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背景下农作物物候期演变特征
田书奇
肇源县气象局 166500
引言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持续发展,气候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日益显著。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过程受到温度、降水、光照等气候因素的影响,其中物候期作为农作物生长发育的标志性指标,已成为研究气候变化影响的重要方面。物候期的变化,尤其是播种期、抽穗期、成熟期的提前或推迟,直接影响作物的产量、质量以及农业生产的稳定性。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愈加明显,温度的上升对各类农作物物候期的影响尤为突出。物候期的演变不仅仅是气温变化的反映,它还受到降水、光照、二氧化碳浓度等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因此,研究气候变化背景下农作物物候期的演变特征,不仅有助于理解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深远影响,也为农业适应气候变化提供了科学依据。
一、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物候期的基本影响
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物候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气温升高、降水变化以及极端天气频发等方面。研究表明,随着全球气温的上升,大多数农作物的生长周期都出现了提前现象。温度升高是影响农作物物候期的主要因素之一,特别是在温带地区,气温的升高加速了作物的生长进程,导致播种期和收获期提前。例如,水稻、小麦等作物的播种期通常会提前几天或几周,从而导致其生长周期缩短。尽管这种变化有时能够提高作物的生产效率,但在一些地区,过快的生长进程可能导致作物质量下降,甚至因温度过高而出现减产。
此外,气候变化对降水模式的影响也显著。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匀,极端降水事件的频发加剧了水稻、玉米等作物的生长不稳定性。气候变化使得一些地区经历更加严重的干旱或暴雨,进而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延缓或提前作物的物候期。
二、气候变化背景下不同作物物候期的变化特征
不同农作物对气候变化的反应不同,因此其物候期的变化特征也各不相同。以水稻为例,水稻的生长周期受温度、湿度、降水等因素的综合影响。随着气温的升高,水稻的播种期和收获期普遍提前,尤其是在我国南方地区,水稻的生长周期已经比几十年前缩短了约 10 天。然而,气温升高也会导致水稻的灌浆期出现不稳定性,极端高温会影响水稻的灌浆效果,从而导致产量下降。因此,尽管物候期的提前可能使水稻的生长时间得到充分利用,但温度过高的影响依然不容忽视。
对于小麦等作物来说,气候变化的影响更加复杂。小麦在不同生育阶段对温度的敏感性不同,尤其在孕穗期和开花期,如果气温过高,可能会导致小麦的开花时间提前,但不利于后期的粒灌浆,导致产量下降。根据近年来的研究,全球气候变暖趋势下,小麦在一些地区的物候期已提前数天,但由于气温过高,实际产量未能达到预期目标。此外,降水模式的变化也会影响小麦的物候期和产量,在一些降水不稳定的地区,小麦可能会出现提前或延迟的现象。
三、极端天气事件对农作物物候期的影响
除了温度和降水的长期变化外,极端天气事件也是气候变化背景下影响农作物物候期的重要因素。极端气候事件如干旱、暴雨、冰雹等会直接干扰作物的生长过程,导致物候期的错乱。研究发现,极端天气事件不仅会影响作物的生长速度,还可能改变作物的生长周期,进而影响产量和质量。例如,干旱的发生通常会推迟作物的发芽和生长,而暴雨则可能导致水稻等作物的根系受损,影响其正常生长。此外,暴风雨、冰雹等极端天气事件会对作物的生长发育造成直接破坏,甚至导致整个收成的损失。
极端气候事件频发的地区,农作物的物候期常常变得不稳定,农民很难根据传统的种植经验做出科学决策。因此,在应对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如何通过科技手段预测极端天气事件并做出及时响应,已成为农业气候管理的重要课题。通过先进的气象监测和预警系统,能够提前预知极端天气事件,从而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减少极端天气事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四、应对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物候期影响的策略
面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农业生产必须采取科学的应对策略,以减轻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物候期的影响。首先,农业种植制度需要根据物候期的变化进行适应性调整。随着作物物候期的提前,农民可以根据新的物候期提前播种或调整作物品种,以确保作物能够适应新的气候条件。此外,提高作物的抗性也是应对气候变化的有效手段。通过基因改良、选择适应性强的作物品种,可以提高作物在极端气候条件下的生长能力,从而减轻气候变化对作物物候期的影响。
此外,精准农业技术的发展也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新的机遇。利用大数据、气象模型和卫星遥感技术,农民可以更加准确地预测作物的生长进程和气候变化趋势,从而在种植过程中做出更加科学的决策,减少气候变化对物候期的负面影响。例如,通过精准灌溉技术,农民可以根据作物生长的需求,合理调节水分供应,减少干旱或过多降水带来的影响。
结论
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物候期的影响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问题。全球变暖使得多数作物的物候期提前,尤其是在温带和亚热带地区,然而温度的升高也带来了极端天气事件的频发,这使得物候期的变化不稳定,极端气候事件对农业生产的干扰也在增加。为了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农业生产需要调整种植结构、采用抗性品种以及利用精准农业技术优化农业管理。未来,随着气候变化的加剧,农作物物候期的变化将更加显著,因此,农业生产的适应性措施也需要不断创新,以应对不断变化的气候环境。
参考文献:
[1] 安彬 , 陈文靖 , 肖薇薇 . 气候变暖背景下黄土高原
和 ⩾10∘C 积温时空变化 [J]. 干旱区研究 ,2025,42(06):981-992.
[2] 范敏敏 . 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种植模式的影响与适应性策略 [J].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5,(02):160-162.
[3] 张青松 , 王金鑫 , 赫晓慧 . 协同 Sentinel-2 和 GF-3 多特征优选的农作物识别 [J]. 农业工程学报 ,2025,41(04):153-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