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高校如何以就业为导向提升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

作者

涂晴晖

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430132

伴随我国经济结构持续调整与新兴产业迅猛发展,高校毕业生面临的就业环境出现了重大且复杂的变动,传统行业的岗位需求已接近饱和状态,新兴产业和高科技范畴对人才所具备的专业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综合能力提出了更严苛的要求。鉴于此情形,仅凭借“学历导向”教育模式,难以契合社会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大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既包含稳固的专业知识与操作本领,又囊括创新本领、实践本领、沟通协调本领以及职业适配性等多维度素养,这些能力关乎毕业生在职场能否迅速融入团队、处理复杂问题并达成职业发展目标。高校要推进教育变革,重新规划课程、改进教学手段、加强实践锻炼与职业引导,让毕业生既有理论知识,又能熟练运用所学,拥有创新思维与综合能力,得以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崭露头角。

一、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与现状

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 , 高校需要以就业为导向 , 紧紧围绕学生就业所需要的核心能力 ,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 以学生发展为根本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 ,以突出应用为核心改革课程教学内容 , 以能力培养为目标改革教学方法与培养途径 , 大力提升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所谓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是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中,以自身所拥有的知识、技能水平、个人素质以及实践经历等多方面能力为基础,可适应岗位需求、推动职业进步并实现职场持续提升的综合能力,该能力主要包含四个层面:首当其冲的是专业素养,涵盖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把控水平、专业技能的运用能力以及在学习与实践里呈现的创新本领;其二为实践能力,包含实验操控、项目开展以及应对实际问题的能力,是理论和实践结合的直接反映;第三个能力维度为沟通协作能力,包含团队合作、跨文化交流、组织统筹与人际交往等方面,展现学生在集体环境里的适应度与协作性;最后为职业素养与适应水平,包含职业品德、责任认知、职业规划以及职业发展方面的能力,展现出学生在职场中的成熟状况和发展潜能。[1] 现今我国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依旧存在众多短板,专业技能和岗位要求的契合度欠佳,部分学生学到的知识无法直接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学生在实践经验上存在欠缺,创新创业本领尚待增强,缺少应对复杂现实问题的实践契机;高校就业指导服务机制存在缺陷,学生对职业发展轨迹和岗位标准认知不足,无法达成科学的职业规划目标;校企合作在深度与广度上存在欠缺,造成学生实习、实践和未来就业之间的关联不够紧密,这些难题阻碍了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全面增强,同时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

二、高校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改革路径

目前高等教育改革环境中,高校要以就业为指引,对教学模式与管理机制开展系统性革新,培育拥有专业知识且契合市场需求的高水准人才,高校需以需求为指引来完善专业架构,按照行业发展态势和就业市场实际需要,合理调整学科专业,并且开展交叉学科构建,造就综合型人才,从而加强学生岗位适配度与竞争力。要搭建聚焦能力的课程体系,规划教学目标时,既留意知识的传递,还着重能力的培育,格外突出理论学习与实践运用的有效结合,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理论的过程中,拥有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高校应加强实践与创新教学。借助实验、实习、科研课题和创新创业实践,为学生打造丰富多样的实践载体,提升其创新思维与综合素养,以此提高应对复杂工作任务的本领。高校要优化就业服务架构,借助大数据与信息化方法构建科学且精准的就业指导体系,为学生给予定制化的职业规划、岗位举荐和就业答疑,达成教育与就业需求的完美契合,凭借上述多种途径,高校可切实增强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助力他们毕业后更优地应对职场考验。[2]

三、提升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具体策略

(一)优化课程体系,注重能力培养

高校教育期间,课程体系的优化是提升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步骤,以往聚焦知识传输的教学方式,易使学生学科知识掌握牢固,却在实践、创新与解决实际问题方面能力不足,高校要围绕能力培养来开展课程设计,搭建条理清晰、架构合理的课程架构。课程可分为基础课、专业课和能力拓展课三类,让学生扎实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着重培养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可将案例教学、项目驱动教学和问题导向学习引入课堂教学,助力学生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有机融合,融入创新创业教育板块,搭建供学生自主钻研与创新实操的平台,全方位增强学生职业适应力与创新思维。

