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微课设计策略分析
涂桂珍
江西省赣州市信丰县第四中学 江西赣州 341000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课时紧张与教学内容丰富的矛盾日益凸显,传统课堂难以兼顾不同认知节奏学生的需求。微课以 5-8 分钟的时长、聚焦单一知识点的特点,成为破解这一矛盾的重要工具,既能帮助学生课后补学难点,也能辅助课堂教学突破重点。然而,部分初中语文微课存在选题脱离教学实际、内容碎片化、呈现方式枯燥等问题,未能充分发挥其优势。基于此,本文针对初中语文教学特性,系统分析微课设计的关键策略,为一线教师提供可操作的设计思路。
一、选题与内容规划
选题与内容规划是初中语文微课设计的基础,直接决定微课的教学价值。初中语文知识体系涵盖古诗文鉴赏、现代文阅读、写作技巧、语言基础等多个模块,若微课选题过于宽泛(如“古诗鉴赏方法”),易导致内容杂乱、重点不突出;若选题过于浅显(如“字音字形识记”),则难以满足学生深度学习需求。因此,选题需紧扣语文课程标准,聚焦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疑点”,内容规划需遵循“循序渐进、逻辑清晰”原则,确保学生在短时间内精准掌握核心知识。
例如,在设计《背影》的微课时,教师不应试图在短短几分钟内全面分析文章的思想内涵、艺术特色和情感价值,这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极易流于表面。一个高效的策略是聚焦于文章最动人也最核心的写作技法——“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微课伊始,便可直接抛出核心问题:“作者是如何通过一个简单的‘背影’打动无数读者的?”随后,内容紧紧围绕此问题展开:首先,动态呈现父亲攀爬月台时“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等关键句,通过技术手段将文字描述可视化,引导学生凝视这一连串的动作细节。接着,引导学生关注父亲衣着“黑布小帽、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的颜色细节,并与之前提到的“紫毛大衣”形成对比,启发学生思考其背后隐含的家庭境况与深沉父爱。最后,解析作者对自身“眼泪”的描写,体会细节中蕴含的情感变化。整个微课内容高度聚焦,层层递进,最终达成“使学生理解并学习运用细节描写来生动刻画人物、传递真挚情感”这一单一而深刻的教学目标。
精准的选题与系统的内容规划,让初中语文微课摆脱“泛而不精”的困境。聚焦具体知识点,能让学生在短时间内集中注意力突破难点;循序渐进的内容设计,符合初中生的认知规律,避免因信息杂乱导致的理解障碍。这种策略不仅提升了微课的针对性,也为学生构建了结构化的知识框架,助力其将微课所学与课堂内容融会贯通。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选择
教学方法与手段的选择直接影响初中语文微课的吸引力与教学效果。初中生注意力持续时间较短,若微课仅采用“教师念稿 + 文字 PPT”的单一形式,易导致学生产生倦怠感;同时,语文教学注重情感体验与语境感知,抽象的理论讲解难以让学生理解散文的意境、小说的人物心理等内容。因此,需结合初中语文的学科特性,选择情境教学、多媒体融合、案例分析等方法,借助动画、音频、视频片段等手段,将抽象知识具象化,增强微课的生动性与感染力。
例如,在讲授古诗《使至塞上》时,若仅靠教师口头描绘“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对于缺乏相关生活经验的初中生而言难免抽象。此时,教学方法与手段的选择至关重要。教师可以制作一个以“穿越千年的边塞之旅”为主题的微课。开篇利用卫星地图软件,动态展示诗人王维从长安到边塞的行程路线,建立地理空间概念。在讲解该名句时,播放精心剪辑的沙漠实景纪录片片段:浩瀚无垠的沙漠中,一缕狼烟袅袅升起,因为空气稳定而显得笔直;远处,蜿蜒的黄河在夕阳的映照下闪烁着金光,一轮巨大的落日缓缓沉入地平线。雄浑壮阔的画面配上苍凉悠远的古典音乐,瞬间将学生带入诗歌的意境之中。此时,画面定格,教师再对“直”与“圆”这两个看似平常却力重千钧的字进行点睛式的品析,引导学生体会其构成的几何图案之美和所传达的孤寂、雄奇情感。这种视听结合、情境沉浸的教学手段,远比千言万语的文字解说更能直击心灵,让学生真正领略到诗歌的“诗中有画”。
合适的教学方法与手段,让初中语文微课从“单向灌输”转变为“沉浸式体验”。情境化的呈现方式契合语文教学的情感性需求,帮助学生走进文本语境;多媒体手段将抽象的细节描写、情感表达转化为可感的视听内容,适配初中生的形象思维特点。这种策略不仅提升了微课的趣味性,更让学生在直观体验中深化对文本的理解,实现“知”与“情”的同步提升。
三、互动环节设计
互动环节是初中语文微课避免“单向传播”、提升学生参与度的关键。传统微课常因缺乏互动,导致学生被动接受知识,难以检验学习效果,也无法激发主动思考;而初中语文教学强调“读写结合、思维训练”,若微课仅停留在“教师讲、学生看”的层面,会削弱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互动环节设计需贴合语文教学内容,难度适中、形式灵活,既能引导学生即时思考,又能让教师及时掌握学情,实现“教”与“学”的双向反馈。
例如,在一节讲解“议论文论证方法”的微课中,教师不能仅仅罗列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概念的定义。有效的互动设计应贯穿始终。在清晰地讲解完“举例论证”的定义和特点后,视频可以自动暂停,屏幕上弹出这样一个交互任务:“请判断以下这个句子使用了哪种论证方法?‘逆境造就人才,正如司马迁遭受宫刑之辱后发愤著书,最终写成不朽的《史记》。’ A.道理论证 B.对比论证 C.举例论证”。学生需选择并提交答案。系统可根据选择给予即时反馈:选C 则弹出“恭喜你,答对了!这里正是用司马迁的具体事例来证明‘逆境造就人才’的观点”;若选错,则提示“再仔细想想,这里有没有引用名言警句(道理)?有没有对比两种现象(对比)?”并引导学生回看相关片段。在微课结尾,还可以设置一个更具挑战性的任务:“请你就‘诚信是一种美德’这一观点,尝试仿照微课中的范例,撰写一个运用了举例论证的句子,并提交到讨论区。” 这样一个有层次、有反馈的互动链条,牢牢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促使他们即时应用所学知识,并将学习成果输出,实现了知识的内化与迁移。
互动环节的设计让初中语文微课实现了“从观看到参与”的转变。即时练笔能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避免“看完即忘”;留言反馈则搭建了师生沟通的桥梁,让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也让学生感受到个性化指导。这种策略不仅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思考,更将微课与课后练习、教师指导结合起来,形成完整的学习闭环,提升了微课的教学实效。
四、结束语
总之,初中语文微课的设计是一项充满创造性与专业性的系统工程,它绝非传统课堂的机械压缩或技术的简单堆砌。初中语文教师应不断提升自身的信息化素养与教学设计能力,深刻把握语文教学规律与学生学习规律,设计出更多集科学性、艺术性与实效性于一体的优质微课,使其赋能语文教学、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 邝慧凡 .“互联网 +”背景下初中语文微课设计与应用研究 [N]. 科学导报,2024-11-12(B03).
[2] 高雅茹 .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微课设计与应用 [J].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23(17):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