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绿色地质矿产勘查评价技术标准体系研究
周李军
甘肃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二地质矿产勘查院 甘肃兰州 730030
前言:
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推进,绿色发展理念逐渐渗透到能源、资源和环境治理的各个领域。地质矿产勘查作为资源保障的重要环节,其活动过程往往涉及土地占用、植被破坏、废弃物排放等,对生态环境有直接影响。因此,如何在保障国家资源安全的同时,兼顾环境保护与社会效益,成为当前地质勘查领域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近年来,随着绿色矿业发展战略和“双碳”目标的提出,地质勘查行业逐步探索绿色化转型的路径。
1. 绿色勘查与传统勘查的范式差异
1.1 目标体系:从单一找矿到综合价值创造
绿色勘查则实现了根本性的范式转变,在勘查伊始就同步考量生态保护红线、社区可持续发展等因素,其目标不仅是找到矿,更要以环境可承受、社区可接受、经济可行的方式找到矿[1]。成功的标志不再仅仅是提交一份储量报告,而是同时产生一份环境影响最小化报告、一份社区关系和谐报告,最终实现矿产资源价值、生态环境价值与社会福祉价值的统一。
1.2 技术方法:从强扰动到精细化和低影响
绿色勘查倡导技术方法的精细化、微创化和低影响革命。其核心是采用“以浅钻代槽探”、“一基多孔”、“环保无害泥浆”等工艺,极大减少对土壤和植被的破坏;借助“数字勘查”技术提前精准定位靶区,实现“少钻孔、准钻孔”,从技术上根本降低勘查活动对生态环境的扰动强度,将勘查从“破坏性”工作转变为“预见性”和“保护性”的工作。
1.3 评价标准:从资源量到资源环境综合效益
绿色勘查则构建了多维的资源环境综合效益评价标准,在评价勘查项目的成败与优劣时,必须建立全新的指标体系:不仅要核算资源效益,更要同步量化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追求短期资源收益转向追求长期的、可持续的综合价值。
2. 绿色勘查的基本原则
2.1 预防为主、保护优先
在勘查前期加强环境影响预测和风险评估,可以在源头上避免对生态系统造成难以恢复的破坏。在勘查实施过程中,优先采取低扰动的技术手段,合理规划勘查范围和作业时间,从而减少对地表植被、水体及土壤的影响,实现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的同步保护。
2.2 节约集约、高效利用
在勘查与评价过程中合理配置人力、物力和资金,实现资源要素的集约化管理。推广先进的勘查设备与智能化数据处理技术,可在缩短工作周期的同时提高数据精度,避免重复勘查与无效作业,从而提升勘查的整体效率与经济性 [2]。这一原则不仅符合绿色发展要求,也能在保证勘查效果的同时实现资源投入的最优化。
2.3 环境友好、生态协调
在勘查活动中充分考虑区域生态敏感性与环境承载力。例如,在生态脆弱区、饮用水源地和自然保护区周边,应严格控制作业强度,采取生态修复与保护措施,确保勘查与环境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勘查结束后,应及时开展生态恢复工作,使受影响的环境能够逐步回归稳定状态。
2.4 科技引领、创新驱动
发展遥感、地球物理与地球化学综合技术,以及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在地质信息处理中的应用,可以不断提升勘查的精度与绿色化水平。同时,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方法的应用将推动绿色勘查标准体系的完善,促进资源勘查与生态文明建设相融合,为实现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保障。
3. 绿色勘查技术标准主要内容
3.1 绿色勘查设计标准
新时代绿色勘查强调从顶层设计阶段落实生态优先和资源节约的理念。在方案编制过程中,应将绿色发展目标纳入核心约束条件,开展全面的环境影响评估与风险预测,明确对植被、水体和土壤可能产生的扰动范围。设计中需尽量采用非接触式技术与数字化方法,减少大规模实地破坏性作业。同时,合理规划作业时段与路线,避开雨季和生态敏感期,降低对生物多样性与自然环境的干扰。场地的科学选址与合理布局是绿色勘查的关键 [3]。选址时应避开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源保护地和生态脆弱区,并通过地形分析选择对环境扰动最小的作业点位。布局上要突出集约化与功能分区,减少临时道路和堆料场面积,控制永久性占地范围。生活区与作业区要分开布设,避免交叉干扰。同时,结合水土保持措施和防护设计,确保场地布置既满足施工需求,又符合绿色环保要求,从而降低整体生态足迹。设备选型直接决定勘查作业的能耗与排放水平。绿色勘查要求优先选择低能耗、低噪声、少排放的先进设备,逐步淘汰高污染、高耗能的落后机具。在配置上要注重与勘查任务的匹配度,避免超规模、超功率使用,确保效率与节能的平衡。同时,积极采用轻便化、模块化的新型装备,以适应复杂多样的地形条件,提升设备利用率。合理选型与配置,不仅能提高勘查质量,还能有效减少能源消耗与环境压力