以智能交通学院为例,通过对“人工智能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开展改革,将课程归为三类别,数学和计算机基础被纳入基础课程范畴;核心知识如编程语言、数据结构、人工智能等被专业课程所囊括;能力拓展课程涵盖项目实操、创新创业集训及跨学科任选课程。学校于课堂教学期间实施“项目驱动式课程设计”,以“安全驾驶监控系统开发”为主要内容,借助团队协作达成从需求剖析到系统达成的全流程,使学生把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项目中,并且培育沟通协作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学校增设了创新创业板块,激励学生参与创新竞赛与科技创业活动,部分学生借校企合作契机把创意变为实际商品,达成从课堂研习到市场运用的无隙对接。

完善课程设置、聚焦能力塑造是高校增强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方法,同时是教育从知识传授模式向能力培养模式转变的核心要素。凭借科学且合理地对课程结构加以调整,高校科学合理地对课程结构加以调整,能达成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能力拓展课程的有效衔接,既让学生拥有坚实专业知识,又着重提升能力与素养。通过革新教学方法,像案例式教学、项目驱动教学以及问题导向式学习,学生可边学理论边开展实践探究,提升应对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养成批判性思维。

(二)强化实践教学,提升综合素质

实践教学作为高校培育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部分,是把课堂理论知识转变为实际操作技能与综合素养的重要方式,尽管理论学习可为学生筑牢知识根基,然而缺少实践锻炼会使学生面对复杂工作任务时应对能力不足,高校要构建多层次、多样化的实践平台。借助校内外的实验与实训场所,给学生营造真实或仿真的工作环境,使学生在实践里掌握本领、增强适应水平,需引导学生参与科研课题、社会考察以及创新创业实践,提升他们的创新意识、团队合作技能和问题解决本领,高校需构建实习、顶岗实操与企业导师辅导机制,达成理论与实践的紧密衔接,为学生顺利踏入职场筑牢根基。

以运输管理学院为例,通过构建校内金融实验场所、市场调研实践基地与企业实习据点,给予学生多种实践契机,满足“金融数据分析”课程要求。学生借助真实企业数据开展分析并撰写报告,同时由企业导师提供线上指导,让学生在数据处理、分析手段和职业准则上获得实践训练。学校积极推动学生投身科研项目与创新创业活动,部分学生在导师的指导协助下达成“校园智能理财平台”项目,从开展市场调查到完成系统规划,最终实现项目实际运作,促使学生在理论素养、实践本领和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均有所提高。

高校借助加强实践教学,高校既搭建了类似实际工作场景的操作平台,又构建多类型创新实践途径,让学生能在真实场景把课堂知识用于具体任务与项目,在这一阶段中。学生的综合素养得以全面锤炼,涵盖问题分析与解决力、团队协作沟通力、时间管理及项目执行力等,且职业素养在实践里持续提高,像责任观念、职业操守、工作作风与自我约束能力,多样化的实践教学形式,像实验操作、实训基地、科研项目、社会调研和创新创业活动,可促成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使学生不局限于理论认知,还能借助实际操作与项目执行培养可应用的职业技能。

(三)完善就业服务,提供精准指导

优化就业服务、开展精准辅导是高校增强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支撑,伴随就业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学生除应拥有扎实专业能力与实践经验外,还应掌握职业素养、求职技巧及职业发展规划本领,大学应搭建覆盖大学生整个学业时期的全链条、特色化就业服务架构。在该体系里,核心部分为职业素养培养、面试技能指导与就业心态辅导,可提升学生求职时的自信,让其在面试和工作场合中呈现更专业的状态,高校可借助大数据技术剖析学生的兴趣、能力和职业趋向,达成个性化就业辅导与岗位适配,由此提高就业的成功概率,借助开展校友沟通、企业宣传与职业发展研讨活动,学生迅速知悉行业发展状况、岗位需求情况和职业发展轨迹,为自身职业规划给予参考和指引。[3]

