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怎样做好小学数学培优辅差工作教学
吴良英
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红旗小学 422500
引言
在新一轮课改进程中出现的培优辅差这一教育方式下,鉴于学生受年龄、知识水平及思维发展等因素制约而存在差异乃客观现象,班级里既有优等生又有学困生,唯有对每个学生分层培养方可让其皆获发展。小学阶段的数学作为一门具逻辑性与抽象性且对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思考能力大有裨益的基础课程,作者为使班上学生能更好地提升综合素质,依据学生实际状况对如何培养他们的数学能力展开了探讨。
一、小学数学培优辅差教学的意义
在小学教育阶段,提升学生数学素养极为关键,培优辅差教学能适应学生个体发展需求且具“育人”双重功效之事至关重要,学校对学生不断进步与全面发展均予以关注。而传统教学方式常现“一刀切”状况,教师若采用“平均用力”授课方式,势必造成部分学生“学不满足”以及部分学生“难以消化”之局面。
“培优辅差”教学落实“因材施教”理念于每一位学生身上,依据学生实际水平分级辅导做到有的放矢,既能让成绩优异学生进一步拓宽视野、开拓思路以培养创新思维,又能助学困生逐步巩固基础、树立自信。这体现“有教无类”教育思想,即不放弃任何一个孩子,让每个孩子皆能得最好的成长关照。
同时,体现着“教育公平”价值诉求的“培优辅差”。在强调个性化教育这一前提下,始终秉持着“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全面发展目标不变,对无论是优等生还是学困生皆一视同仁,通过倾斜与强化教学资源,让每个学生都能平等享有受教育权利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可以说,“培优辅差”作为一项彰显“精准育人”特色的教育活动,既体现着“均衡”与“优质”的教育价值观,又对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意义重大。成绩优异学生在获得充分发展机会后学习动力得以增强从而保持较高学习积极性,学困生经有针对性个别辅导能重拾自信进而逐渐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各类学生均可从中体会学习乐趣并产生持久学习动力。
二、做好小学数学培优辅差工作教学策略
(一)在兴趣导向下开展教学活动
在以培优辅差为基础的小学数学教育过程中,依着小学生的性格特征选取有趣教学方式以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对数学课程的兴趣很重要。唯有如此,方可保证数学教学工作顺利开展、让学生更深入理解数学知识进而提升数学教学质量。而且,在培优辅差教学模式里运用趣味教学法,还能充分调动学困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使全班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学习中共同提升数学成绩。
例如,在教授《实数》之际,教师可播放一段呈现希帕索斯发现无理数这一有趣数学故事的小视频,让学生于欣赏故事当中初步了解实数及无理数概念。课堂之上应改变传统填鸭式教学,以微课为载体开展教学活动,借此为学生留出充足自主学习空间且培养其学习“实数”的兴趣。故而,在培优辅差教学策略里,不管是优秀学生还是学困生都需培养良好学习兴趣以更好促进数学学习。由此,小学数学教师要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持续激发学生对数学课程的学习热情。在兴趣引导下促使学生主动进行数学学习,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使不同层次学生都能更好掌握数学知识。
(二)正视学生差异,做到因材施教
不同学生在对数学的兴趣和天赋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这一情况是不可否认的现实,存在着有些学生对数学充满兴趣而有些学生觉得其枯燥乏味、有些学生一听教师讲解就能理解而有些学生甚至难以理解例题、有些学生花费较少时间学习数学就能取得良好效果。而有些学生因未找到合适学习方法投入大量精力却成绩不佳的种种不同表现。
在教学中,对于学习优异的学生应给予适当关注而非放任不管,需依据其具体情况,在备课环节设计有针对性教学案例且在练习时适当增加难度以确保能深入探索、不断进步从而挖掘其数学潜力。
对于学困生,教师需通过与他们进行“心灵沟通”以了解其想法和困惑,从而找出学习困难根源进而判断是心理因素还是基础问题。对于存在心理恐惧的学生,要在课堂上给予更多发言机会来增强其自信心。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则可在课堂教学中先适当降低知识目标要求、简化练习难度。随着时间推移,逐步弥补知识短板后再逐渐增加练习难度,且要“对症下药”“因材施教”,加强“一对一”辅导,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以增强学习信心。
数学教师对待学困生和优等生平等、对每一位学生秉持公平态度且注重培养优秀学生与帮扶学困生的做法,对于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促使每个学生在数学学习道路上不断前进很有必要。
(三)实施作业分层,关注全体学生
在传统教育模式下,许多教师对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采用统一教学方式的情况难以实现培优辅差效果。故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中等生、学困生和优等生的关注不可有所偏废,尤其要做好学困生和优等生的教育工作这一方面。
对于学困生应给予特别关照,依据其能力水平布置分层作业,适当降低难度,使其先熟练掌握基本数学内容后逐步增加难度,先争取达到中等水平进而逐步提升;对于优等生则不宜频繁布置过于简单的基础作业,以防其因感到枯燥而影响学习积极性。
存在个体差异的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各不同。在教学实践中,需秉持“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育理念的教师,对于优等生可引导其阅读更多课外书籍、鼓励寻找最优解题方法做到一题多解并记录解题经验,对于学有余力的特殊学生则要有针对性安排训练使其参与更多数学竞赛题以拓宽视野。
对于学困生,教师可采用一对一辅导方式以增强其学习数学自信心、提高学习热情,针对其问题耐心讲解指导并与之共同分析,在知识学习及技能培养方面师生共同制定学习计划且教师跟踪监督以助其发现自身不足,还应对每次作业简要点评让学生了解自身优劣从而提高培优辅差效果。
结语
总而言之,在进行“培优补差”的过程中,数学老师要把学生放在第一位,遵循数学来自于生活,运用到生活的理念,运用有效的手段,用爱和耐心来激发孩子们对数学的浓厚兴趣,指导他们寻找学习数学的途径,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数学的学习上有很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乔鑫娟 .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下的”培优辅差”[J].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教育科学 , 2016(5):00250-00250.
[2] 黄金明 . 分层教学 , 注重个体差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尝试 [J]. 小作家选刊( 教学交流 ), 2017, 000(015):182.
[3] 阿古达木 . 如何做好小学数学培优辅差工作 [J]. 传奇故事 : 上旬版 , 2021,000(001):P.3-3.
[4] 周志金 . 分层教学 , 培优辅差——小学数学家庭作业分层设置的必要性和途径 [J]. 数学学习与研究:初一版 , 2022(36):110-112.
[5] 曾艳 . 培优辅差在小学数学教育中的重要性 [C]//2021 年教育教学创新研究高峰论坛论文集.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