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谈幼儿游戏情境下的语言活动教学策略

作者

管鸿飞

吉林省通化县二密镇中心小学

语言不仅是思维的外壳,更是幼儿参与社会交往、建构认知体系的核心工具。《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强调:" 要为幼儿创设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鼓励和支持幼儿与成人、同伴交流,让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并能得到积极回应。" 游戏作为幼儿的主导活动,其内在特质与幼儿语言发展需求高度契合——在积木搭建时的合作讨论、角色扮演中的台词互动、户外游戏时的指令传递,都是语言自然生长的鲜活场景。从理论渊源看,维果茨基的" 最近发展区 " 理论指出,儿童的语言发展源于社会互动中的共同建构,而游戏正是创造这种互动的最佳载体;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也证实,前运算阶段的幼儿通过象征性游戏实现表象思维向逻辑思维的过渡,语言在此过程中承担着重要的符号中介作用。因此,深入探索游戏情境下的语言活动教学策略,既是解决当前实践困境的必然选择,也是遵循幼儿发展规律的科学路径。

一、游戏情境对幼儿语言发展的多维价值

(一)内在动机的唤醒机制

游戏的自主性特征赋予幼儿语言表达的主动权。在传统集体教学中,幼儿的语言输出往往是对教师提问的被动回应(如 " 这是什么颜色 " 的标准答案式回答),而在游戏情境中,语言成为达成游戏目标的必要工具。观察发现,在 "快递驿站 " 角色扮演游戏中,幼儿为完成包裹配送任务,会主动询问收件人:"请问你家住在几单元?"(地址确认)、" 这个包裹需要签字吗?"(流程确认),这种基于真实需求的表达动机,其强度远超课堂上的刻意训练。

(二)真实语境的建构功能

游戏情境为语言运用提供了完整的意义系统。在 " 超市购物 " 游戏中,幼儿需要掌握 " 单价 "" 折扣 "" 找零 " 等词汇的特定含义,理解 " 我要一斤苹果" 与 " 请帮我称一斤苹果 " 的语用差异,这种词汇、语法与语用的协同学习,是孤立词汇教学无法实现的。正如语言学家韩礼德所言:" 语言的意义只有在使用的语境中才能被完整建构。"

(三)综合能力的发展场域

游戏中的语言活动呈现多维度协同发展特征。在 " 故事接龙 " 游戏中,幼儿首先需要倾听同伴讲述的情节(倾听能力),理解故事发展的逻辑(理解能力),然后调动已有经验续编内容(想象能力),最后组织语言清晰表达(表达能力)。这种综合性训练在 40 分钟的游戏中可自然发生 6-8 次互动循环,效率远高于分段式技能训练。

二、游戏情境下语言活动的教学策略

(一)情境创设的双维建构模型

1. 生活化情境的深度还原。基于幼儿生活经验的情境设计需包含三个要素:真实道具、典型角色、完整流程。在" 社区医院" 游戏中,教师准备听诊器(模拟器械)、病历本(图画记录)、挂号牌(数字标识)等道具,设置医生、患者、药房管理员等角色,构建 " 挂号 - 诊断 - 取药 " 的完整流程。在此过程中,幼儿自然运用 " 你哪里不舒服 "(问诊语言)、" 每天吃三次药 "(医嘱语言)等情境化表达。某幼儿园实践表明,经过 8 周生活化游戏干预,幼儿生活词汇量平均增加 23% ,句式完整度提升41%。

2. 想象性情境的创意拓展。借助绘本、动画等素材构建超现实情境时,需保留语言发展的支架。在 " 太空探险 " 游戏中,教师提供 " 星际地图 "(图画式路线)、" 通讯器 "(纸杯电话)等辅助工具,引导幼儿创造符合情境逻辑的特殊语言:" 请启动反重力装置 "(科技想象语)、" 火星表面温度是多少 "(探索询问语)。为避免语言表达的随意化,教师可通过提问搭建支架:" 当你看到外星生物时,会先问什么礼貌用语呢?" 帮助幼儿在想象中保持语言的规范性。

(二)教师引导的三阶互动策略

1. 观察诊断阶段的精准介入。教师需通过 " 语言行为记录表 " 捕捉关键信息:表达频次(主动发起 / 被动回应)、语言形式(单词 / 短句 / 连贯叙述)、互动质量(有效沟通/ 冲突中断)。当发现幼儿因词义理解偏差产生冲突时(如将 " 借 " 理解为 " 赠送 "),教师可进行情境演示:" 我把书借给你,明天还要还给我哦"(动作 + 语言解释),帮助幼儿澄清语义。

2. 经验提升阶段的复盘分享。游戏结束后的集体回顾环节是语言提炼的关键。教师可通过 " 游戏故事墙 "(照片 + 图画记录)引导幼儿回顾:" 今天在超市游戏中,谁遇到了困难?是怎么解决的?" 鼓励幼儿用" 首先... 然后... 最后 ..." 等连接词梳理过程。这种结构化回顾能帮助幼儿将碎片化语言经验转化为系统性表达能力。

(三)游戏类型与语言目标的匹配设计

1. 角色游戏中的语言发展方案。重点培养角色适应性语言和情节推进语言。在 " 幼儿园小剧场 " 游戏中,教师提供角色卡(标注角色特点:如 " 害羞的小兔子 "" 勇敢的小刺猬 ")和情节提示板(图画式剧情节点)。幼儿需根据角色卡调整语言风格(小兔子用轻声细语,小刺猬用坚定语气),并依据情节板推进对话:" 我们一起去森林采蘑菇吧 "(邀约语)、" 前面有大灰狼,怎么办?(危机对话)。

2. 建构游戏中的语言组织策略。侧重发展空间描述和计划表达能力。在 "

城市建造 " 主题游戏中,教师引导幼儿开展 " 三重语言活动 " :搭建前的计划讨论(" 我们要建几个公园? ")、搭建中的过程交流(" 把这个圆柱体当烟囱")、搭建后的成果介绍(" 这是市中心,有最高的大楼 ")。配合使用 " 建筑图纸"(幼儿绘画)作为语言表达的视觉辅助,能显著提升描述的条理性。

3. 规则游戏中的语言互动规范。通过规则制定与执行发展指令语言和协商语言。在" 交通指挥官" 游戏中,幼儿需共同商议" 红灯停、绿灯行" 的基础规则,并创造性补充特殊条款:" 救护车可以闯红灯 "(例外规则)。游戏中自然产生的语言互动,如" 你刚才违反规则了"(提醒语)、" 我们修改一下规则好吗"(协商语),都是社会交往语言的重要实践。

总之,游戏情境为幼儿语言发展提供了 " 用中学 " 的最优环境,其核心价值在于将语言从工具性训练升华为主体性实践。教师通过创设生活化与想象性融合的游戏情境,实施精准引导的互动策略,设计匹配游戏类型的语言活动,能有效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自然发展——从被动回应到主动表达,从碎片化单词到结构化叙述,从模仿重复到创意生成。

参考文献

[1] 周兢。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第3 版)[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

[2] 刘焱。儿童游戏通论[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3] 维果茨基。思维与语言[M]. 浙江教育出版社,2017.

[4] 教育部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Z].2012.

[5] 王春燕。幼儿园游戏教学论[M]. 浙江教育出版社,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