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评”一体化教学策略探究
宋玉雪
嘉祥县孟姑集镇中心小学 272407
一、小学语文“教—学—评”一体化教学的价值
(一)促进教学目标精准落地,提升教学有效性
“教—学—评”一体化要求教师将课程标准,转变成具体且能够进行测量的学习目标。然后围绕设定好的目标,精心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以及评价任务。如,针对低年级学生开展识字教学时,教学目标可以进一步细化,如设定为“学生借助观察汉字的字形结构,掌握‘形声字’构字规律,并准确无误地书写出8 个新学的生字”。在实际教学时,教师可依据“字形分析 — 示范书写并加以指导 — 学生练习书写 — 学生之间相互进行评价”推进教学,将评价巧妙地融入到各个教学环节中,及时去监测学生对目标的完成情况。
(二)强化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习内驱力
“教—学—评”一体化着重突出评价所具备的“推动学生学习”功能,而并非仅仅将评价当作用于总结、判断的工具。通过将评价任务,转化为学生可以参与其中的学习任务,比如“参照评价量表来修改作文”“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阅读任务单”等方式,让学生明确知晓学习的具体要求以及自身还存在的提升空间,使学生从原本被动地接受评价,转变为主动参与到评价活动之中。基于“通过评价来促进学习”的模式,有助于帮助学生构建“学习 — 自我反思 — 改进提升”的良性循环,逐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以及解决实际学习问题的能力。
二、小学语文“教—学—评”一体化教学的实施对策
(一)立足课程标准,确立一致化教学目标
从理论角度来讲,目标导向理论着重指出,教学目标是“教”“学”“评”这几个环节的核心引导方向,这三者必须围绕同一个目标共同发挥作用。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根据课程标准来设定统一的目标,能够防止出现“教的内容跟学的重点不衔接、评的标准和教的目标不一致”这类状况。如此一来,教师可以清楚地知道教学的方向,学生也能明白学习的重点所在,评价也能够精确地衡量学习成果,这是达成“教 — 学 — 评”一体化的必要前提。
以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富饶的西沙群岛》为例,教师要按照语文课程标准中“初步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学会借助关键语句去理解段落含义”的规定,设定统一的教学目标。“教”的目标设置为引领学生找出描写西沙群岛风光、物产的关键语句,整理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学”的目标明确为学生能够自主圈出关键语句,并试着用自己的话语概括段落大意;“评”的目标则确定为通过查看学生圈出的关键语句是否准确、段落概括是否完整,以此来判断学生有没有达到学习目标。在课堂当中,教师围绕这一统一目标开展教学活动,学生按照目标进行学习,评价环节也紧密依照目标来衡量,从而实现“教 — 学— 评”围绕同一个核心共同向前推进。
(二)优化教学设计,创设嵌入式评价任务
融入式评价理论倡导的是将评价整合进教学进程中,而不是等到教学完结之后再另行开展。借助与教学活动关联紧密的评价任务,能够实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在小学语文进行教学设计优化时构建融入式评价任务,可助力教师于教学期间及时知晓学生的学习情形,规避“教完后才进行评价,等到发现问题时已然错过改进的时机”弊病。与此同时,学生在完成任务的时候能加深对知识的学习,属于“教 — 学 — 评”一体化得以落实的关键部分。
以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母鸡》教学为例,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能够融入评价任务。在讲解“作者对于母鸡情感变化”教学环节时,设计“情感变化线索梳理卡”任务:安排学生阅读课文,在卡片上填写出作者在不同阶段对母鸡所产生的情感(讨厌 — 敬佩),并且标记出体现这些情感的语句。学生完成卡片填写的过程,既是对文章情感线索进行梳理学习的进程,亦是教师展开评价的过程。教师通过巡查,查看学生卡片上所写的情感关键词是否精准、语句标记是否合适,以此实时评判学生对“情感变化”知识要点的掌握程度。对于填写出现问题的学生,教师可以马上引导其再次阅读相关段落,强化其理解,达成评价与教学的顺畅衔接。
(三)强化过程反馈,促进学生学习改进
根据反馈调节原理,及时且详细的过程反馈能够协助学习者察觉学习过程中的欠缺之处,调整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成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过程反馈,可使学生清楚了解自身“学习状况如何”“哪些方面需要改进”,与此同时,教师可依据反馈情况调整教学手段,形成“教学 - 反馈 - 改进 - 再教学”良好循环,也是推动“教 - 学 - 评”一体化不断完善的关键支撑。
以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的写作片段练习作为例子,教师布置“仿照课文描写景物的办法,写一段关于家乡某景点”的任务之后,需要加强过程反馈。当学生完成初稿后,教师首先组织同桌之间相互评价,给出评价准则:“是否使用了课文中的描写手段(如列举景物、突出特色)、语句是否通顺、是否体现出对景点的情感”,让学生在互评过程中互相指出优点和不足。紧接着教师收集学生的习作,针对普遍存在的问题(比如描写不够细致)在全班范围内进行集中反馈,展示优秀片段并剖析其优点,同时对于个别存在显著问题(比如情感表达不清晰)的习作,开展一对一反馈,为学生指明修改的方向。学生依据同桌互评和教师反馈,对习作进行修改完善,在反馈和改进的过程中提升写作能力,达成“评”对“学”的促进目的。
结语
总而言之,“教—学—评”一体化彰显出现代教学理念对于课堂本质的全新审视。它不只是一种结构规划,更是一种围绕学生发展为核心的教育思路。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当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参与以及对学习的评价整合为一体时,课堂就转变成动态产生、持续反馈的育人场所。从长远角度来讲,一体化的实践活动有利于搭建科学的教学循环体系,推动语文教育从侧重于“传授知识”朝着“培育素养”的深层次方向转变。
参考文献:
[1] 孙 丰 玲 . 小 学 语 文 教 学 评 一 体 化 策 略 探 究 [J]. 天 津 教育 ,2025,(22):101-102.
[2] 王敏 . 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小学语文创新教学 [J]. 天津教育 ,2025,(21):7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