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医院建设中的低碳技术路径及其在上合国家的适配性研究
张明玥 张之峰 刘启慧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青岛大学经济学院
Abstract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institutional adaptability and cultural embeddedness of low-carbon technology pathways in smart hospital construction within Shanghai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 (SCO) countries. As smart hospitals evolve into central infrastructures that embody the convergence of digital health and green governance, their energy systems, operational structures, and data platforms pose significant carbon management challenges. Drawing on the frameworks of green responsibility theory, technological path dependency, and adaptive governance, this research delineates the core technical modules of China’s low-carbon smart hospitals and examines their transferability to SCO countries. It identifies key obstacles, including fragmented regulatory regimes, energy structure incompatibilities, and sociocultural resistance. The study proposes a tripartite strategy—technological modularization, institutional coordination, and ethical localization—to support sustainable policy translation. Ultimately, the paper establishes a conceptual model of“technology– institution–culture”triadic synergy, offering a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promoting China’s low-carbon smart hospital models within multilateral health governance regimes.
Keywords :Smart Hospitals ;Low-Carbon Technology Pathways ;Shanghai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 (SCO) ;Institutional Adaptability ;Green Health Governance
第一章 引言
在全球气候治理进入制度化协同与伦 性双重演进的背景下 智慧医院建设作为医疗领域低碳转型的重要路径,正日益成为“健康中国 交汇处的核 近年来,中国在智慧医疗体系建设方面已取得显著成效,构建出以 与绿色建筑融合为核心的技术体系,有效提升了医院运营效率与资源 建设不仅体现了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方向性目标,也正在引导公立医疗体系朝着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三位一体的战略范式转型(庄琦、罗晶晶,2025)。
然而,智慧医院的系统升级在能源消耗、设备运行、数据中心与远程诊疗平台等领域所带来的碳排放压力也日益显现,使得其在绿色发展目标下的路径选择问题愈加紧迫(周海平等,2025)。为响应《巴黎协定》所确立的“跨代际、跨阶级、跨主权”绿色治理原则,中国智慧医院建设正在向低碳化方向深度演进:一方面,通过清洁能源建筑、绿色采购、智能能耗调度等手段降低系统性碳足迹;另一方面,推动绿色医疗理念向“一带一路”与上合组织国家输出,尝试构建具有外溢效应的绿色健康共同体(张建忠等,2018)。
