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工笔人物画中的装饰性元素研究

作者

何艺琳

河北师范大学 河北省石家庄市 050024

装饰性是利用线条的排列组合、交叉重叠等方式而构成的形式美,通过对线条的夸张、弯曲变形,对色彩的概括达到装饰性的效果,是一种意象性的表现。自古以来,中国绘画就不追求形象的高度真实,而是抓住人物的主要特征,通过画家一定的想象力对物象进行提炼、概括,从而呈现在画面上,这样具有浪漫主义的手法使得中国工笔人物画具有独特的魅力。例如战国时期的“饕餮”纹通过对动物形体的变形夸张,用单纯的线条形成了一种怪异的“狞厉美”1,从而达到震慑百姓的作用。

一、造型的装饰性

纵观中国工笔人物画历史,不难发现画面的平面性是古代作品重要的造型特征,特别是在人物画中体现的尤为明显。中国画历来不重视形的准确,更加注重对意境方面的追求,从而减弱了西方绘画中对于光线的捕捉、体积感的塑造,这种平面化的造型,让单纯的线条构成的造型更能直接的抒发作者的情感,使得工笔人物画的装饰性更为强烈。平面化的造型是对所描绘的物象高度的提炼所形成的,东晋顾恺之所提出的“传神写照”2 正是对于平面化造型最好的诠释,他强调人物画要注重其精神面貌的刻画,正如他所说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之中”,强调眼睛对于传达人物内心世界的重要性。但恰恰因为中国人物画放弃了对于光影、体积的追求,而通过高度的提炼与概括,使主观意象能够充分表达作者的情感,从而丰富了创作的艺术形式。

虽然中国人物画追求画面的平面性,但在细节的刻画上却不减分毫。如唐代周昉的《簪花仕女图》3,画中描绘了六位衣着华丽的贵族妇女及其侍女赏花园的场景,另有辛夷花、小狗、白鹤点缀其间。虽是平面化的表现手法,但作者巧妙的将人物的大小画的不一,仿佛每个妇女形象从眼前一幕一幕的移动,人物与人物之间有联系又独自悠闲。所以这幅作品并不是按照时间、空间上的一致性诉诸观众的,而是依靠画面中人与人之间的呼应和照应来营造出的一个舒适安闲的场景,使作品充满装饰性。

二、平面化色彩的装饰性

中国画自古以来讲求“随类赋彩”4 的原则,随类即随色象类,根据画家主观意愿对画面进行涂色,“随类赋彩”是营造画面意境的关键。中国传统工笔人物画造型的平面化也影响了其色彩的平面化,以分染、罩染为主的平涂法,既不追求光线的变化、也不追求色彩的立体效果。恰到好处的运用不同颜色之间的对比、呼应、衬托来均衡画面的效果,使作品达到高度的和谐但又不失丰富的装饰性特点。例如唐代仕女画家张萱的作品《捣练图》5,图中色彩虽采用平涂的方式,但色彩鲜艳明亮,生动的表现出女子曼妙的姿态,将古代女子单纯活泼的性格刻画的栩栩如生,使画面更加具有色彩表现力,装饰意味更浓重。

当代工笔人物画中在继承传统工笔人物画设色方式的基础上,又不断大胆尝试新的设色方式,从而使当代工笔人物画继古开今,呈现出带有时代感的画面,展现出新的面貌。就像陈子笔下的女性,总是带给人一种独特的梦幻感与唯美感,是因为她在传统设色的基础上加上了她独特的渲染技法,使画面呈现出墨色融合的感觉,从而呈现出像诗一样的画面。当代工笔人物画既传承了传统工笔人物画的精髓,又将现代艺术注重的形式美融合其中,不断增强人们的审美观念。

三、线的节奏韵律及秩序的装饰性

中国工笔人物画非常注重对于线条的运用,张彦远曾说到:“无线者非画也”,线条能够帮助作者协调画面的节奏,通过线条对物象的提炼和概括,来加强整体画面的装饰性。

在进行观察构思中,生活中的线是很难被我们所察觉到的,是画家们经过主观的概括与提炼,对物象进行一定的夸张与变形,从而形成了具有强烈装饰感的线条。在对物象进行描绘时,线条的长短、粗细、虚实、曲直、渐变等变化使画面展现出强烈的节奏韵律与秩序感,从而使画面中的线条具有了一定的装饰性效果。在创作中对于人物造型的线条的运用,比如头发、衣纹、服饰上的线条,作者通过变形、概括、夸张的手法,将人物形象进行一定的意象化,使画面单纯简练,充满秩序感而又不失整体的节奏,对画面具有独特的装饰性。

四、肌理的装饰性

在现当代工笔人物画中,肌理的表现方式有许多中,从而增强了画面的丰富性与装饰性。肌理分为笔绘肌理和非笔绘肌理。笔绘肌理即画家根据画面的需要,有意识的运用画笔对画面进行创作,例如干画法、泼墨法、撞色法、水洗法等。其中干画法在笔者毕业创作中也会用到,将挤干大量水分的毛笔来对画面进行皴擦,从而形成厚重的肌理效果,它与湿画法结合使用,增强画面的装饰性,保持画面的润泽感;撞色法是指在画面上铺上颜色后,用水进行冲洗,使颜色进行流动,直到达到画家满意,有时会呈现出意想不到的效果。画面中通过墨色堆积形成的层次增强了画面的装饰性,墨色的干湿浓淡、勾皴擦染均会在画面中呈现出不同的效果。在现代工笔人物画中,人物形象的不同,服饰的不同,制作的肌理也就不同,例如人物身上的牛仔裤、毛衣、棉衣等,可以通过肌理的制作来表现不同的质感,从而丰富画面的装饰性。

参考文献:

[1] 翁剑青.形式与意蕴—中国传统装饰艺术八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 朱光潜.无言之美[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3] 李泽厚 . 美学三书[M]. 北京 : 商务印书馆 ,2006.

[4] 郭亚华. 当代工笔人物画装饰性语言研究[D]. 辽宁师范大学,2022.

[5] 季凡. 浅析当代工笔人物画表现技法的多样性 [D]. 苏州大学,2015.

[6] 刘岩松 . 中国工笔重彩人物画装饰性绘画语言探究 [D].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20.

作者简介:何艺琳( 2001.10.15- ),女,硕士研究生,汉族,籍贯:,研究方向:中国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