3.2 绿色勘查技术标准
无人机遥感因其高效、低扰动的特点,成为绿色勘查的重要工具。作业中需遵循精细化规划原则,合理设计航线,避免重复覆盖和盲区,同时避开鸟类栖息区和生态敏感地带 [4]。遥感数据采集应注重分辨率与精度的平衡,确保既能满足勘查需求,又不造成不必要的能耗。数据处理环节应通过智能化平台实现自动化解译,提高作业效率。推广无人机遥感,可减少地面大规模实地作业,大幅降低对生态环境的干扰,实现绿色勘查与高效调查的统一。地球物理勘查在绿色转型中强调环保优先。应优先选用对生态影响较小的航空物探与地面非侵入式探测方法,避免使用强电磁辐射或有害化学物质。作业时要严格控制能量释放和干扰范围,确保不会对地下水、土壤和动植物产生长期损害。施工区应实施最小化扰动措施,如简化道路建设、减少重型设备使用频率等。建立环保标准,可保证物探技术既能提供可靠数据,又能与生态环境相协调。钻探作为传统勘查的核心环节,对环境影响较大,因而必须严格执行绿色施工标准。应采用低噪声钻机和环保型泥浆体系,控制钻屑和废液外排,避免对地表水体与土壤造成污染。施工场地需硬化处理,并设置集液池和沉淀池,确保废弃物集中收集与无害化处理。作业结束后,要及时清理场地,开展植被恢复与地貌修复,减少长期生态破坏。绿色施工不仅保障了钻探数据的有效性,还显著降低了对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样品采集环节坚持“少扰动、少破坏”的原则,避免大规模取样和过度开挖。采样数量应科学规划,减少重复与浪费。在处理过程中,应优先采用物理方法保存与转运样品,避免使用对环境有害的化学试剂。废弃样品应集中存放并按环保要求处理,防止污染扩散。推行绿色采样与环保处理标准,不仅能保障样品的科学性和代表性,还能最大限度降低勘查过程对环境的影响。
3.3 环境保护技术标准
勘查产生的岩屑、废泥浆等废弃物应实行集中收集与分类处置。对于可利用部分,推动资源化再利用,如用于回填或道路铺设;不可利用部分需进行固化或无害化处理,严禁随意堆弃或倾倒。制定严格的废弃物处置标准,可防止二次污染,确保勘查过程符合绿色发展要求。钻探与样品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必须经沉淀、过滤和中和处理,达标后方可排放或回用。优先推广循环水系统,将泥浆水和清洗水回收利用,减少新水消耗。建立回用规范,降低对水资源的占用,提升勘查的资源节约水平。设备作业应安装降噪设施,并通过隔振措施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施工时段需科学安排,避开居民生活敏感期及野生动物繁殖期。必要时应设置隔音屏障,确保噪声控制在国家环保标准范围内。通过执行噪声与振动控制标准,可实现对人居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双重保护。绿色勘查必须重视生态修复。作业前应评估生态风险,作业中应采取水土保持和植被保护措施,作业后则需实施植被恢复与地貌修复。对于受扰动的区域,应开展分阶段修复,确保生态功能逐步恢复。建立生态修复规范,可使勘查与环境形成动态平衡,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
3.4 资源节约技术标准
勘查活动应大力推广循环用水和分质用水系统,减少新水开采。钻探泥浆水需集中处理并重复利用,样品清洗用水应通过过滤回收。严格执行节水规范,可降低水资源浪费,缓解区域水资源压力。勘查设备满足节能要求,优先使用新能源和高效动力系统。现场供电可推广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减少化石能源消耗。制定节能技术标准,不仅降低碳排放,还推动勘查行业绿色转型。临时作业用地应科学规划,减少永久性占地。尽量利用现有道路与空地,避免新开辟大面积施工区。作业结束后及时恢复土地功能,确保地表环境得到修复。勘查过程中应提高钻具、管材等的重复利用率,减少一次性耗材使用。采样和检测材料应实现标准化和回收化管理,避免资源浪费。推行材料节约规范,实现绿色勘查全过程的低消耗运行。
4.1 评价指标体系
4. 新时代绿色地质矿产勘查评价技术标准体系
