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读思达”教学法在小学跨学科主题学习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作者

曾晓婕

厦门市集美区新源小学

一、跨学科主题学习中现有教学困境分析

跨学科主题学习作为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强调知识的整合与综合应用,旨在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素养。然而,实际教学过程中,跨学科主题学习面临诸多挑战。传统教学理念与评价体系的制约依然明显。教师习惯于按照单科知识体系传授内容,课程结构较为割裂,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科融合。教学目标过于侧重知识点的传授与记忆,缺乏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系统培养,导致跨学科的整体设计与实施效果受限。此外,现有评价方式多以单科成绩为主,无法有效反映学生跨学科整合能力和创新思维水平,制约了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

教师在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教学设计与实施中存在较大困难。跨学科教学要求教师不仅掌握各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还需具备跨学科整合与教学设计能力。现实中,部分教师专业背景单一,跨学科知识储备不足,缺乏有效的教学策略和资源支持,难以构建科学合理的主题学习方案。同时,跨学科教学往往涉及多个学科的协调与合作,但教师之间缺少有效的沟通机制,团队合作能力不足,教学资源和时间的整合难以实现最大化,影响整体教学效果。此外,教师对于创新教学方法的尝试和应用意愿不足,尤其是在面对跨学科教学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情况下,难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生在跨学科主题学习中也面临诸多适应性问题。跨学科学习强调知识的迁移与综合应用,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然而,小学生普遍存在学习方法单一、思维定势较强的问题,难以适应跨学科学习模式中的多维度思考和综合运用知识。部分学生在面对跨学科任务时容易出现学习焦虑,缺乏有效的学习策略和自我调控能力,影响学习效果。此外,现有课堂环境和教学活动设计对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支持不足,未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限制了学生跨学科能力的培养。综合来看,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推进不仅需要系统性的教学设计与科学的评价机制,更需要教师专业能力和学生学习素养的同步提升。

二、“读思达”教学法的应用策略与实践效果

“读思达”教学法是一种将阅读、思考与表达有机结合的教学创新模式,特别适用于小学跨学科主题学习。其核心在于通过系统设计阅读材料,引导学生深度理解文本内容,激发批判性思维,最终促进知识的内化和表达能力的提升。在具体应用中,教师通过精选跨学科相关的文本资源,搭建起学科间的知识桥梁,使学生在多角度、多层次的探究过程中实现知识的整合与迁移。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思考和问题探讨,培养其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突破传统单一学科的局限,提升跨学科综合素养。

教学策略上,“读思达”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倡导师生互动与合作学习。教师通过设置开放性问题和情境任务,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望,使其在阅读中发现问题,在思考中寻找答案,并通过口头或书面表达深化理解与反思。这种过程不仅促进了知识的深度加工,还有效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推理和创新思维能力。课堂上,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氛围,增强了学习的针对性和趣味性。此外,教学中融合多媒体和信息技术辅助手段,丰富了学习资源,拓展了学生的认知视野,提升了教学的实效性和学生的参与度。实践表明,这种多维度、多感官的教学体验有助于学生形成更加系统和立体的知识结构。

从实践效果来看,“读思达”教学法显著促进了小学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质量提升。学生不仅表现出更强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还在知识整合和创新表达方面取得了明显进步。通过课堂观察和问卷调查发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探究能力显著增强,学习过程更加主动且富有创造性。教师反馈显示,该教学法改善了传统教学中学科割裂的问题,促进了学科资源的有效整合与优化利用。同时,学生在跨学科任务中的表现更为自信,合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得到有效提升。整体而言,“读思达”教学法不仅优化了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教学流程,更为小学阶段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提供了坚实支撑。

三、“读思达”教学法促进小学跨学科能力提升的机制探讨

“读思达”教学法促进小学跨学科能力提升的机制主要体现在其对认知过程的全面激活与整合。通过系统性的阅读引导,学生在获取信息的基础上展开深入思考,强化了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学科间的交叉融合。这种教学法不仅提升了学生的理解深度,还促进了他们对复杂问题的多角度分析能力。阅读环节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背景知识和多样的信息资源,思考环节则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评价和逻辑推理,而表达环节有效巩固了学习成果,强化了知识的转化与迁移,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认知闭环。这一认知闭环促进了学生跨学科知识的结构化构建,增强了其综合运用能力。

从学习动机和情感体验层面来看,“读思达”教学法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探究欲望,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提升了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积极性。情境创设与开放性问题设计使学生在真实且有挑战性的任务中实现知识应用,增强了学习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情感体验的积极强化不仅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内化,还培养了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使学习过程更具个性化和互动性,促进了学生主动思考和表达,进一步推动了跨学科能力的整体提升。

“读思达”教学法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资源整合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教师在设计和实施该教学法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跨学科整合能力和教学创新能力。跨学科团队协作促进了学科间资源和教学策略的共享与优化,有效克服了传统教学中学科孤立和资源分散的弊端。教学资源的多样化与系统化支持使课堂教学更加丰富和高效,促进了教学效果的持续提升。综合来看,“读思达”教学法通过认知、情感与教师专业三大机制的协同作用,系统性地推动了小学跨学科能力的深化发展,为学生构建了扎实的综合素养基础。

结语:

“读思达”教学法以其独特的阅读、思考与表达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切实解决了小学跨学科主题学习中的教学困境。通过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动力和多维度认知能力,有效促进了知识的整合与应用,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同时,该教学法也推动了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与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为小学跨学科教学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路径。未来小学教育改革中,深化“读思达”教学法的应用将对提升学生核心能力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华, 王志强. 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探索[J]. 基础教育研究 , 2020, 18(4): 45-52.

[2] 陈丽娟 .“读思达”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应用研究 [J]. 教育理论与实践 , 2021, 41(6): 67-73.

[3] 张明, 李晓东. 小学跨学科教学的现状与改进策略[J]. 教育科学,2019, 35(2): 112-118.

教育部福建省师范大学 2023 年开放课题:“读思达”在小学跨学科主题学习中的应用研究(课题编号:KCA2023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