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儿童保健系统管理影响因素及应对探讨
郑传萍
重庆市沙坪坝区陈家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401331
引言:
儿童保健系统管理是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内容之一,也是对 0~6 岁儿童开展系统管理的重要制度安排。作为我国“健康中国 2030”战略落地的“哨兵”,儿童保健系统管理的效果不仅影响着儿童生长发育的早期受益,更关系到提升人口质量的根本。世界卫生组织根据其界定的完善的儿童保健系统应具备服务连续性、服务综合性和服务协调性的特征,将儿童生长发育监测与体弱防治、疫苗接种、营养干预、健康教育与促进、儿童疾病早期筛查等作为主要领域纳入其中。然而,现阶段社区儿童保健系统管理效果不佳且以社会生态学理论与健康服务整合框架为参考,试图从宏观到微观将影响儿童保健系统管理的因素进行逻辑解构,以便从实然到应然提出优化儿童保健系统管理服务对策。
一、社区儿童保健系统管理的影响因素
(一)政策与制度层面因素
我国儿童保健资源存在不均衡,这种不均衡必然导致服务可得性和服务性不一;一方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所提供的儿童保健服务依靠的都是公共卫生经费支持,支持力度不足且不可变,使得服务无法适应不断增加的服务需求;另一方面,儿童保健工作横跨了卫生健康、教育、民政等行业,但目前尚未建立跨部门间的合作。
(二)机构与服务层面的不足之处
社区基层部分机构在开展视力筛查的过程中,过于浅显地开展屈光筛查,未对儿童的视功能进行全面筛查,甚至视力筛查的过程中出现致盲眼病的漏诊现象,丧失最佳治疗时期。此外,以往开展儿童保健工作多以体检-预防接种为固定模式,缺少针对性的健康教育,而大部分社区将预防接种和儿童保健门诊分开设立,致使家长需要在多点奔波的现象,减少了家长们的配合[1]。
(三)家庭与社区层面的挑战
家长认知、行为上的误区是影响系统管理的重要因素。一部分家长认为“没病才是好”,缺乏儿童发育行为问题早期发现和筛查的意识,且过于依赖疫苗接种作为参与体检的“硬条件”,使在无疫苗接种安排月龄(如 30 月龄)的儿童体检漏检率增加。对于外来人口及留守儿童家庭来说,受工作时间、交通费用及信息渠道等方面的限制,他们很难定时开展保健服务;此外,在留守儿童的家庭中,照顾者的年龄较大、文化水平较低以及对新媒体的使用能力缺乏,使其难以收到及理解一些健康信息;加之传统的“能吃、能睡就是健康”观念的长期影响,使得许多家长忽略了儿童的隐形发育危险 [2]。
二、社区儿童保健系统管理应对探讨
(一)政策优化与制度创新
为确保儿童保健服务的普及与质量,应当构建与人口需求相匹配的财政投入体系。且向农村地区及外来人口聚集区域提供更多的资源倾斜,从而增加人均公共卫生经费中儿童保健的比重。或者设立专门的资金项目,以支持流动儿童的保健服务。对于资源相对匮乏的地区,实施设备补助计划,如提供 DR 设备和视力筛查仪等。同时,还需提倡整合“计划免疫 + 儿童保健”服务,实现体检与疫苗接种预约的同步化。
为鼓励“医防融合”,建议将儿童近视防控率和肥胖干预效果作为社区卫生机构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另外,需推动卫健、教育及民政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建立覆盖全县的学生健康数据库,确保体检异常数据的跟踪处置率达到100%。
(二)机构能力的建设与服务模式的革新
在机构能力建设层面建设分级能力培训。基层人员要侧重于发育筛查、沟通、互动技巧等能力的培训;骨干人员要侧重于高危儿的管理和心理行为评估等高阶能力的培养;其中,可将培训形式多样化,例如采取“专家现场答疑 + 远程实时指导”的形式,协助基层机构掌握运用新技术。机构内增设儿童游乐区,用于舒缓儿童的焦虑情绪,有序实行分段预约安排,减少人群拥挤,建立“预检 + 评估 + 诊室”的分等级服务流程,提高服务质量。将儿童保健纳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重点,对高危儿采取专案管理、对稳定期儿童开展小组式教育活动、对偏远地区的儿童采取巡回服务。
(三)家庭参与的推进与社区支持网络的构建
通过持续开发有效、可信的科普库以及精准健康教育满足不同的群体:比如长辈的方言版动画(帮助他们理解保健项目的意义);职场爸妈的夜校班(方便灵活的学习时间)等。接着通过建立微信 / 短信的预约提醒以及电子提醒,帮助家长及时送孩子查体接种,其中对风险较高的家庭进行社区网格员的家访督导工作。其次可以开展健康大使(即主动分享的家庭),为流动人口灵活调整服务时间(周末门诊)、为有经济困难家庭减免服务费用、为残疾孩子设置专线上门通道。在技术手段上,针对 AI 辅助设备(视屏一体机)、设置智能随访机器人服务(管理常规的提醒和常规咨询),以大数据技术为手段,对儿童的发育偏离进行预估,并进行远程会诊(三甲专家指导诊断)等。
三、未来挑战与发展趋势
伴随健康认识的纵深发展,家长们关注儿童健康的内容已经从以前的单纯疾病治疗,走向更加全面的身心状态发展。当前家长们希望孩子“茁壮、聪明、精力充沛”,是对儿童保健的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及期许,以往单一化“一刀切”的健康服务形式已不能满足目前家长期望,“了不起的成长力——儿童青少年营养健康促进行动”已迈出第一步。未来要深入研究、开发“基因、环境-个性化”的儿童保健服务形式。
结束语
社区儿童保健管理是一切事关实现“健康中国 2030”的基础内容,管理水平决定国民综合素质不断更新和增长,因此对于儿童保健管理各相关因素的充分认识、有效解决途径都是必须正视的问题,应针对未来带来的诸多挑战探索建立“政策 + 社区 + 家庭”的优化模式,通过医方、社会和家庭结合来构建更加完善的未来儿童成长和生活体系。
参考文献:
[1] 唐敏 . 社区儿童保健系统化管理探讨 [J]. 中国妇幼保健 ,2004(3).DOI:10.3969/j.issn.1001-4411.2004.03.011.
[2] 王清秀 . 完善社区儿童保健系统化管理的思考 [J].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05(4). DOI:10.3969/j.issn.1001-568X.2005.04.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