资源效益指标主要衡量勘查过程中对矿产资源利用的效率与节约水平。包括勘查方案的科学性、样品采集的合理性、重复勘查的控制情况,以及数据成果的应用价值。通过建立资源消耗强度与资源利用率的量化标准,评估勘查活动是否实现了少投入、高产出的目标。同时,强调勘查信息的共享和成果转化程度,避免重复浪费。环境效益指标是绿色勘查评价的核心,重点考察对水体、土壤、大气和生态系统的影响。包括废弃物处理达标率、废水回用率、噪声与振动控制水平、植被恢复率等。通过建立分级指标体系,可以对不同项目的环境表现进行量化与对比。环境效益指标的最终目标是确保勘查活动全过程对生态环境的干扰最小化,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社会效益指标关注勘查项目对社会发展的贡献,涵盖就业机会提供、社区关系协调、公众参与程度和社会责任履行等方面。绿色勘查不仅要减少对社会生活的不利影响,还应促进地方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例如,引导社区参与生态修复或提供技术培训,可以增强社会认同感和共享价值。经济效益指标综合反映勘查项目的投入产出比与长期经济贡献。其内容包括勘查成本控制、资金使用效率、成果经济转化率以及产业链带动效应。绿色勘查强调不仅要追求短期经济效益,还要考虑长期环境成本与社会成本,将经济发展与资源保护、环境修复相统一,推动绿色矿业经济体系建设。
4.2 评价方法标准
现场检查是绿色勘查评价的重要手段,检查内容包括作业场地布局、废弃物处理措施、噪声与振动控制情况、植被保护与修复措施落实情况等。制定统一的检查流程和评分标准,确保结果公正、可比 [5]。现场检查不仅关注现状,还应通过影像、遥感等技术进行佐证。数据监测是实现客观评价的基础。应对水质、大气、土壤及噪声等环境指标建立实时监测体系,采用自动化传感器与大数据平台进行记录与分析。数据采集需符合完整性、准确性与可追溯性要求,以支撑绿色勘查的量化评价。监测结果应公开透明,接受社会监督。效果评估主要针对勘查活动结束后的综合表现。应通过对资源利用率、环境恢复率、经济产出与社会反馈等指标进行多维度评价,形成综合性结论。方法上可结合定量评价与专家定性判断,并引入对比案例,确保评价结果具备科学性与实践指导性。综合评级标准是对各类评价指标的最终归纳。建立统一的等级划分体系,如“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并配套详细的权重分配与打分细则。评级结果不仅作为项目验收的依据,还与资质认证、政策扶持和奖惩措施挂钩,推动勘查单位主动践行绿色标准。
4.3 认证管理标准
认证程序是确保绿色勘查标准落地的重要环节,其内容包括企业申报、材料审核、现场核查、专家评审和结果公示等[6]。程序需公开透明,接受多方监督,保证认证过程的公正性与权威性。绿色勘查的实施需有相应资质作为保障,建立资质分级管理制度,根据勘查规模、技术能力和绿色表现进行分类认定。未达标的单位不得承接绿色勘查项目,从而形成“有门槛、有标准”的管理格局。认证后的勘查单位需接受持续监管,设立定期审查和不定期抽查相结合的监督机制,对存在违规操作、弄虚作假的行为予以及时纠正。监督结果应记录在案,并与后续项目申报资格挂钩,形成动态管理。建立健全奖惩机制,有利于推动绿色勘查的自觉执行。对在绿色勘查中表现突出的单位,应给予政策扶持、资金奖励和荣誉认证;对存在严重违规的单位,则应实施处罚、曝光甚至吊销资质。奖惩并举,提升绿色勘查评价体系的权威性和执行力。
结语:
综上所述,绿色勘查评价技术标准体系的建立,是实现新时代地质工作绿色转型的关键举措。该体系通过明确勘查设计、施工和环境保护的具体标准,形成了可量化、可监测、可评价的完整链条,不仅保障了资源开发的科学性和高效性,也强化了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履行。在实际应用中,绿色勘查标准将促进行业向节能降耗、环境友好、技术创新方向发展,推动形成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协调统一。
参考文献:
[1] 蒋金华 , 蒋巍 . 地质矿产绿色勘查及找矿技术研究 [J]. 中国金属通报 ,2025,(06):83-85.
[2] 陈超 , 高润森 , 王茹 , 等 . 探讨地质矿产勘查及绿色开采技术创新策略 [J]. 中国金属通报 ,2025,(05):46-48.
[3] 郭超 . 地质矿产勘查与绿色开采技术创新策略分析 [J]. 绿色中国 ,2025,(06):175-177.
[4] 祁国林, 高少阳, 李小波, 等. 阳泉郊区韩庄一带石灰岩矿地质勘查及矿产资源评价[J].地质找矿论丛 ,2024,39(03):352-359.
[5] 郭建勇 . 矿产地质勘查技术与矿产资源综合评价方法研究 [J]. 世界有色金属 ,2025,(13):184-186.
[6] 朱志鹏 . 新时期非金属地质矿产勘查工作手段和方法研究 [J]. 西部探矿工程 ,2025,37(02):178-180+183.
作者简介:周李军(1986 一),男,甘肃临夏人。研究方向:地质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