素,将音乐欣赏与传统文化传承相结合,打破课堂空间的局限,引导学生从音乐中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拓宽文化视野,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在 “快乐的泼水节” 教学中,教师可先提前了解傣族泼水节的习俗、服饰、舞蹈等传统文化知识,制作成图文并茂的课件;课堂上先通过课件向学生介绍傣族泼水节的起源、庆祝方式等内容,让学生初步认识这一民族节日的文化内涵;接着播放 “快乐的泼水节” 音乐,引导学生聆听歌曲中具有傣族特色的乐器音色(如葫芦丝、象脚鼓)与旋律特点,感受歌曲传递的欢乐氛围;之后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 “模拟泼水节” 活动,播放音乐的同时,让学生用轻柔的肢体动作模仿泼水、舞蹈的场景,感受音乐与民族舞蹈动作的配合;课后教师可布置 “寻找身边的民族音乐” 小任务,让学生与家长一起收集其他民族的音乐作品,下次课堂分享,拓展音乐欣赏的课堂空间,深化对传统文化的认知。

4. 加强课堂互动,促进多元发展

加强课堂互动是新课标下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通过设计多形式的互动环节,让学生在与教师、同伴的交流协作中,主动表达对音乐的理解与感受,不仅能深化对音乐作品的欣赏,还能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合作意识与审美表达能力,实现学生多元素养的协同发展。在 “手拉手,地球村” 教学中,教师可采用 “小组协作 + 音乐表达” 的互动模式设计教学;首先播放 “手拉手,地球村” 音乐,让学生初步聆听后,将学生分成 4-5 人一组,每组发放画纸与彩笔,引导小组讨论歌曲传递的 “团结、环保、友爱” 主题,以及歌曲中欢快、活泼的旋律特点;接着让小组合作,根据对歌曲的理解,将歌曲中的情感与主题通过绘画的形式呈现出来。最后组织全班学生手拉手围成圆圈,随着音乐轻轻晃动身体,在互动中感受歌曲的团结氛围,促进学生音乐欣赏能力与合作、表达能力的共同发展。

结语

新课标下小学音乐欣赏教学创新路径的探索,围绕情境构建、理念革新、文化融入与互动设计展开,为突破传统教学局限、落实核心素养培育目标提供了可行方向,也为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转型发展奠定了基础。未来,随着教育实践的深入与教学资源的丰富,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还可进一步结合学生个性化发展需。

参考文献:

[1] 刘云. 新课标下小学音乐欣赏教学创新路径研究 [J]. 考试周刊, 2024(32).

[2] 王博 .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提升学生审美素养的研究 [J]. 互动软件 , 20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