在中国持续推动区域性制度合 施互联互通的进程 上海合作组织国家成为重要的合作试验场。据中国海关统计, 202 美元,创历史新高(王聪、张也,2025),展现出区域内制度协 ,这种合作不仅聚焦于医疗物资与信息系统的贸易流动,更深入 共建与标准对接。然而,由于上合组织成员国在政治体制、能源结构、绿色法治基 等方 智慧医院低碳技术路径在跨境推广过程中遭遇显著的适配性难题。
一是,上合国家绿色治理体系建设程度不一,部分国家尚未建立完整的医疗建筑碳核算体系,导致低碳设施投资缺乏基础数据与监管逻辑支撑。二是,由于智慧医疗本身所依赖的 AI 平台、远程诊疗系统与数据中心等高度依附高能耗数字基础设施,其在缺乏绿色能效标准的环境中易造成碳排溢出。三是,由于不同国家在文化结构、社会信任机制、公共财政能力方面存在差异,绿色智慧医院在落地时常常面临政治阻力与伦理合法性挑战(吕维迪,2007)。
本文将系统梳理中国智慧医院低碳技术路径的形成机制,分析其在上合组织国家制度环境中的适配困境,并提出具备“绿色责任—技术输出—制度调节”三位一体逻辑的路径优化建议。研究将综合运用绿色发展国家责任理论、技术路径依赖与扩散理论、以及适配性治理理论三个视角,构建出一套解释中国绿色智慧医疗技术如何在上合国家嵌入和变异的理论机制。通过规范性分析方法,为中国主导的绿色智慧医院技术在上合国家落地提供伦理正当性、制度操作性与政策可行性的综合性理论支撑。
第二章 智慧医院低碳技术路径与上合国家制度适配性分析
智慧医院的低碳化不仅是绿色医疗体系建设的重要支撑方向,更是医疗基础设施在“双碳目标”与绿色公共产品共建语境下的责任体现。其内在逻辑不仅包括能源系统、建筑设计、信息平台等技术要素的重构,更涉及与之配套的制度安排、治理能力与区域合作机制,尤其在多边协作机制尚不完善的上海合作组织(SCO)国家内部,智慧医院的低碳路径推广必须嵌入国家制度结构与文化差异的再认知与重构过程中,才能实现政治合法性与生态治理有效性的协同提升。
从技术构成维度看,智慧医院的低碳路径可分为四个关键环节 是是建筑本体的绿色化,包括低碳材料选用、绿色装配式施工 建医院中,这类技术路径通常体现为绿色三星建筑标准的全 节能改造体系。二是是能源供给系统的清洁化,主要通 供能结构由“被动接入”向“主动协同”的转变。 是 EMS(能耗管理系统)与 AI 算法调度,实现用能行为的 色化,包括数据中心能耗管控、远程诊疗系统带宽优化、医疗 ” 与“算力节流”的耦合式减碳目标。
中国智慧医院体系在低碳路径构建方面已取得初步经验,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深圳华大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等地标性智慧医院在光伏覆盖率、AI 调度能效与碳排核算方面均达到了较高水平。这种“以绿色为硬核”的智慧医院新范式,正构建出融合清洁能源供给、建筑节能、流程优化与系统协同的“低碳—智能”双轨模型,为区域合作提供了可复制模板。
然而,将上述低碳技术路径在上合组织国家落地推广时,面临制度与文化层面多重适配性困境。
一是,制度结构的异质性问题。上合成员国在绿色法治基础、建筑规范体系、能源结构与财政支持模式等方面呈现显著差异。在部分中亚国家尚未形成绿色建筑法规框架,或在审批制度上存在本位主义的延滞,使得智慧医院绿色建筑方案难以快速落地;在能源方面,煤电比重依然居高不下,制约了清洁能源技术的成本优势与能源结构调整能力;此外,财政集中度与医疗资本市场不发达,导致缺乏推动智慧医院绿色化的公共财政激励机制。
二是,文化与社会接受度差异。智慧医院低碳技术往往涉及对传统医院运作流程的系统性改造,需依赖大量数字基础设施、远程交互平台与算法决策系统。但在一些宗教保守或数据信任机制薄弱的国家中,公众对人工智能介入医疗决策存在警惕甚至排斥,对碳核算、绿色采购等新治理方式的认知与支持程度也明显不足。这种文化—信任结构的不对称,容易引发“绿色输入—认知抗拒”的伦理张力,进一步加剧技术路径推广的政治阻力。
三是,治理能力与标准接口的错位。在中国内部,智慧医院的绿色转型往往由政策主导、技术驱动,并配有完整的评估体系与资金通道。但在上合组织国家中,治理体系多元且缺乏协同机制,使得建筑能耗基准、碳排放核算方法、信息互联协议等智慧医疗相关标准难以统一,造成绿色智慧医院项目在跨国推行时面临“标准碎片化”与“接口不兼容”的技术性障碍。
