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地区红色体育旅游融合发展模式与路径研究
文宽
汉中职业技术学院体育部 陕西汉中 723000
一、前言
近年来,国家层面多次出台政策推动文旅融合与体旅融合发展:《“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推动红色旅游与乡村旅游、体育旅游、生态旅游等业态融合”,《关于推进体育旅游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强调“挖掘红色文化内涵,开发红色体育旅游产品”。汉中作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核心区域,拥有“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等优质红色资源,同时兼具汉江湿地、紫柏山、黎坪等适合开展户外体育活动的自然生态资源,具备红色旅游与体育旅游融合发展的天然条件。
随着大众旅游从“观光型”向“体验型”转变,单纯的红色景点参观已难以满足游客需求,而体育活动的“参与性”“互动性”可有效提升红色旅游的体验感与吸引力。在此背景下,探索汉中红色体育旅游融合发展模式与路径,既是响应国家政策的必然要求,也是汉中突破旅游发展瓶颈、实现产业升级的重要举措。
二、汉中地区红色体育旅游融合发展的基础条
(一)红色文化资源禀赋厚重
汉中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首府”与核心区域,红色资源具有“数量多、等级高、特色明”的特点:
1. 核心资源集中:拥有川陕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华阳红二十五军司令部旧址(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何挺颖故居等红色景点 20 余处,其中 4 处入选“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形成以“川陕革命史”为核心的红色文化体系。
2. 精神内涵鲜明:汉中红色资源承载着“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的川陕革命精神,为红色体育旅游提供了“精神内核”,可通过体育活动的“体验感”让游客更直观地感受革命精神。
(二)体育旅游资源适配性强
汉中地处秦巴山地与汉江谷地交汇处,自然生态资源为体育旅游提供了“空间载体”:
1. 户外体育场景丰富:汉江流经市区形成 10 余公里的湿地景观带,可开展徒步、骑行、龙舟赛等水上 /陆地体育活动;紫柏山(国家级森林公园)海拔2610 米,具备开展登山、露营、定向越野的条件;华阳景区拥有原始森林与峡谷地貌,适合森林徒步、山地自行车等项目。
2. 体育设施逐步完善:近年来,汉中市建成汉江体育公园、天汉文化公园健身步道等公共体育设施,举办过“中国最美油菜花海·汉中旅游文化节”配套体育活动(如花海骑行、迷你马拉松),积累了一定的体育赛事运营经验。
(三)政策与市场需求双重驱动
1. 政策支持:陕西省将汉中定位为“秦巴山区生态旅游目的地”“红色旅游重点城市”,2023 年出台《汉中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推动红色旅游与体育、研学融合,开发红色体育旅游产品”;同时,汉中入选“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为体育旅游发展提供政策红利。
2. 市场需求:后疫情时代,“健康旅游”“体验旅游”成为主流趋势,据汉中市文旅局数据,2023 年全市红色旅游接待游客量达 850 万人次,其中 30-45 岁游客占比超 40%,该群体对“红色 + 体育”的复合型产品需求旺盛,市场潜力巨大。
三、汉中地区红色体育旅游融合发展的现状与瓶颈
(一)融合发展的初步探索
目前,汉中已开展少量红色体育旅游融合尝试,主要集中在“节庆活动+ 简单体育项目”的层面:1. 红色节庆配套体育活动:如“川陕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开馆纪念日”期间,举办“重走红军路”徒步活动(路线为纪念馆至红军山,全程 5 公里);“华阳红色文化旅游节”推出“红军长征模拟行军”项目(2 公里短途徒步,配备红军服装与讲解)。
2. 局部资源联动:汉江体育公园与周边红色景点(如汉中市博物馆“红色展厅”)合作,推出“健身 + 红色打卡”套餐,游客完成5 公里骑行后可免费参观红色展厅。
这些尝试虽初步实现“红色 + 体育”的结合,但尚未形成稳定的产品体系与运营模式,融合深度与广度均有待提升。
(二)融合发展的主要瓶颈
