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基于深度学习的高中思想政治活动型课程实践探索

作者

胡娟

福州第四中学

高中思想政治课肩负着培养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使命。《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明确将其定位为活动型课程,要求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建构知识、提升能力。然而,当前教学中仍存在重知识灌输、轻深度思考,重课堂讲授、轻活动体验的问题,难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深度学习强调学生对知识的深层理解、迁移运用和高阶思维发展,与活动型课程的目标高度契合。将深度学习理念融入高中思想政治活动型课程,能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主动探究,在解决问题中深化认知,最终实现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等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一、深度学习与活动型课程融合的理论基础

深度学习是指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将新知识与已有认知结构建立联系,通过批判性思考、主动探究等方式,实现知识的迁移运用和能力的提升。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中,这种学习模式体现为学生能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分析社会现象,如用矛盾分析法解读经济发展中的问题,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理解国家政策的制定……其核心特征有三个方面:一是价值引领性,聚焦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培养;二是思维深刻性,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辩证思考问题;三是实践应用性,强调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运用。而这些特征与思想政治课的育人目标高度契合,为其与活动型课程的融合提供了基础。

高中思想政治活动型课程的本质要求,也为两者的融合提供了重要前提。高中思想政治活动型课程以“活动”为载体,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参与中感悟道理、提升素养,其本质是通过情境创设、任务驱动等方式,打破课堂边界,使学习成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例如在“多元纠纷的解决方式”单元中,组织学生开展“模拟纠纷调解”活动,设定邻里宅基地纠纷、消费维权争议等场景,学生分别扮演当事人、调解员、仲裁员等角色,通过运用协商、调解、仲裁等不同解决方式处理纠纷,不仅掌握多元纠纷解决的知识,更能增强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能力。活动型课程的关键在于让学生在“做中学”,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这种注重实践与素养提升的导向,与深度学习的理念相契合。

而两者融合的理论支撑,可从建构主义理论和核心素养理论两方面来看。建构主义理论揭示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活动是建构的重要途径。深度学习需要活动提供实践载体,活动型课程需要深度学习保证认知深度,两者在建构主义视角下实现有机统一。同时,核心素养理论为融合提供了目标指引。政治认同、科学精神等核心素养的培育,既需要学生深度学习理解知识内涵,又需要在活动型课程中体验践行,两者协同才能实现育人目标。

二、基于深度学习的活动型课程设计策略

首先,要立足教材整合构建主题单元。具体而言,需以教材内容为基础,结合社会热点和学生生活,确定具有探究价值的主题。例如,可将《经济与社会》模块中“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我国的经济发展”知识整合为“高质量发展”主题单元,通过分析本地企业发展案例,让学生理解国家经济政策的逻辑。在整合过程中,需注意三点:一是突出逻辑关联,确保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二是贴近学生实际,选择学生熟悉的话题;三是体现价值引领,将国家发展与学生成长相结合。

其次,创设真实情境是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的关键,因为情境是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常见的情境类型包括生活情境(如家庭消费纠纷)、社会情境(如网络舆论现象)、时政情境(如两会热点议题)等。创设情境要注重真实性和针对性,比如在《政治与法治》模块“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教学中,可围绕“社区治理”创设情境:展示社区存在的停车难、环境卫生等问题,让学生以“社区居民”身份参与讨论,提出改进建议。通过这些情境,能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思想政治知识的现实意义,从而激发主动学习的动力。

再次,设计阶梯任务则能有效推动学生的深度探究,任务设计应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形成任务链。以“诉讼实现公平正义”课题为例,可设计基础任务(梳理诉讼程序知识)、提升任务(分析案例胜败原因)、拓展任务(模拟法庭活动),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逐步深化对司法公正的理解。同时,任务设计要明确目标和“提出问题—分析原因—给出建议”的步骤,确保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参与方法。

三、基于深度学习的高中思想政治活动型课程实施路径

基于深度学习的高中思想政治活动型课程实施,可围绕部编版高中思想政治选择性必修 2《法律与生活》模块“从侵权诉讼感悟司法公正”案例展开具体路径探索。本节课以“葛优躺”表情包侵权案为导入情境,呈现葛优因肖像权被多地商家侵犯、协商与调解无果的困境,引发学生对“为何选择诉讼”的探究兴趣。在此基础上设计递进式任务:首先分析诉讼的地位与特点,通过对“发微博声明”、“仲裁”等建议的局限性,引导学生总结诉讼的公权性、程序性、强制性与终局性特征,理解其作为“公平正义最后一道防线”的意义;其次探究诉讼的程序与权利,让学生以葛优代理人视角梳理民事诉讼“起诉—立案—审理—判决”流程,结合其委托律师、申请回避等实践,理解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及其对程序公正的保障作用;最后剖析诉讼胜败的关键,通过对比葛优544 起相关官司中 542 起因证据充分胜诉与鞠婧祎维权因证据不足败诉的案例,让学生明确“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原则,认识证据在司法公正中的核心价值。

教学实施过程中,将情境与任务融入课堂环节。开篇用“葛优躺”相关资料还原案例激发兴趣;通过“声明、仲裁与诉讼适用场景”辩论深化对诉讼价值的理解;分组模拟“葛优诉侵权商家”庭审,体验诉讼程序与权利行使;对比案例分组讨论胜败原因,教师总结后引导学生结合校园侵权、消费维权等生活场景迁移知识,构建“诉讼知识—司法原则—法治价值”认知体系。而在这一过程中,教学评价与反馈需始终贯穿,兼顾过程与结果,以核心素养培育为导向。具体来看,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讨论、模拟庭审、小组合作中的参与度与思维深度,如是否能结合案例逻辑分析诉讼特点、是否主动提出质疑;结果性评价则通过案例分析作业或情境测试,检验学生对诉讼程序、证据规则等知识的掌握程度及迁移运用能力。评价结果需及时反馈,对学生的独到见解予以肯定,对证据意识薄弱、程序理解模糊等问题进行针对性指导;课后通过评价反思教学不足,如举证责任讲解不够具象,后续可补充生活实例强化学生的认知。

该路径以案例为载体,整合情境创设、阶梯任务、教学实施与评价反馈,既落实建构主义理论,又呼应新课标核心素养要求,让学生在深度学习中体会法治力量,实现知、情、意、行统一。而这也印证了将深度学习理念融入高中思想政治活动型课程具有坚实理论基础,通过合理的课程设计策略与实施路径,能有效提升教学效果,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