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语文自读课文的教学实践

作者

彭剑锋

新会一中附属凤山湖中学 529159

在最新发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中,“自读”环节被纳入了“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实用性阅读与交流”等多个学习任务群。这一环节强调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并掌握自主阅读的策略和方法,以培养独立的阅读能力。自读并非无序的阅读过程,而是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借助教师的适当指导,使学生成为阅读的主动者,在自我探索中提升语言、思维、审美及文化素养。

一、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语文自读课文的教学实践意义

在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语文自读课文的教学实践,既是对课程标准关于“学生中心”理念的贯彻,也是对传统阅读教学模式不足的补充,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至关重要。这种教学实践的重要性可以从语言能力的提升、思维品质的培养以及文化素养的增强三个方面来理解。

(一)语言运用

自读课文为学生提供了独立进行语言训练的机会。与教师逐句讲解的传统课堂不同,自读课文教学中,学生需要独立完成字词学习、句子分析以及篇章结构的理解。这种独立的语言学习有助于学生将文本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资源,为将来的阅读和写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思维能力

自读课文是培养思辨能力的有效途径。自读不仅是简单的浏览,而是要求学生带着问题深入分析文本,进行推理和判断。在《有为有不为》一文中,梁启超阐述了“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观点,并借助历史典故批判现实中的不良现象。学生在独立阅读时,需要思考作者的论点排列顺序、典故与论点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这一准则在现代社会中的适用性,这样的过程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三)文化自信

自读课文是学生吸收传统文化精华的桥梁。《有为有不为》中包含了儒家文化中关于“义利之辨”和“修身之道”的核心思想。通过自读,学生可以深入了解梁启超的思想以及其时代背景,探索“有为有不为”的文化渊源,并思考如何将传统文化应用于现代生活。这种探索性的文化学习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增强文化自信和传承意识。

二、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语文自读课文的教学实践——以《有为有不为》为例

(一)任务驱动:明确自读目标,搭建探究框架

核心素养导向的自读教学法应摒弃目标不明确、方向感缺乏的阅读方式。教师可制定明确且易于执行的任务清单,构筑学生自我探究的结构框架,指导学生带着明确目的深入研读文本。以《有为有不为》一文为例,可构建三个层次的任务系统:初级任务着重于“语言构建”,指导学生独立整理文本中的关键字词(例如“苟且”、“姑息”、“敷衍”等),标示出文本中使用例证法和对比论证的句子,并对其修辞效果进行初步分析;中级任务关注“思维进阶”,鼓励学生绘制文本结构图,整理出议论文的“论点提出—实例论证—结论提炼”框架,并探讨作者引用“孔子”和“孟子”事例的动机;高级任务着眼于“文化继承”,激励学生结合实际生活,阐述对“有为有不为”这一概念的个人见解。任务清单的设计应兼顾梯度性与灵活性,既要确保学生掌握基本的阅读技巧,又要为其深入探索留出余地,如在中级任务中,不直接给出文本结构,而是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来形成结论,以培育其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自主探究:引导深度阅读,培养自读能力

自主探究环节在自读教学中占据着核心地位,教师应采用提问方式而非直接传授答案,以促使学生深入挖掘文本细节,并实现思维与语言能力的共同进步。

以《有为有不为》一文为例,可以设计三个逐步深入的问题:“作者如何看待‘有为’与‘不为’的根本差异?试从文中提取关键句子并进行解读”,这一问题旨在让学生关注文章的中心观点,提升他们筛选和总结信息的能力;“文中引用‘孔子不饮盗泉之水’和‘孟子不为万钟之禄’两则故事,假如将其替换为现代人的行为准则实例,是否会影响文章的说服力?分析原因”,此问题鼓励学生比较传统与现代案例,思考论证中论据选择的适当性,进而培养批判性思维;“文章末尾‘诸君既要做一个堂堂的人,不可不有一种做人的标准’,这里的‘做人的标准’与‘有为有不为’有何关联”,这个问题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高潮部分,以及作者的写作目的。

(三)合作交流:碰撞思维火花,深化文本理解

协作互动是克服单独阅读局限的有效途径,它通过小组研讨、集体交流等手段,促进学生通过对立观点的交锋来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并且增强他们的沟通技巧和团队协作精神。在教授《有为有不为》时,老师可以实施“小组研讨—代表陈述—师生互评”的教学模式:学生被分成 4 至 6 人一组,针对独立探索阶段产生的问题和发现进行讨论,比如探讨“‘有为有不为’在现代社会中的实际表现”,组内成员需要结合实际案例(比如“消防员勇于救人体现了‘有为’,商人逃税反映了‘不为’”)进行讨论,并总结出 2 到 3 个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在班上分享,分享时要结合文本内容和实际案例,确保论述“有逻辑有证据”,例如一个小组可以阐述“‘不为’是基本准则,指的是不触犯道德和法律,而‘有为’是肩负责任,意味着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并援引文中“‘不为’者,是有所不为,而非全然不为”来支持观点;教师给出评价,重点在于学生是否精确理解了文本的深层含义、表达是否明确连贯,比如认可学生“结合现实举例”的做法,并指出“需要进一步分辨‘个人底线’与‘社会责任’之间的关联”,引领学生深化思考。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未来教师应深化指导方法,如融合多媒体素材以增强阅读体验,或者构建跨学科活动以拓宽阅读的深度和广度,使得自读教学更加吸引人并具有深度。相信随着不断的探索和创新,自读教学将变成初中语文核心素养提升的“加速器”,助力学生成长为具备“阅读能力、思考能力、表达能力”的独立学习者,为他们的长期语文学习和成长打下牢固基础。

参考文献:

[1] 毛一凡 . 初中语文自读课文阅读教学指导策略研究 [J]. 文科爱好者 ,2024,(04):69-71.

[2] 刘志渊 . 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语文自读课文的教学实践 [J]. 内蒙古教育 ,2025,(06):8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