1. 资源整合不足,缺乏系统规划:红色资源与体育资源“各自为政”,未形成统一的融合发展规划。例如,川陕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周边缺乏配套的体育设施,紫柏山景区的登山路线未与红色故事结合,资源联动性弱,无法形成“1+1>2”的效果。
2. 产品同质化严重,体验感不足:现有融合产品多为“短途徒步+ 红色讲解”的简单组合,形式单一、创新性差,缺乏针对不同人群(如青少年、中老年、户外运动爱好者)的细分产品。例如,针对青少年的红色体育研学产品未融入军事训练、体能挑战等互动环节,对游客的吸引力有限。
3. 专业人才匮乏,运营能力薄弱:汉中红色旅游从业者多擅长历史讲解,但缺乏体育活动策划、赛事运营能力;体育产业人才又对红色文化内涵理解不足,导致“红色 + 体育”的融合停留在表面。此外,本地旅游企业规模较小,缺乏整合资源、打造品牌的能力。
4. 宣传推广滞后,品牌影响力弱:汉中红色体育旅游产品的宣传多依赖本地节庆活动,未利用新媒体平台(如抖音、小红书、视频号)进行广泛传播;与“井冈山红色徒步”“延安马拉松”等知名品牌相比,汉中红色体育旅游的全国知名度较低,难以吸引省外游客。
四、汉中地区红色体育旅游融合发展模式构建
结合汉中红色资源与体育资源的特点,参考国内成功案例,构建“三大核心模式”,实现“红色文化赋能体育、体育活动活化红色”的双向融合。
(一)“红色+ 户外体育”模式:依托自然生态,打造沉浸式体验
以汉中的山地、湿地、森林等自然景观为载体,将红色故事融入户外体育活动,让游客在运动中感受革历史。“重走红军路”系列户外产品:
1. 汉江湿地红色徒步线:路线全长10 公里,沿汉江湿地设置“红军渡”“战地医院”等红色打卡点,游客佩戴“红军标识”,完成徒步后可获得“红色徒步证书”;
2. 紫柏山红色登山线:结合红二十五军在紫柏山的战斗历史,在登山路线中设置“战场侦察”(定向越野
3. 华阳森林红色露营线:在华阳景区搭建“红军露营地”,游客参与“夜间岗哨”“篝火故事会”等活动,体验红军野外生存生活。
(二)“红色+ 赛事体育”模式:举办品牌赛事,提升区域影响力
通过举办具有红色主题的体育赛事,吸引专业运动员与大众参与者,打造汉中红色体育旅游品牌:
1.“汉中红色马拉松”品牌赛事:每年 4 月(结合油菜花海节)举办,赛道串联川陕革命根据地纪念馆、何挺颖故居等红色景点,参赛服设计为“红军灰”,终点设置“革命精神纪念墙”,赛后推出“赛事 + 红色景点”优惠套票;
2.“川陕革命杯”定向越野赛:面向全国户外运动爱好者,在华阳景区、红军山等区域设置赛道,以“寻找红军暗号”“破译战地密码”为竞赛任务,将红色历史融入赛事规则;
3.“少年红军”体育挑战赛:针对 8-16 岁青少年,设置“匍匐前进”“手榴弹投掷”(模拟道具)、“红色知识问答”等环节,打造青少年红色体育研学赛事。
(三)“红色+ 研学体育”模式:聚焦素质教育,培育年轻客群
结合中小学研学旅行需求,开发“红色文化+ 体育训练”的复合型研学产品,实现“寓教于乐”
1.“小红军训练营”研学产品:为期 3 天的研学活动,包含“革命历史课堂”(邀请老党员讲解)、“军事体育训练”(队列训练、体能拓展)、“红色情景剧演绎”(还原红军战斗场景)、“战地后勤实践”(制作红军餐、搭建简易帐篷)等环节,颁发“小红军结业证书”;
2.“红色体育教师研修班”:与汉中市教育局合作,为中小学体育教师提供培训,内容包括“红色体育课程设计”“革命精神融入体育教学”等,推动红色体育进校园,形成“研学+ 教育”的长效机制。
五、汉中地区红色体育旅游融合发展的实施路径
(一)资源整合路径:构建“一心多点”空间布局,推动资源联
1. 明确“一心”核心:以川陕革命根据地纪念馆为“红色体育旅游核心枢纽”,周边配套建设“红色体育综合体”,包含室内运动馆(用于雨天体育活动)、红色体育文化展厅(展示红军体育史)、游客服务中心(提供赛事报名、装备租赁服务)。
2. 串联“多点”资源:以“核心枢纽”为中心,划分三大红色体育旅游片区:
汉江湿地片区:整合汉江体育公园、红军渡遗址,发展徒步、骑行、龙舟赛;
紫柏山- 华阳片区:整合紫柏山景区、华阳红色旧址,发展登山、露营、定向越野;
城区红色片区:整合何挺颖故居、汉中市博物馆,发展短途红色健身步道、青少年体育研学。3. 推出“红色体育旅游线路”:设计1 日游(如汉江湿地徒步+ 纪念馆参观)、2 日游(如紫柏山登山+ 华阳露营)、3 日游(研学训练营)等标准化线路,实现“红色景点+ 体育场地+ 住宿餐饮”的一体化配套。
(二)产品创新路径:细分客群需求,打造差异化产品
1. 针对青少年客群:推出“小红军成长营”“红色体育夏令营”,融入军事训练、团队协作游戏,增强互动性;
2. 针对中老年客群:开发“温和型红色体育产品”,如 5 公里以下短途徒步、红色主题广场舞大赛,降低
运动强度;
3. 针对户外运动爱好者:打造“专业级红色体育赛事”,如 50 公里红色越野跑、红军主题山地自行车赛,提升赛事难度与专业性;
4. 针对企业客群:设计“红色体育团建产品”,如“红军战地协作”(团队拓展)、“革命精神主题运动会”,满足企业员工培训需求。
