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功能拓展的路径与机制研究
朱文静
济宁职业技术学院 山东省济宁市 272000
前言
在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形势下,高职院校是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以服务输出为主的社服功能转型过程中正在由单向度教育输出升级为多元化赋能方向转变。截止到 2025 年暑期实践,全国高校已有 2000 余支乡村振兴服务团队深入到一线基层开展各种形式的产教融合,校地共建活动解决乡村发展痛点难点问题。基于创新实践案例,本文从高职院校拓展社会服务功能角度切入,系统梳理高职院校拓展社会服务功能的具体路径及长效机制建设,为职业学校发挥职业教育服务国家战略支撑作用提供基本指导和可行方案。
1 乡村振兴战略下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功能拓展的实践路径
1.1 产教融合助力产业振兴的路径创新
高职院校以专业链对接产业链,助力乡村产业提质增效,江苏高邮乡村振兴产教联合体整合涉农高校院所 20 家、政府部门 24 家、市场主体 84 家,集约形成了“技能+ 学历”终身育人模式,“三室两包一平台”(实训室、实操田、教学资源包、“实”字号和“产”字号教学平台)等建设,在田间地头建立“田间课堂”,培养知农爱农新型职业农民,落地乡村振兴战略。常德职业技术学院农业与经济系师生团队深入柳叶湖果香居生态采摘园,依靠鲜梨产销全链条开展专业能力与产业需求无缝对接行动,农业专业学生担任鲜梨品质把关人、电商专业学生打造线上“云端梨园”直播间,一周内销售鲜梨 7200 斤,销售收入 3.5 万元,以共建产学研基地方式固化服务成果,构成“教育赋能产业—产业反哺教育”的共生共存关系。
1.2 校地共建赋能基层治理的深度协同
校地合作机制创新要实现党建联建和资源下沉。例如:河海大学终身教育学院、陕西安康市石泉县西苑社区打造党建联建平台,在“党建 + 网格化管理”中,把高校智力资源导入社区,通过干部“赋能行动”“两地同培”等项目,在开展干部轮训的基础上,以数字治理为基底完善线上云平台,构建集系统学习、案例展示、场景实操等功能为一体的智慧课堂,成功打造出“矛盾化解率提高40% 、服务效能倍增”的样板经验。实行全生命周期培养,将高职院校的学生党员和优秀毕业生纳入社区党员干部队伍当中进行储备,并为其注入新的血液;对接联动在职的社区工作者进行在岗培训;构建完善“社会工作策划 - 志愿者实施- 社区反馈”的闭环。
1.3 多元协同培育乡村人才的立体化体系
为破解乡村人才缺乏难题,高职院校着力构建分层分类培养矩阵。山东商务职业学院运用“三早”工作法(问题早解决、决策早下达、隐患早发现)实行社区育人联席会议制度,用好学工处、总务处、心理中心等部门力量,发挥社区主体作用将学生社区打造成服务乡村振兴的人才孵化器。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开展跨区域人才培养,组织新疆、贵州两地少数民族学生携带资助政策宣传材料回乡开展宣讲。
1.4 文化反哺与价值引领的双向激活
除了满足村民物质生活需求之外,高职院校也已经是乡村文化振兴的策源地之一,比如,重庆理工职业学院智能工程学院在南坪镇社区设立了“双课程”:一方面围绕“七七事变”88 周年契机开展红岩精神教育活动,厚植青少年家国情怀;另一方面运用无人驾驶模型演示、交通场景模拟等,把智慧交通知识教授给老年人,受益人数超过60 人。惠州城市职业学院为紫金县仁里村创办了“行知学堂”,用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融合红色文化打造“行知学堂”,通过“四点半课堂”“亲子阅读角”等载体帮助留守儿童完成课业帮扶和精神抚慰。如上种种,可见,乡村是本立体的大书,文化传承要跟着新时代的步伐走,也要紧跟创新步伐学好新思想。
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功能拓展的实践路径比较如表1 所示。
表1 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的多元路径比较

2 机制创新保障社会服务功能的可持续发展
2.1“双师双导”与师资保障机制
为了保证服务质量,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创新实施“双师双导”,由资助专项辅导员担任政策解读、宣讲技巧指导的老师,专业教师负责组织工作和安全防护,形成“校 - 地 - 村”三方协同共管格局。南通职业大学发挥药事服务 + 社区养老的示范引领效应,组建以南通市场监管局医师、药店药师组成的跨领域导师团,对学生志愿者开展用药咨询、药品整理等方面的实操培训,并在项目的开展过程中让学生能够真正应用学到的专业知识去完成一些服务工作,将理论学习转化为实践运用的能力。解决了传统教学模式下,“重知轻行”的实践脱节问题,促使师资从“课堂讲授者”转变为“服务协同者”。
2.2 数字化赋能与资源共享机制
数字基建重构成乡村服务资源分配的方式,咸宁职业技术学院赤壁校区拟建“一校两地”数智化平台,把电能、信息等专业的课程送进县域的产业园区,在 VR 技术下实行“车间远程实训”。黎明职业大学研发志愿服务项目的数字管理系统,使得社区服务的需求收集、资源匹配以及效果评估全过程均可在线上运行,社区服务精准度提高 60% ,表明数字化已经变成打破城乡资源壁垒的关键性杠杆。
2.3 长效化与可持续发展机制
由“项目输血”向“机制造血”转变。江苏高邮产教联合体以“公益性 + 市场化”为基础,采取政府购买服务、企业赞助、培训收费等多元化筹资渠道,保障持久生命力。惠州城市职业学院与仁里村签订党建共建协议,以 3 年时间为周期制定“线上送教 + 线下基地”的工作规划,并根据每个阶段设定相应的年度规划,将原有的短期帮扶转变为常态帮扶。如上所述的各类方式都进行了固化,避免出现碎片化和随意化的情况。
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功能拓展机制创新要素如表
表2 高职院校社会服务保障机制的创新要素

3 结语
高职院校开展服务乡村振兴的功能拓展需要建构多维协同机制,一是深化“专业群—产业链”对接;二是强化“在校实践—在岗提升”,把培养过程无缝地嵌入到岗位训练的过程当中去;三是融合红色基因和科技素养。未来发展方向应聚焦三点。教育下沉,“校区进县”,将高职院校开办到县域产业一线。服务前移,发展“社区学院”。多元协同,建立由“政府主导—高校实施—企业支持—村民参与”的四轮驱动生态。文化铸魂,把地方非遗、红色资源转化成育人的元素。
参考文献:
[1] 张薄 . 新时代社会治理创新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服务社会的功能拓展研究 [C]// 郑州市社会学学会 .2025 年社会学研讨会论文集(上册). 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 ;,2025:10-11.
[2] 刘欢 . 从“自我服务”到“治理参与”:社区社会组织功能拓展的动力机制 [J]. 改革与开放 ,2025,(05):59-68.
[3] 白凤秋 . 高职实训基地拓展社会服务功能 : 必要性、存在问题与主要对策 [J]. 职业技术教育 ,2021,42(35):73-76.
作者简介:朱文静,出生日期:1995 年2 月,民族:汉族,性别:女,籍贯:山东微山 学历:大学本科 纪委工作人员 主要从事高校纪检监察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