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库巴曲缬沙坦对维持性血液透析伴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及体液指标的影响
吴东凤 王海泉通讯作者
宁阳县第一人民医院 山东泰安 271400
沙库巴曲缬沙坦是一种既作用于利钠肽系统又作用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新型药物。具有脑啡肽酶和血管紧张素受体双重抑制作用。研究显示,观察组治疗后夜间收缩压、夜间舒张压降低更明显。但其具体的作用机制及指标尚不明确。本人拟通过对照,研究沙库巴曲缬沙坦对维持性血液透析伴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及体液指标的影响,初步探明其作用机制,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选择 2021 年 1 月至 2022 年 5 月在我院肾脏内科治疗的维持性血液透析伴高血压患者 91 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观察组男 23 例,女 23 例,年龄 34-77(57.09±11.17)岁;病程 3-6 年,平均 (3.85±0.58 )年。对照组男 25 例,女 20 例,年龄 25-76(56.51±13.27)岁;病程 3-6 年,平均(3.78±0.56)年;纳入标准:符合维持性血液透析伴高血压患者的诊断标准。按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 年修订版)高血压定义要求, SBP⩾140 (mmHg)和(或)DBP ⩾90 (mmHg);符合透析指征并规律透析3 个月以上。每周按时参加血液透析患者,一周 2 次;年龄 18-80 岁,性别不限,签署知情同意书,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排除标准:容量控制不佳,近 1 月出现 ⩾3 次透析中低血压的发生;存在可能影响实验的事件,如精神病患者,恶性肿瘤晚期患者;既往存在应用ARB 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的患者。
研究方法:对照组应用缬沙坦(80mg qd po)降压治疗,观察组给予沙库巴曲缬沙坦(50mg qd po)降压治疗。对照组和治疗组给予一致的血液透析治疗和基础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间隔为 1 周 2 次。两组治疗时间持续 3 月以上,为排除透析对实验的影响,实验数据采集为患者上机透析前。观察指标:血压变异性:测量用药前、用药3 月后两组患者血压变异系数;血压变异性:测量用药前、用药3 月后两组患者血压变异系数.
统计学方法:使用 SPSS 20.00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
)表示,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设计 t 检验,组间比较采用成组设计 t 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比较采用 X2 检验。以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后两组 dSCV、dDCV、nSCV、nDCV、24hSCV、24hDCV 较治疗前降低(P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后 dSCV、nSCV、nDCV 降低( (P<0.05) ),见表 1。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浆 REN、AngII、ALD 水平降低(P
),其中观察组AngII、ALD 水平降低更明显( P<0.01⟩ ),详细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血压变异系数比较( 

表2 两组体液指标比较 

3. 讨论
血压变异性(BPV)是高血压患者靶器官损伤的重要独立危险因素,血压变异性升高会导致 [1] :(1)组织灌注时高时低,造成内皮细胞的损伤。损伤的内皮还会释放细胞因子,引发氧化应激反应,增加血液黏度,降低血液灌注,致使组织缺氧,影响各器官组织功能正常运行 [2] ;(2)激活 RAAS 系统,导致血液中血管紧张素 II 因子增多,致使心室重塑。(3)增大炎性反应,炎症因子会通过影响内皮细胞功能以及激活氧化应激造成血管损伤;引起hs-CRP 的增高,hs-CRP 升高会抑制肝脏对白蛋白 mRNA 的表达,减少白蛋白的合成,同时增加白蛋白的分解,加速血透患者营养不良的发生。沙库巴曲缬沙坦是一种既作用于利钠肽系统又作用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enin angiotensinaldosterone system, RAAS)的新型药物。具有脑啡肽酶和血管紧张素受体双重抑制作用。研究显示,观察组治疗后夜间收缩压、夜间舒张压降低更明显。而且,观察组收缩压的降低幅度大于舒张压,这有利于降低脉压,降低血压波动性。在血压变异性方面,观察组治疗后日间收缩压变异系数、夜间收缩压变异系数、夜间舒张压变异系数降低更明显。血管紧张素Ⅱ是 RAAS 的主要活性物质,治疗后观察组血管紧张素 II 受体、醛固酮水平降低更明显。
综上所述,沙库巴曲缬沙坦可以降低血压变异性,发挥改善心脏功能和延缓肾脏损伤作用,且沙库巴曲缬沙坦在实验过程中治疗安全性较高,为沙库巴曲缬沙坦在维持性血液透析伴高血压患者中的广泛应用提供了依据。
参考文献:
[1] 邬碧波 , 张黎明 , 梅长林等 .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 H 型高血压与细胞因子及颈动脉病变的关系 [J]. 中华肾脏病杂志 ,2013,29(09):704-705.
[2]Parati G, Torlasco C, Pengo M, et al. 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 its relevance for cardiovascular homeostasis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s[J]. Hypertens Res, 2020, 43(7): 609- 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