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下小学信息科技教学策略的创新与实践
庞凯伟
山东临沂市莒南县板泉镇中心小学 山东临沂 276600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新课程标准对小学信息科技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旨在探讨新课程标准下小学信息科技教学策略的创新与实践。首先解读新课程标准对小学信息科技教学的新要求,包括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强调实践应用等方面。接着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四个维度阐述创新策略,如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整合与拓展教学内容、采用项目式学习等方法以及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等。在教学实践部分,以实际课例说明创新策略在教学中的应用及效果。研究表明,通过创新教学策略,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息科技素养,更好地实现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为小学信息科技教学的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小学信息科技;教学策略;创新;实践
一、引言
在当今数字化时代,信息科技已成为人们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小学阶段作为信息科技教育的启蒙阶段,其教学质量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小学信息科技教学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新课程标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这对传统的小学信息科技教学提出了变革的要求。然而,当前小学信息科技教学在教学理念、内容、方法和评价等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难以满足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因此,探索新课程标准下小学信息科技教学策略的创新与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新课程标准对小学信息科技教学的新要求
(一)核心素养的培养
新课程标准将培养学生的信息科技核心素养作为重要目标,包括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以及信息社会责任。要求学生能够敏锐地感知信息,运用计算思维解决问题,通过数字化手段进行学习和创新,并在使用信息科技的过程中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二)实践与应用的强调
更加注重学生将所学信息科技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和学习中,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参与各种信息科技项目和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三)跨学科融合的倡导
倡导信息科技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打破学科界限,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例如,在信息科技教学中融入语文、数学、美术等学科的内容,让学生在跨学科的学习中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信息科技知识。
三、新课程标准下小学信息科技教学策略的创新
(一)教学理念创新
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例如,在教授青岛版教材第一册 “智能设备初体验” 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选择身边的智能设备,如智能手表、智能音箱等。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探究智能设备的功能特点、使用方法以及对生活的影响。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建议,引导学生思考智能设备是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二)教学内容创新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整合与拓展教学内容。一方面,将教材中的内容进行有机整合,使教学内容更具系统性和逻辑性;另一方面,结合生活实际和时代发展,拓展教学内容,引入新的信息科技知识和应用案例。比如在教授青岛版教材第三册 “在线学习” 单元时,除了让学生掌握在线学习平台的基本操作、使用在线学习工具等教材内容外,还可以结合 “探索植物的生长奥秘” 这样的主题,引导学生利用在线学习资源,如科普网站、在线课程等,收集植物生长的相关信息,然后运用文字处理软件或演示文稿软件整理资料,制作一份关于植物生长的学习报告。这样既整合了文字处理、演示文稿制作等知识,又拓展了学生对植物学的了解,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和探索精神。
(三)教学方法创新
1、项目式学习
项目式学习是一种以项目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方法。在教授青岛版教材第六册 “基于 Python 的算法实现” 单元时,教师可以布置一个 “校园活动管理系统” 的项目任务。学生需要组成小组,明确分工,共同完成系统的策划、设计和代码实现等环节。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自主学习 Python 语言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如变量、数据类型、循环语句、函数等,通过不断地尝试和探索,解决遇到的问题,如如何实现活动报名功能、如何统计活动参与人数等,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
2、探究式学习
教师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例如,在教授青岛版教材第四册 “数据的组织与呈现” 时,教师可以提出 “如何分析我们班级同学的身高数据,找出身高变化的规律” 的问题,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收集班级同学的身高数据、运用数据排序、筛选、计算以及用图表呈现数据等方法寻找解决方案。在探究过程中,学生能够培养自己的问题解决能力和科学思维方法。
3、任务驱动法
将教学内容分解为一系列具体的任务,学生通过完成任务来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在教授青岛版教材第五册 “走进 Mind+” 时,教师可以布置 “制作一个简单的动画故事” 的任务,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需要学习 Mind + 软件中坐标、分支、循环、变量、广播等知识,学会运用画笔、侦测等功能,从而实现知识的内化和技能的提升。
(四)教学评价创新
构建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掌握情况,还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等方面的评价。评价主体可以包括教师、学生和家长等,采用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例如,在青岛版教材第二册 “信息隐私与安全” 单元学习结束后,学生可以先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对信息隐私保护的认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情况以及自己的收获和不足;小组内成员之间进行互评,评价彼此在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活动中的表现,如是否积极参与讨论、是否能提出有价值的观点等;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完成的作业以及在实际生活中的行为表现进行综合评价,给出针对性的建议和反馈,如指出学生在保护数字作品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并给予相应的改进建议。
四、新课程标准下小学信息科技教学的实践
在教学实践中,将上述创新教学策略应用于课堂教学。以青岛版教材第三册 “创作电子作品” 为例,教师采用项目式学习方法,让学生以 “制作一份校园文化宣传电子作品” 为项目任务。学生首先通过 “初识在线学习”“在线学习好帮手” 等课程学习如何利用在线资源收集关于校园文化的素材,如校园历史、特色活动、优秀师生事迹等信息。然后,学生运用 “在线协作与分享” 的知识,组成小组,分工合作,确定电子作品的主题和内容框架。在设计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所学的文字处理、图片编辑、演示文稿制作等信息科技知识和创新思维,考虑作品的布局、色彩搭配、内容呈现方式等因素。接着通过对文字、图片、音频等素材的编辑处理,完成电子作品的制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实践结果表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明显提高,信息科技素养和创新能力得到了有效培养。
五、结语
新课程标准下小学信息科技教学策略的创新与实践是适应时代发展和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通过创新教学理念、内容、方法和评价,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信息科技素养和综合能力。在教学实践中,这些创新策略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然而,小学信息科技教学的创新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教师不断地探索和实践,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时代的发展需求,进一步优化教学策略,以更好地实现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宗冠夏. 新课程标准下小学信息科技课的教学策略 [J]. 中小学电教(教学), 2024, (05): 58-60.
[2]王亚男. 新课程改革指导下小学信息科技开展项目化教学策略探究 [J]. 新课程导学, 2024, (06): 13-16.
注:本文系临沂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4年度一般课题“基于新课程标准的小学信息科技教学实践研究”(课题立项编号:Q2024050)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