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白蛾扩散原因与防控措施
李天宝 屈红艳
海市林业草原保护中心 辽宁锦州 121200
1 美国白蛾扩散原因
1.1 适生区域非常广
美国白蛾的适生区域极为广泛,这为其扩散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从气候角度来看,它对温度和湿度有着较强的适应能力。在温度方面,能在 -16℃至40∘C 的区间内存活。在寒冷的冬季,它以蛹的形态进入滞育状态,凭借自身的生理调节机制抵御低温;炎热的夏季,幼虫会寻找凉爽的环境躲避高温。在湿度方面,无论是干旱地区还是湿润的沿海地带,它都能生存繁衍。美国白蛾的寄主植物种类繁多,涵盖了 300 多种植物。常见的林木如杨树、柳树、榆树,果树如苹果、梨、桃,以及农作物如大豆、玉米等都是它的食物来源。这种广泛的寄主选择,使得美国白蛾在不同的生态系统中都能找到适宜的生存环境和充足的食物,从而为其在全球范围内的扩散奠定了基础。
1.2 繁殖力强,适应性强
美国白蛾强大的繁殖能力是其扩散的重要内在因素。一年通常可繁殖 2~3 代,在条件优越的地区能繁殖 4 代。每只雌蛾每次产卵量可达 500~1000 粒,且卵的孵化率较高。这意味着在短时间内,美国白蛾的种群数量就能迅速增长。其适应性不仅体现在对环境的适应上,还表现在对食物和外界干扰的适应能力。幼虫具有较强的取食能力和耐饥饿能力。食物充足时,它们大量进食、快速生长;食物短缺时,能在数天甚至数周内不进食而存活,待找到新的食物源后又能恢复生长。此外,随着化学农药的使用,美国白蛾逐渐产生了抗药性,通过增强解毒酶的活性等方式降低农药的毒害,这使得传统的化学防治方法效果降低,进一步促进了其扩散。
1.3 传播途径多
美国白蛾的传播途径分为自然传播和人为传播。自然传播方面,成虫具有一定的飞行能力,虽然单次飞行距离有限,但在气流的助力下,能飞行较长距离。幼虫具有吐丝下垂的习性,可借助风力飘移到附近的树木上,实现小范围扩散。人为传播是其远距离扩散的主要原因。随着国际贸易和运输的发展,美国白蛾的卵、幼虫或蛹可能附着在木材、苗木、水果、包装材料等货物上,随着货物的运输被带到世界各地。例如,进口木材时若未严格检疫,就可能将害虫引入新的地区。此外,人们的旅游活动和交通工具的流动也可能携带美国白蛾的不同虫态,加速其扩散速度。
2 美国白蛾扩散的防控措施
2.1 人工防治
人工防治是防控美国白蛾的基础手段,具有操作简单、对环境影响小等优点。在卵期,工作人员可以通过仔细巡查,利用高枝剪等工具摘除美国白蛾的卵块。由于美国白蛾的卵通常产在叶片背面,呈块状分布,颜色多为浅绿色或浅黄色,相对比较容易识别。摘除后的卵块要进行集中销毁,可采用深埋、焚烧等方式,防止卵块继续孵化。在幼虫期,人工防治的重点是剪除网幕。美国白蛾幼虫具有群集性,会在树枝上吐丝结网,形成明显的网幕。在幼虫3 龄前,其网幕相对较小且集中,此时及时剪除网幕并销毁,能够有效减少幼虫数量。操作时,要使用长杆剪刀,小心地将网幕连同树枝一起剪下,避免幼虫掉落逃逸。另外,在树干上束草把也是一种有效的人工防治方法。在老熟幼虫下树化蛹前,在树干离地面 1~1.5 米处,用谷草、稻草等捆绑成疏松的草把,诱集幼虫在草把中化蛹。定期检查草把,收集其中的蛹并进行处理。人工防治虽然效果相对有限,但对于控制小面积的美国白蛾虫害以及在防治初期减少虫口基数具有重要作用。
2.2 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是在短时间内控制美国白蛾大面积扩散的重要手段。常用的化学农药有有机磷类、拟除虫菊酯类等。在幼虫期,当虫口密度较大时,可以使用喷雾器对树木进行全面喷雾。选择农药时,要根据美国白蛾的虫龄和发生情况合理选择。对于低龄幼虫,可以使用毒性较低、残留期较短的农药;对于高龄幼虫,则需要使用效果更强的农药。在施药时,要注意选择合适的时间和天气条件。一般选择在晴天的上午 9 点到下午 4 点之间进行施药,此时气温较高,药剂的效果更好。同时,要避免在风力较大的天气施药,防止农药飘散造成环境污染和对非靶标生物的伤害。化学防治虽然见效快,但长期大量使用化学农药会导致美国白蛾产生抗药性,同时也会对环境和生态平衡造成一定的破坏。因此,在使用化学防治时,要严格控制用药剂量和频率,并与其他防治方法相结合。
