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浅谈学校在家校社共建德育工作中的主导性

作者

黎国伟

梅州市梅县区特殊教育学校

现代德育学指出“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受各种社会条件的制约,并对他们自身的心理和生理发展水平有依存关系”。而《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学校要主动同家长及社会各方面密切合作,使三方面的教育互为补充,形成合力。”《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强调,中小学德育工作“要注意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积极争取有关部门的支持,促进形成良好的社区育人环境”;这些都不约而同的指出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合作德育机制有序运行,能够形成浓厚的德育氛围和强大的德育合力,促成德育环境全面优化,从而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而达到较好的德育效果。

特殊儿童由于身心的缺陷,与他的成长环境发生了严重的冲突,人类文化的一般传递方式不适合特殊儿童,因此,受不到适合自己需要的教育,就成了特殊儿童发展困难的实质所在。要帮助特殊儿童走出困境,首先必须改造特殊儿童的教育环境,也就是营造适合其特殊需要的成长环境,在特殊儿童和社会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而家校社三位一体教育模式就是这座桥梁。

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的关系涉及到家庭、学校、社会、教师、家长、职业人员、学生之间的多元的关系结构,相互影响、相互制衡,互相促进,如下图:

学校、家庭、社会都是学生成长所要接触的环境,三者对学生都有着不可比拟的影响,仔细剖析三者关系,我们可以看到,三者要发生联动,关键在于学校的联结,学校通过各项活动以及教育设计对家庭具有指导、协调的作用,而家庭则具有配合、影响学校教育步调的作用,学校通过走出校园,向社会宣传特殊教育,让更多人了解、接纳特殊教育,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融合实践活动,为学生将来融入社会创造和谐的环境;而社会通过走进学校,接触特殊学生,起到一个融合效果,同时也增长了我们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家庭则在学校的主导下有目的的带着孩子走进社会,丰富孩子生活,社会通过学校走进家庭,为家庭普及知识,提供更多的机会。这些循环、制衡、促进的关系,都是为了让我们的学生能够更好的走进社会,融入社会,有更健全的品质和更高的生活质量。因此,要让德育工作在家校社共育中有效发挥,学校任重道远,就像一把钥匙,只有打开了那扇门,里面的物品才能拿出来发挥他们的作用,起到效果。那么,学校要如何发挥其主导者作用?

一、做好整体规划,健全评价体系

学校是“三结合”教育的主阵地,目的性强,有计划,系统性强是学校教育的特性,因此充分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是“三结合”教育的最重要一环。学校在构建德育课程时,需要统筹考虑多方因素:学生的需求与爱好,家长的期望,社会的融入和参与,学校的实际情况。避免出现散乱的、不成体系的德育活动,想到一出活动则搞一出活动,对学生的获益效果小,延续意义不大。进一步扎实做好教育教学改革,优化教学过程,从提高素质的角度来教育和引导学生,开发一系列适合学校实际情况,满足学生实际需要的多门类,各具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展形式多样,符合学生爱好的活动,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像以“养成教育”为大主题,德育课程围绕主题开展,以不同年级划分为“文明教育”、“生命教育”、“成长教育”... 等,设计相关德育活动,让家长、社会参与。环环相扣,逐层深入,最终构成系统的、整体的德育课程。

同时还应建立健全评价体系,全方位,多层面,多角度科学合理地评价学生的成长。另外学校还应抓好德育工作,可通过学习先进,社会活动,自我评价,主体队会等形式促使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活动开展的好不好,有没有效果,学生进步大不大都从评估结果中得出。特别是我们的培智学生,个体差异大,在设计活动前,应该对每个学生都进行综合能力评估,记录学生的基础能力,以便与教育后的评估结果对照。在培智学校,教师应该摈弃横向评价,因为学生之间是无法对比的,教师更应该根据学生的阶段性评估结果进行纵向评价,即学生自己的前后对比。

二、加强家长的沟通与培训

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提高家长素质就成了当务之急,对

家长的培训可围绕以下几方面进行。

(1)转变家长教育观念,统一教育步调

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通过典型案例的分析,使他们认识到与学校教育步调一致的重要性,引导家长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增强家长的信心,很多培智家长对孩子是没有期望的,或者是消极的教育观,或者是过于溺爱纵容的教育观,学校应该通过专业的知识和能力向家长传播正确的教育态度,让家长配合学校,统一教育步调。

(2)新课程改革理念与新教材特点

定期对家长进行新教材培训,使其了解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新教材编排的特点,知识重点及能力训练的方法,指导家长怎样科学有效地对孩子进行辅导,怎样正确评价孩子。另外,定期组织家长交流反馈,宣传好的做法,为家长答疑解难,使其进一步提高家教水平。

(3)交流指导并为家长安排居家教育任务

培智学生学习能力弱,进步缓慢,因此学校最好与家长进行紧密的沟通,将学生的优劣情况与家长进行交流,并就学生的活动进行协调与修改,让家长具有参与感。同时因为家长的专业性不足,对学生在家的教育有无从下手的感觉,学校可以与家长一起设计学生在家的活动安排,将德育教育渗透到每一天。

(4)成立家委会,召开家长会,丰富亲子活动

成立家长委员会是家长直接参与学校教育工作,共同管理、教育好学生的有效途径。家长会在于向家长通报近期班内情况及学生表现,分析学生德、智、体等方面的发展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并同家长共同研究措施。通过亲子活动请家长走进校园,走进课堂,和孩子一起体验学校生活,参与老师的教育教学,进而更好地配合学校对孩子进行教育。

三、加大社会宣传力度,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

学校还要采用多种方式向各单位,团体宣传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宣传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协调配合的重要性,产生强大的社会效应,从而让社会更好的了解培智学校,理解培智学校,支持培智学校。如校园网站的及时更新;借助新闻媒体对学校开展的各类活动进行宣传报道;建立交流互动平台;建立校园宣传组每月向有关媒体投稿;定期组织教师走入社区,利用黑板报、讲座等形式宣传学校动态。

争取社会资源,取得长效支持,让更多团体走进学校,如结合相关德育课程,邀请公益团体、普校学生进行融合活动;让国防教育,环保教育,交通法规教育等走进校园,实现人力资源共享,增强教育实效,如邀请消防人员、警察等相关人员进校参与德育活动。会让我们的学生更有真实感,掌握效果会更好。同时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组织学生进一步走入社会,开展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

言而总之,学校是开展家校社三位一体德育工作的枢纽,发挥其主导性作用,结合学校、社会、家庭的特点,统整三方资源,发挥各自不同的教育功能,使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形成多层次,全方位,一体化的教育体系,促使更好开展德育工作,让我们的学生能够更加茁壮得成长。

参考文献:

[1][J]. 吴晓燕《基于健全人格的特殊教育学校德育工作探悉》,新课程 . 教育学术,2009,(12):181.

[2] 徐敏《培智学校德育课程建设实践探索》-- 以扬中市特殊教育中心学习为例,现代特殊教育2017 年第12 期,79-80 页

[3] 熊英《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教育模式探索实践 -- 以东营市特殊教育学校为例》专题论坛,2018 年6 月

[4] 方俊明,《特殊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年版

[5] 智障学生德育问题及德育对策研究 2013-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