四是,绿色责任共识的缺失也是制度适配难题之一。在全球绿色发展治理不断制度化的背景下,“绿色正义”、“碳主权”、“绿色外交”等话语逐渐占据政治高地,而上合国家在碳责任认知与政策协同方面的共识基础尚不稳固,缺乏类似欧盟式的“绿色联盟逻辑”,导致智慧医疗中的低碳责任划分不清、激励机制缺位、合作制度松散。
分析可见,智慧医院的低碳路径不仅是技术路线的选择,更是制度结构、社会文化与绿色治理能力之间高度耦合的复合性工程。在推动这一路径向上合组织国家复制的过程中,必须正视制度异质性、文化阻力与责任缺位三大关键挑战。唯有在技术输出过程中同步推进本地化制度重构、文化适配机制与区域协同标准体系建设,智慧医院的低碳路径方可实现从“中国方案”向“上合标准”的跨越。
第三章 推动上合国家智慧医院低碳路径本地化的政策建构
智慧医院低碳化路径在上 进过程中所面临的制度错配、文化排斥与技术路径依赖问题,既是绿色转型的全球治理难题, 本章旨在基于 前述技术逻辑与制度挑战的系统梳理,提出一套具有操作性、制度嵌 1 “多层次、渐进式、协同化”的本地化政策体系,推动中国智慧医院低碳技术在上合国家实现责任共享、机制共建与标准互通的治理转译。
一是,应构建多边绿色健康治理协调机制,推动上合组织建立“智慧医院绿色基础设施委员会”或“上合绿色医疗平台”,以制度化平台促进绿色建筑标准、碳核算体系与信息互联协议在成员国之间的对接。建议参考欧盟绿色交易机制或“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框架,形成以“碳排责任对等、评估标准互认、资金配置共享”为核心的智慧医疗绿色治理网络,解决“规则碎片化”“制度出口孤岛化”问题。
二是,建议推动中国低碳智慧医疗技术的模块化解构与柔性输出。针对上合国家绿色治理能力与财政水平不均的现实,应将复杂低碳智慧系统分解为若干可组合的“技术—管理—硬件”子模块,分别适配不同国家的治理能力与社会需求。例如,部分成员国可优先采用“智能能耗调控 + 光伏供能”模块,而在数据安全机制较为成熟的国家,可推进“AI 诊疗系统 + 远程碳核算平台”等更高能级组件,以实现“由浅入深—由点及面—渐进嵌入”的绿色输出逻辑。
三是,应通过绿色金融机制强化智慧医院建设的碳激励效应。建议由中国牵头设立“上合绿色健康基础设施基金”,引导成员国采用绿色债券、碳金融工具与绿色财政激励方案,用以支持本国智慧医院的低碳基础设施建设。通过碳信用评级机制,将碳排放绩效与医疗财政补贴、国际发展融资对接,逐步形成“绿色治理—信用提升—资金可及”的激励链条。
四是,在文化与社会认知维度,必须同步推动绿色公共健康理念的政治正当性建构与跨文化传播机制。应从全球正义话语中提炼“绿色健康权”的道德合法性,将低碳智 再仅作为技术输出或资本投资,而是种基于人类共同命运共同体视角的健康援助 义。可通过本地医学院绿色课程合作、双语绿色医疗科普内容、传统医学与智能技术融合传播等方式,构建“认知—认同—协作”的文化接受链条。
五是,应推动碳责任分摊与制度共同体机制的区域内嵌设。智慧医院的碳排责任不应仅由落地国承担,而应形成跨国碳足迹追踪机制。例如,在医疗设备跨境转移中建立“ 产品碳标签溯源—责任主张协商—区域碳权分配”的三层机制,将智慧医院建设纳入上合国家绿色发展整体战略目标中,逐步建构“区域性碳治理共同体”。

本研究聚焦智慧医院低碳技术路径 织国家的制度适配与文化嵌入问题,揭示其技术构成高度依赖绿色治理能力、制度标准兼容性及公 究表明, 智慧医院的低碳转型不仅是技术转移过程,更是制度结构协同与价值共识建构的过程 低碳技术路径— 制度嵌入机制—文化接受逻辑”三位一体的协同演化,方能推动中国绿色智慧医疗方案在上合国家实现可持续的本地化落地。
参考文献:
[1] 庄琦 , 罗晶晶 . 智慧医院建设成效、发展模式及优化路径研究 [J]. 卫生经济研究 ,2025,42(07):81-85.
[2] 王聪 , 张也 . 上合组织高质量发展,贸易投资便利化提速 [J]. 中国报道 ,2025,(07):96.
[3] 周海平 , 刘勤 , 俞璐 . 公立医院财务数字化转型若干问题探讨 [J]. 财务研究 ,2025,(01):51-60.
[4] 许昌 , 孙逸凡 , 董四平 , 等 . 智慧医院建设促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思考 [J]. 中国医院管,2023,43(01):10-13.
[5] 张建忠 , 李永奎 , 曹玲燕 , 等 . 国内外智慧医院建设研究 [J]. 中国医院管理 ,2018,38(12):64-66.
[6] 吕维迪 . 享誉莫斯科的中国绿色医疗 [J]. 绿色中国 ,2007,(13):50-53.
基金支持:国家社科基金23BGJ050 :上合组织国家贸易隐含碳转移与碳责任划分研究。通讯作者:张之峰,教授、国际战略经济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