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自主教育德育课程模式的建构与实施
陈伟海
罗定市龙湾中学 527235
引言
农村初中教育在我国基础教育体系中,如同坚实的基石,占据着重要地位。其德育工作,更是关乎培养农村学生良好品德、正确价值观和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关键一环,意义非凡。然而,当前农村初中德育正面临着诸多挑战:德育内容与农村实际生活脱节,让学生觉得遥不可及;德育方法单一,难以触动学生心灵;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未得到充分体现,学习主动性不强。而自主教育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将其引入农村初中德育课程,建构自主教育德育课程模式,恰似为德育工作注入了一股清泉,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德育更有针对性,切实提高实效性。
1 农村初中德育现状及自主教育德育课程模式建构的必要性
当下农村初中德育面临着不少困境,让人忧心。从德育内容来看,它与农村学生的实际生活明显脱节。教材中的案例和理念多源于城市情境,农村学生很难产生共鸣,只觉得抽象又遥远,学习兴趣自然十分匮乏。在德育方法上,传统讲授法唱主角,教师单向灌输道德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缺少互动与实践环节,所学的道德知识难以转化为实际行动。而且,农村初中德育资源相对匮乏,专业的德育师资队伍短缺,部分教师德育理念陈旧,缺乏创新意识。此外,家庭德育的缺失也让人揪心,许多农村家长为了生计奔波,无暇顾及孩子的品德教育,甚至自身行为都没能起到好的示范作用,这使得学校德育效果大打折扣,学生的道德认知与行为出现偏差。在这样的现状下,建构自主教育德育课程模式就显得尤为必要,它能为农村初中德育开辟一条新路径。
2 农村初中德育现状
2.1 德育内容与农村实际生活脱节严重
农村初中所采用的德育教材及教学内容,大多以城市生活为蓝本编制与设计。教材中的案例、场景以及倡导的价值观,往往与农村学生的日常生活环境相去甚远。比如在讲述环保主题时,教材可能列举城市的大型垃圾处理厂、先进的环保设施,可农村学生身边更多的是露天垃圾堆、简易的垃圾处理方式。这种巨大的反差,让农村学生理解德育内容时困难重重,很难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和认同感,德育内容仿佛成了空中楼阁。
2.2 德育方法单一且缺乏创新活力
在农村初中的德育教学过程中,传统的教学方法依然占据主导。教师常常采用“一言堂”式的讲授法,单向地向学生灌输道德知识,学生只能被动地坐在下面听讲、记录。这种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课堂上缺少师生互动与交流,实践环节更是少之又少,学生很难将所学的道德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德育课堂也因此失去了应有的活力。
2.3 家庭和社会德育支持体系薄弱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德育在学生的品德养成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农村地区,许多家长文化水平不高,缺乏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方法,对孩子的品德教育重视不够,他们往往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有些家长自身行为不端,存在不文明、不道德的行为,给孩子树立了不好的榜样。同时,农村社会的德育环境也不容乐观,社区缺乏有效的德育活动和宣传,文化设施简陋,无法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德育资源和实践机会,家庭和社会的德育支持就像断了线的风筝,难以发挥作用。
3 解决策略
3.1 优化德育内容,紧密贴合农村实际
针对德育内容与农村实际脱节的问题,农村初中应组织德育教师深入农村生活调研,带着对农村孩子的关爱去了解农村的风俗习惯、文化传统、生产生活方式以及当前面临的社会问题等,将这些鲜活的元素融入德育教材和教学内容中。比如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时,可以结合农村当地的历史故事、英雄人物事迹,让学生真切感受到爱国主义就在身边,并非遥不可及。在环保教育中,以农村的生态环境现状,如河流污染、土地沙化等为案例,引导学生思考保护农村环境的重要性,鼓励他们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让德育内容扎根农村土壤。
3.2 创新德育方法,激发学生参与热情
要改变传统单一的德育教学方法,引入多样化的教学手段,点燃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选取农村生活中真实发生的道德事件作为案例,组织学生分析和讨论,让他们在思考和交流中提高道德判断能力。开展角色扮演活动,模拟农村生活中的各种场景,如邻里纠纷、家庭矛盾等,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亲身体验和感受道德行为的重要性,增强道德实践能力,让德育课堂变得生动有趣。
3.3 加强家校合作,形成德育教育合力
学校要高度重视家庭在德育中的重要作用,用心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定期组织家长培训活动,邀请教育专家或优秀教师为家长举办讲座,传授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方法,提高家长对德育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建立家长学校,为家长提供交流和学习的平台,让他们分享育儿经验和心得。同时,教师要加强与家长的日常沟通,通过家访、电话、微信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反馈学生在学校的德育情况,共同商讨教育对策,让家校携手,为学生的品德
成长保驾护航。
3.4 整合社会资源,拓展德育实践空间
农村初中应积极整合社会资源,为学生拓展广阔的德育实践空间。与当地的农村社区、企业、文化场馆等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展德育活动。比如与农村社区合作,组织学生参与社区的环境卫生整治、文化活动组织等工作,让学生在服务社区的过程中,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与企业合作,开展职业体验活动,让学生了解不同职业的特点和要求,培养职业意识和劳动观念;利用农村的文化场馆,如博物馆、文化站等,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让学生了解和传承农村的优秀传统文化,让德育实践之花在农村大地绽放。
结语
综上所述,农村初中自主教育德育课程模式的建构与实施,是一项需要长期投入、充满挑战的任务。通过建构科学合理的课程目标、内容、实施途径和评价体系,再辅以有效的保障措施,一定能够解决当前农村初中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在实施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培养他们的自我教育能力和道德实践能力,让每个农村孩子都能在良好的德育氛围中茁壮成长,成为品德高尚的人。
参考文献
[1] 构建基于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德育课程体系. 王泽旭. 北京教育( 普教版 ),2024(12)
[2]“书香班级”德育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骆军英. 班主任,202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