(三)宣传推广路径:借力新媒体,提升品牌知名度
1. 新媒体矩阵传播:在抖音、小红书、视频号开设“汉中红色体育旅游”官方账号,发布“重走红军路”vlog、赛事精彩瞬间、游客体验视频,发起# 汉中红色徒步挑战# # 我是小红军# 等话题,吸引用户参与;2. 跨界合作推广:与户外装备品牌(如探路者)、旅游平台(如携程、马蜂窝)合作,推出“装备+ 线路”套餐、“赛事+ 酒店”优惠,扩大受众范围;
3. 名人效应引流:邀请体育运动员(如马拉松冠军)、旅游博主、红色文化学者担任“汉中红色体育旅游推广大使”,通过直播、线下活动提升品牌影响力。
(四)人才培育路径:校企合作+ 人才引进,解决人才瓶颈
1. 校企合作培养本土人才:与汉中职业技术学院、陕西理工大学合作,开设“红色体育旅游专业方向”,课程设置涵盖红色文化、体育赛事运营、旅游管理,定向培养复合型人才;
2. 开展从业者培训:定期组织红色旅游讲解员、体育教练参加“红色体育融合发展培训班”,邀请国内专家授课,提升专业能力;
3. 引进外部专业人才:制定人才引进政策,吸引体育赛事策划、新媒体运营、旅游品牌营销等领域的外地人才,为融合发展注入活力。
(五)保障支撑路径:政策+ 资金+ 服务,夯实发展基础
1. 政策保障:推动汉中市政府出台《红色体育旅游融合发展扶持办法》,对开发融合产品的企业给予补贴,对举办品牌赛事的机构给予场地、宣传支持;
2. 资金保障:建立“红色体育旅游发展基金”,整合政府专项基金、社会资本(如旅游企业投资、户外品牌赞助),用于体育设施建设、赛事运营;
3. 服务保障:完善景区体育设施(如增设健身器材、医疗急救点),规范住宿餐饮服务(推出“红军主题民宿”“红色餐饮套餐”),提升游客体验;加强安全管理,制定赛事应急预案、户外运动安全指南,保障游客人身安全。
六、结束语
汉中地区拥有厚重的红色文化资源与适配的体育旅游资源,具备红色体育旅游融合发展的良好基础,但当前存在资源整合不足、产品同质化、人才匮乏等瓶颈。通过构建“红色 + 户外体育”“红色 + 赛事体育”“红色+ 研学体育”三大模式,结合资源整合、产品创新、宣传推广、人才培育、保障支撑五大路径,可有效推动汉中红色体育旅游从“初步探索”向“高质量发展”转型,实现红色文化活化与体育产业赋能的双重目标。
未来,汉中红色体育旅游融合发展可进一步拓展方向:一是推动“红色体育+ 数字技术”融合,如开发VR红色体育体验项目(模拟红军战斗场景);二是加强区域联动,与四川巴中(同为川陕革命根据地)合作,打造“川陕红色体育旅游走廊”;三是探索“红色体育 + 乡村振兴”模式,在红色景点周边乡村发展体育民宿、农产品销售,带动村民增收。
汉中红色体育旅游融合发展既是对革命精神的传承,也是对旅游产业的创新,有望成为汉中市文旅体融合的“新名片”,为全国革命老区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石晓峰, 刘瑞祥. 地理信息系统在红色体育旅游发展中的应用[J].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3,(36):85.
[2] 曾艳筠 , 张小林 . 体育旅游和红色文化资源融合开发研究 [J].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23,39(10):1383-390.
[3] 常保荣 , 李广帅 , 郑亚陆 . 延安红色体育与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研究 [J]. 延安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版 ),2018,37(01):103-106.
[4] 熊双. 红色景区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研究[D]. 云南师范大学,2013
[5] 李久君 . 红色旅游与民俗体育文化资源整合开发的研究 [J]. 延安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版 ),2011,30(02):110-112.
[6] 邹利江 . 江西省红色旅游与体育旅游融合开发的理性思考 [J]. 农业考古 ,2009,(03):139-141.
[7] 姚洁 . 红色旅游与体育旅游资源融合开发可行性分析 [J]. 体育文化导刊 ,2006,(06):58-60.
[8] 姚洁. 红色旅游与体育旅游融合性开发的战略思考[J].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6,(02):18-20.
基金项目:2023 年汉中职业技术学院院级课题《汉中红色体育旅游融合发展模式与路径研究》课题编号:2023YJL10
作者简介:文宽,讲师,研究方向:体育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