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电自动化技术在智能配电网建设中的实践研究
王晓丰
国网白银供电公司 甘肃省白银市 730900
关键词:配电自动化技术;智能配电网;感知层;通信层;故障处理;分布式电源;需求侧响应;数字孪生;新型电力系统;供电可靠
一、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电力用户对供电可靠性、电能质量以及互动服务的需求日益提升,传统配电网“人工巡检、被动抢修”的运营模式已难以满足新时代要求。智能配电网作为智能电网的关键组成部分,以“安全可靠、经济高效、清洁环保、灵活互动”为核心目标,而配电自动化技术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核心支撑。
配电自动化技术通过融合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传感技术与电力系统控制技术,实现对配电网设备的实时监测、远程控制和智能决策,能够有效解决传统配电网“故障定位难、隔离慢、恢复久”的痛点,同时为分布式电源(如光伏、风电)接入、电动汽车充电设施互动、需求侧响应等新型业务提供技术保障。根据国家电网公司数据,配电自动化覆盖率达到 90% 以上的区域,故障平均恢复时间(SAIDI)可缩短至 15 分钟以内,供电可靠率提升至 99.98% 以上,充分彰显了该技术在智能配电网建设中的战略价值。
二、配电自动化技术的核心体系与关键技术突破
配电自动化技术并非单一技术,而是由“感知层、通信层、控制层、应用层”构成的完整技术体系,各层级协同作用,共同支撑智能配电网的高效运行。
(一)感知层:配电网状态监测的“神经末梢”
感知层是配电自动化系统的基础,通过部署各类智能终端设备,实现对配电网运行状态的全面感知。核心设备包括馈线终端单元(FTU)、配电终端单元(DTU)、智能电表以及故障指示器等。其中,FTU 主要安装于 10kV 馈线开关处,可实时采集电流、电压、开关状态等信息,并支持远程分合闸操作;DTU 则用于配电房、环网柜等场所,实现对配电站房的无人值守监控;智能电表不仅能实现远程抄表,还能采集用户用电负荷数据,为需求侧管理提供支撑;故障指示器则能快速定位线路故障点,缩短故障排查时间。
(二)通信层:配电网数据传输的“神经网络”
通信层是连接感知层与控制层的关键,其可靠性与实时性直接影响配电自动化系统的运行效率。目前,我国智能配电网通信体系已形成“光纤为主、无线为辅”的混合通信模式:
光纤通信:作为骨干通信方式,主要用于连接配网自动化主站与重要配电终端,具有带宽大、时延小、抗干扰能力强等优势,可满足实时控制与大量数据传输需求。无线通信包括 4G/5G、LoRa、NB-IoT 等技术,主要用于覆盖光纤难以到达的偏远地区或分散式设备。其中,NB-IoT 技术以其广覆盖、低功耗、大连接的特点,成为分布式设备通信的首选方案。
(三)控制层与应用层:配电网智能决策的“大脑中枢”
控制层以配电自动化主站系统为核心,通过接收感知层上传的实时数据,进行配电网运行状态分析、故障诊断与隔离、网络重构等决策,并向终端设备下发控制指令。应用层则基于主站系统数据,拓展出供电可靠性管理、电能质量治理、分布式电源消纳、需求侧响应等增值应用。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的融入,控制层与应用层的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例如,基于深度学习的配电网故障诊断模型,可通过分析历史故障数据与实时监测数据,实现故障类型与故障位置的精准识别,诊断准确率较传统算法提升 20% 以上;基于数字孪生的配电网仿真平台,则能模拟不同运行场景下的配电网运行状态,为调度人员制定运行策略提供决策支持[1]。
三、配电自动化技术在智能配电网建设中的典型实践场景
配电自动化技术已在智能配电网的多个领域实现规模化应用,从故障处理到日常运维,从分布式电源接入到需求侧管理,全方位提升了配电网的运行效率与智能化水平。
(一)故障快速处理:从“被动抢修”到“主动隔离”
传统配电网发生故障后,需依赖运维人员现场排查故障点,再进行停电隔离与抢修,整个过程耗时较长,严重影响用户供电。而配电自动化技术通过“三遥”功能,可实现故障的自动诊断、隔离与恢复:
故障诊断:当配电网发生故障时,FTU、DTU 等终端设备将故障电流、电压突变等信息实时上传至主站系统,主站通过故障录波分析与拓扑分析,快速定位故障区段。
故障隔离:主站系统向故障区段两侧的开关下发分闸指令,实现故障区段的自动隔离,避免故障扩大影响其他用户。
负荷转移与恢复:故障隔离后,主站系统通过网络重构算法,计算最优供电恢复路径,向相关开关下发合闸指令,将非故障区段的负荷转移至其他馈线,实现用户供电的快速恢复。
(二)分布式电源接入:助力“源网荷储”协同发展
随着“双碳”目标的推进,分布式光伏、风电等新能源在配电网中的渗透率不断提升,但由于其出力具有间歇性、波动性特点,容易导致配电网电压越限、频率波动等问题。配电自动化技术通过实时监测分布式电源出力与配电网运行状态,实现了新能源的友好接入与高效消纳:
电压调节:当分布式电源出力骤增导致配电网电压升高时,主站系统可远程控制馈线上的有载调压变压器(OLTC)或静止无功发生器(SVG),调节无功功率输出,将电压控制在合格范围内。
出力预测与调度:基于大数据分析技术,主站系统可结合气象数据与历史出力数据,预测分布式电源的短期出力,并根据配电网负荷情况,制定分布式电源与主网的协同调度策略,避免新能源出力过剩导致的弃光、弃风问题。
四、结语
配电自动化技术作为智能配电网建设的核心支撑,已在故障处理、新能源接入、需求侧响应等领域取得显著成效,为提升配电网供电可靠性、经济性与灵活性发挥了重要作用。尽管目前仍面临技术、管理、成本等方面的挑战,但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应用,配电自动化技术将逐步迈向“全域感知、全场景智能”,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提供更强大的技术保障。未来,需进一步加强技术研发、完善标准体系、优化投资机制,推动配电自动化技术在城乡配电网中的全面普及,为实现“双碳”目标与能源转型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李朋朋 , 王琨 . 配电自动化技术在智能配电网建设中的运用研究 [J].科技资讯 ,2025,23(13):105-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