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部队卫生机构输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周芳 赵燕秀
95795 部队卫生队 广西桂林 541003
引言:
基层部队卫生机构是官兵日常医疗保障的重要依托,其输液治疗质量直接影响士兵健康与部队战斗力。所以系统分析基层部队输液治疗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提出科学有效的改进对策,对推动基层部队卫生机构规范化建设、提升医疗保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1. 基层部队卫生机构输液存在的问题
1.1 环境设施不完善
输液室空间狭小、布局不合理是常见现象,部分单位甚至未设立专门的输液区域,仅用普通诊室或临时空间替代,导致治疗环境嘈杂、通风不良,易引发交叉感染[1] ;而且,部分基层卫生机构的输液架、座椅等基础设施数量不足,无法满足高峰期治疗需求。
1.2 操作不规范
部分医护人员在输液前未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导致药物配伍错误、剂量不准确等风险增加。输液操作过程中,手卫生执行不到位,消毒不彻底,容易引发局部感染或输液反应。
加上,部分基层医护人员缺乏系统培训,静脉穿刺成功率低,反复穿刺不仅增加士兵痛苦,还可能导致血管损伤、皮下血肿等并发症。
2. 基层部队卫生机构输液问题的解决对策
2.1 改善输液室环境
针对当前基层部队卫生机构输液室存在的空间狭小、布局不合理、设备陈旧等问题,需从硬件建设与软件管理双管齐下,构建安全、规范、舒适的输液治疗环境。
2.1.1 优化空间布局与功能分区
基层部队卫生机构应根据实际条件,合理规划输液室空间,确保功能分区明确、流程顺畅。设立独立的输液治疗区域,避免与其他诊疗活动交叉干扰。输液室内部应划分为候诊区、治疗区、观察区等功能区域,各区域之间设置物理隔断或标识引导,减少人员流动对治疗过程的干扰。候诊区应配备座椅、饮水机等基本设施,营造舒适的等待环境;治疗区需保证每位患者有足够的个人空间,建议每床位占地面积不小于 2.5 平方米,床位间距不低于 0.8 米,避免交叉感染。
2.1.2 更新与完善设施设备
基层部队卫生机构应逐步淘汰老旧、功能不全的输液设备,引进符合现代医疗标准的输液装置。如配备智能输液泵或微量注射泵,实现输液速率的精确控制,减少人为操作误差 [2]。智能输液泵具备报警功能,可在输液完成、管路堵塞等情况下及时提醒医护人员,提高治疗安全性。
输液架、座椅等基础设施的数量与质量也需同步提升。具体可根据日均输液量配置足够数量的输液架,建议每张治疗床位配备 1~2 个可调节高度的输液架,满足不同治疗需求。座椅应选择稳固、舒适且易于清洁的材质,优先配备带扶手的座椅,方便老年或体弱患者使用;而且,输液室应配备应急设备如氧气瓶、急救药品柜、除颤仪等,并确保设备处于备用状态,定期检查维护。
不仅如此,基层部队卫生机构应安装紫外线消毒灯或空气净化装置,定期对输液室进行空气消毒,降低感染风险。洗手设施应配备感应式水龙头、洗手液及干手设备,方便医护人员执行手卫生规范。医疗废物分类收集容器应标识清晰、位置合理,确保医疗废物得到规范处理。
2.1.3 强化卫生管理与感染控制
基层部队卫生机构应制定详细的输液室清洁消毒制度,明确清洁频次、责任分工及质量标准。地面、物体表面应每日湿式清洁 2 次以上,遇污染时随时消毒;紫外线消毒应每日进行1 次,每次不少于30 分钟,并定期监测消毒效果;医护人员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范,输液前进行手卫生,皮肤消毒范围符合标准要求。一次性医疗用品应一人一用一废弃,避免重复使用。对于长期输液患者,应定期更换输液管路及穿刺部位,预防静脉炎等并发症。
2.2 强化医护人员培训
2.2.1 构建分层分类的培训体系
基层部队卫生机构应根据医护人员的岗位特点、专业基础及工作需求,构建分层分类的培训体系。对于新入职医护人员,应开展岗前规范化培训,重点掌握输液操作的基本流程、无菌技术规范、药物配伍禁忌等基础知识。培训内容应结合部队实际,突出战时急救输液、野外条件下输液操作等特色内容,提高培训的针对性。
对于在职医护人员,应开展定期复训与技能提升培训。复训内容应包括最新临床指南、操作规范更新、常见输液并发症处理等,确保医护人员知识技能与时俱进。技能提升培训可针对特殊人群(如老年官兵、慢性病患者)的输液特点、新型输液技术应用等开展专题培训,拓宽医护人员的专业视野。
2.2.2 创新培训方式与手段
基层部队卫生机构应突破传统集中授课的单一培训模式,采用多元化培训方式,增强培训效果。模拟教学是一种有效的培训手段,可通过模拟人、虚拟现实等技术,模拟输液操作中的各种场景(如输液反应、血管穿刺困难等),让医护人员在安全环境中反复练习,提升操作熟练度与应急处理能力。
进一步,案例教学也是提升培训效果的重要方式。通过收集整理基层部队卫生机构输液治疗中的典型案例(如成功救治经验、不良事件分析等),组织医护人员进行讨论分析,总结经验教训,提高临床思维能力。
2.2.3 强化实践操作
培训效果的提升离不开实践操作的强化。基层部队卫生机构应建立临床实践导师制,由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担任导师,对年轻医护人员进行一对一指导,帮助其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导师指导应贯穿日常工作的各个环节,从患者评估、操作准备到实施治疗、观察记录,全程进行指导与反馈。
基层部队卫生机构也可定期组织输液操作技能竞赛,设置无菌技术、静脉穿刺、应急处理等比赛项目,通过竞赛形式促进医护人员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结束语:
针对基层部队卫生机构输液治疗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加强环境设施建设、规范操作流程、完善培训机制等措施,可有效提升输液治疗质量与安全水平。这不仅有助于保障官兵健康,也为提升部队整体医疗保障能力与战斗力提供坚实支撑。
参考文献:
[1] 崔承乾 , 杨波 , 张晓霞 . 多部门协作规范住院患者静脉输液使用的实践 [J]. 西北药学杂志 ,2025,40(04):253-261.
[2] 李钊 , 李凌峰 , 张伟 . 浅谈基层部队卫生机构做好防疫保障工作的做法 [J]. 中国标准化 ,2022,(10):183-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