2.3 生物防治
2.3.1 利用天敌进行防治
美国白蛾的天敌种类繁多,包括寄生蜂、捕食性昆虫和鸟类等。其中,白蛾周氏啮小蜂是美国白蛾幼虫和蛹的重要寄生性天敌。白蛾周氏啮小蜂具有很强的寻找寄主能力,它可以将卵产在美国白蛾的幼虫或蛹内,幼虫孵化后以美国白蛾的组织为食,最终导致其死亡。在防治美国白蛾时,可以通过人工繁殖白蛾周氏啮小蜂,在适宜的时间和地点进行释放。一般在美国白蛾老熟幼虫期和化蛹初期释放效果最佳。释放时,要根据虫口密度和树木分布情况合理确定释放数量和释放点。此外,螳螂、瓢虫等捕食性昆虫也能捕食美国白蛾的幼虫和卵。通过保护和营造有利于这些天敌生存的生态环境,如种植蜜源植物等,可以增加天敌的数量,提高对美国白蛾的控制作用。同时,一些鸟类如喜鹊、啄木鸟等也是美国白蛾的捕食者,保护鸟类栖息地,吸引更多鸟类栖息,可以有效减少美国白蛾的数量。
2.3.2 利用美国白蛾核型多角体病毒防治
美国白蛾核型多角体病毒(NPV)是一种专门感染美国白蛾的病毒。当美国白蛾幼虫取食含有病毒的叶片后,病毒会在其体内大量繁殖,导致幼虫患病死亡。病毒感染后的幼虫会表现出食欲不振、行动迟缓等症状,最终死亡并液化。使用美国白蛾核型多角体病毒防治时,将病毒制剂配制成一定浓度的溶液,用喷雾器喷洒在树木叶片上。该病毒具有特异性强、对环境和非靶标生物安全等优点,但受环境条件影响较大,在高温、强光等条件下病毒的活性会降低。
2.3.3 利用苏云金杆菌防治
苏云金杆菌(Bt)是一种广泛应用的微生物杀虫剂。它产生的晶体毒素对鳞翅目昆虫的幼虫具有很强的毒杀作用。美国白蛾幼虫取食含有苏云金杆菌的食物后,毒素会破坏其肠道细胞,导致幼虫停止取食,最终死亡。苏云金杆菌具有无污染、对天敌安全等优点。使用时,将 Bt 制剂按照一定比例稀释后进行喷雾。但苏云金杆菌的药效受温度影响较大,在 20~30∘C 时效果最佳。
2.3.4 利用性信息素诱杀
性信息素诱杀是利用美国白蛾雌虫释放的性信息素,人工合成类似的信息素物质,制成诱捕器。将诱捕器悬挂在树林中,吸引雄虫前来,从而降低雄虫与雌虫的交配率,减少下一代的虫口数量。性信息素诱捕器具有高效、专一性强、对环境友好等优点。在使用时,要根据美国白蛾的发生期合理设置诱捕器,定期更换诱芯,以保证诱捕效果。
3 结语
美国白蛾的扩散对全球生态系统和经济发展构成严重威胁。其适生区域广、繁殖力强、传播途径多样,是导致其快速扩散的主要原因。为有效控制其扩散,需采取人工防治、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等综合措施。未来,应进一步加强美国白蛾的监测和预警,研发新型防治技术,并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这一全球性挑战。
参考文献:
[1] 徐敢超 . 美国白蛾发生特点及综合防控策略 [J]. 林业科技情报 ,2025,57(01):135-137.
[2] 冀颖 . 美国白蛾综合防控措施探析 [J]. 果农之友 ,2024,(10):101-103
[3] 李峰涛 . 美国白蛾发生原因分析及综合防控措施 [J]. 果树资源学报 ,2024,5(05):74-76.
1
作者简介:李天宝(1982.9.10),男,汉族,锦州市凌海市人,本科学历 职称:工程师。2
作者简介:屈红艳(1972.10.29),女,满族,锦州市凌海市人,大专学历 职称: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