招生就业处搭建了“智能就业服务平台”,借助数据剖析系统,把企业岗位要求和学生的专业情况、兴趣特点进行契合,为学生给予定制化的实习及就业举荐,学校会定时开展职业素养相关培训课程,包含简历打造、模拟应聘以及职场礼节培训,还邀约心理专家实施就业心理疏导,协助学生舒缓求职压力。学校利用校友座谈和企业宣讲,让学生与行业专业人士、企业高级管理人员进行直面交流,明晰实际岗位技能标准以及职业成长路线,依靠此多层次、全覆盖的就业服务格局,学生可更优地规划职业路径,提高就业竞争实力。

改进就业服务且提供精准指引,可有效填补学生求职技能与职业认知的短板,借助开展职业素养培育、实施个性化辅导以及有效运用校友与企业资源,高校借助职业素养培育、个性化辅导与校友及企业资源的有效运用,助力学生提升求职自信与职业适配力,为其融入职场、达成职业发展筑牢根基,进而显著增强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

(四)深化校企合作,构建培养机制

强化高校与企业的合作,是高校增强大学生就业关键竞争力的关键策略,是让教育培养和职业岗位需求达成紧密契合的有效手段,通过高校与企业的合作,高校可突破传统单一教育模式的藩篱,使企业实际需求融入人才培养的整个进程,实现教育资源与行业资源的深度整合。高校可借助共建实训基地与联合实验室,达成实验设备、项目资源和师资力量的共用,还可依靠企业介入课程设计和教学评价,让课程内容契合岗位能力需求,以此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与实践本领,搭建持久稳固的合作体系,周期性评估人才培养的质量,能保证学生在学习期间始终契合行业发展态势,为毕业生搭建直接就业途径,提升其职业适应力与竞争力。

以机电工程学院为例,通过与多家知名制造厂商合作建设联合实验室以及实训基地,给予学生在实际生产环境中实践的契机,针对“智能制造课程”,企业工程师介入课程规划,给出实际岗位所需要的技能条件,同时介入学生项目的评价工作,保证学生的学习收获与企业标准相符。学校跟企业签订长期合作合约,每年安排学生到企业开展顶岗实习,通过企业导师定时反馈学生的表现状况,助力学校完善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规划,凭借这种深度合作模式,学生既习得最新行业技能,又积攒了充足实践经验,毕业可无缝契合企业岗位要求。

强化学校与企业合作、搭建人才培育体系,可显著缩小教育与就业的差距,使学生在学校期间既拥有专业知识,又拥有岗位要求的实操能力与职业涵养,依托共建实训基地、企业参与授课以及长久合作体系,高校能给予学生全面的实践和就业支撑,明显增强毕业生就业的核心竞争能力,为培养高质量人才筑牢根基。

四、结语

高校围绕就业提升大学生就业核心能力,是教育革新的关键目标与社会进步的必要需求,高校借助课程体系优化、实践教学强化、就业服务完善以及校企合作深化等举措,高校可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实践本领与职业素养,提升毕业生就业市场竞争力,高校要不断追踪产业发展走向和学生个性化诉求,打造灵活且精准的人才培养架构,促成教育与就业的紧密结合,向社会提供更多高水准、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张诗沅 . 以就业为导向的医学专科生的培养研究 [J]. 百科论坛电子杂志 ,2019(13):587.

[2] 寇恒杏, 刘阳, 陆方舟. 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策略研究 [J]. 问答与导学 ,2024(30):172-175.

[3] 肖友平 . 大学生核心竞争力与大学生职业发展关系探析 [J]. 中国大学生就业(综合版),2019(7):50-54.

本文系 2023 年湖南省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培育体系构建研究 ”(课题编号:ZJGB202367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