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面向生命经济视角下三条控制线划定与管理的思考

作者

金正悦

卓成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安徽省合肥市 230000

1 面向生命经济视角下三条控制线划定与管理的原则

1.1 生态优先原则

生命经济视角下,生态乃经济活动之基石。三条控制线的划定与管理应将生态保护置于首要位置。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了诸如清洁的空气、水源、土壤等基本生存要素,是生命经济得以持续发展的根基。划定过程中,需充分识别保护生态敏感区、脆弱区,确保生态功能完整稳定。例如,对于自然保护区、重要湿地等生态核心区域,应严格限制开发活动,以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在管理过程中,要建立健全生态监测体系,如浙江丽水市所实施的生物多样性智慧监测体系,及时掌握生态环境的变化情况。一旦发现生态问题,应立即采取相应的保护和修复措施,例如丽水市通过自动化监测和 AI 技术对生物多样性进行智慧识别和评价,从而有效响应生态变化。

1.2 协调发展原则

三条控制线的划定与管理并非孤立地进行,而是要与生命经济的各个方面相互协调。这要求我们在生态保护、农业生产及城镇发展间寻求平衡。一方面,要避免过度强调生态保护而忽视了农业和城镇的合理发展需求;另一方面,也要防止农业和城镇的无序扩张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例如,在划定城镇开发边界时,要充分考虑与周边生态空间和农业空间的衔接,合理布局产业和居住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此外,还需强化各控制线间的协同管理,构建跨部门、跨区域协调机制,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与共享。

1.3 动态调整原则

生命经济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系统,生态环境、农业生产和城镇发展的状况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改变。因此,三条控制线的划定与管理应具有动态性。要定期对三条控制线进行评估和调整,以适应生命经济发展的新需求。例如,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生态保护意识的提高,可能会发现一些原本未被重视的生态区域需要纳入保护范围;或者由于人口增长和产业结构调整,城镇开发边界需要进行适当的拓展。调整过程中,需广泛吸纳社会各界意见,确保调整方案既科学又合理。

2 面向生命经济视角下三条控制线划定与管理的措施

2.1 科学认知与规划先行

在生命经济视角下,要实现三条控制线(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的合理划定与有效管理,首先需对其进行科学认知。生命经济理念注重生态、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共生,因此,深刻理解三条控制线对维护生态平衡、确保粮食安全及推动城镇有序发展的关键作用至关重要。要组织多领域专家团队,开展全面深入的调研工作。在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时,应不仅明确其在维护生物多样性、提供生态服务功能等关键区域的重要性,还应结合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运用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 (GIS) 和生态模型等先进地理信息技术,以实现对生态脆弱区和潜在生态修复区域的精准识别。在永久基本农田的划定上,要综合考虑土壤质量、水资源条件以及农业发展的长远需求。依据实地勘察与数据分析结果,明确优质农田布局,同时建立动态监测体系,严防基本农田遭非法侵占与破坏。对于城镇开发边界的划定,应遵循集约、绿色、可持续的发展原则。充分考虑城镇的产业布局、人口增长趋势以及基础设施承载能力,避免城镇无序扩张。通过大数据技术,结合城市模拟,可以深入分析城市交通、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数据,预测城镇未来的发展趋势和规模。这有助于合理规划城镇的开发边界,并为城镇的弹性发展预留空间,从而推动城镇的可持续发展。

2.2 强化部门协同与政策衔接

三条控制线的划定与管理涉及多个部门,如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农业农村、住房和城乡建设等。为避免出现管理重叠、职责不清等问题,必须强化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此外,建立跨部门的协调机制是关键。各部门需定期举行联席会议,集中研讨三条控制线划定与管理的关键问题,并协同制定统一的工作目标和实施计划。规划编制期间,强化信息共享与沟通机制,确保各控制线间协调一致、无缝衔接。同时,要做好政策的衔接工作。不同部门出台的政策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就需要对相关政策进行梳理和整合,消除政策冲突。例如,在生态保护红线内的开发活动,既要符合生态保护政策的要求,又要兼顾当地经济发展和居民的合理需求。制定生态补偿与产业转型扶持政策,激励企业和

居民在生态保护基础上推动经济发展。

2.3 完善监测评估与动态调整机制

为确保三条控制线的划定与管理措施有效实施,必须建立完善的监测评估体系。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地面监测站等多种技术手段,对三条控制线的实施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对于生态保护红线,重点监测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变化,如植被覆盖度、生物多样性指数等。定期评估以迅速识别生态破坏行为和潜在风险,随即采取相应修复与保护措施。对于永久基本农田,监测其面积、质量和用途变化情况。对非法占用或破坏基本农田的行为,一经发现,即依法严惩。同时,依据农业科技进步和市场需求变化,灵活调整基本农田种植结构,以提升农业生产效益与质量。对于城镇开发边界,监测城镇建设是否超出边界范围,以及开发强度是否符合规划要求。评估城镇发展绩效,涵盖土地利用效率和生态环境质量等,为城镇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依据。此外,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变化,三条控制线的划定可能需要进行适当调整。但调整必须遵循严格的程序和标准,经过科学论证和公众参与,确保调整后的控制线既能满足发展需求,又能保障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

2.4 加强公众参与与宣传教育

公众作为三条控制线划定与管理的重要参与者和监督者,强化公众参与有助于提升决策的科学性与民主性,增强公众的认同感和遵守意识。在进行三条控制线的划定和调整工作时,需充分倾听公众的意见与建议,可通过召开听证会、开展问卷调查、设置意见箱等方式收集反馈信息,并及时解答和回应热点问题,以保障公众的知情权与参与权。同时,强化宣传教育,利用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介普及相关知识及政策法规,提升公众环保和资源保护意识。开展主题展览、知识竞赛等活动,加深公众对三条控制线重要性的认识,营造全社会共护的良好氛围。

3 结语

面向生命经济视角下三条控制线的划定与管理,是实现国土空间优化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通过生态优先、协调发展和动态调整三大原则的指导,结合科学认知、部门协同、监测评估及公众参与等具体措施,可以更好地平衡生态保护、农业生产与城镇发展的关系。这不仅为生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撑,也为未来国土空间治理模式的创新奠定了基础。然而,这一领域的实践仍面临诸多挑战,需要在理论研究和实际操作中不断探索和完善,以形成更加系统化、精细化的管理体系,最终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张楠,杨爱玲,郭鑫,李雪艳 . 国土空间规划中“三条控制线”划定逻辑研究[J].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22,45(S1): 1-3+10 .

[2] 贺丹. 国土空间规划中“三线”划定与管理[J].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21,(06):23-25.

[3] 战强。面向生命经济视角下三条控制线划定与管理的思考 [A] 面向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治理——2021 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1 城乡治理与政策研究)[C].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成都市人民政府,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