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基于AI 视域与核心素养导向下“节气基因”可视化图谱构建

作者

周芯

宁海县黄坛镇初级中学 315600

一、确定问题及背景

( 一)发现问题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近千年独有的人文遗产,在初中美术教育中融入节气文化,不仅契合《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 年版)》提出的 " 五育并举 " 育人目标,更能通过艺术实践强化学生的文化认同与审美素养。当前初中美术课程存在以下局限性:

1. 课程定位边缘化:学校对美术学科重视程度不足

2. 家庭支持缺位:家长普遍存在”重主科轻美育”的观念偏差

3. 学生认知浅层化:仅停留在节气名称与习俗的机械记忆层面

(二)当下背景

1. 基于课标的课程发展理念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 年版)》中提到:“反映时代特征,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义务教育体系。聚焦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应道学生明确人生发展方向,称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把握新课标理念并将其落实到课堂中。

初中美术作为培养学生审美情感、文化认同和创造力的重要美育途径的同时,也承担着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使命。

2. 基于地域的特色文化传承

黄坛镇源处于江浙地域,对于节气一直保留着千年来的传统,节气已经融入了黄坛镇老一代的日常生活中。其独特的农耕习俗与节气文化传统为课程开发提供了丰富素材,通过数字化手段活化这些资源,既能增强文化认同,又能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当前多元文化思潮交流碰撞的时代背景下,美育要坚守好本民族的文化范式和文化基因,才能在日新月异的文化浪潮中保持本土文化的独特价值,明确文化归属,促进文化认同感的形成。

3. 基于学生的核心素养培育

学生对于二十四节气的文化理解、审美感知和艺术表现等能力仅处在了解阶段。“节气基因”可视化课程的实践,有助于学生感受节气文化内涵,在欣赏、创造、观察中启发创作,提升自身审美,提高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在提倡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下,美术教育应着力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而“节气基因”可视化的课程实践的主体是学生,在学生不断深入挖掘节气内涵的过程中,为学生提供更开阔的学习视野,促进其审美、文化、创造等能力的提升。

二、解决思路和方法

(一)双因子分析法

本文从节气文化性入手,将节气基因解构为显性因子(可视化的文化符号)与隐性因子(哲学思想、生态智慧等),再对其进行可视化图谱处理,设计一套具有视觉效果的节气可视化图谱。旨在将传统非遗节气与现代化的视觉图谱进行融合,赋予传统与AI 视域下的新时代美感。

(“节气基因”可视化实施过程图)

三、“节气基因”可视化课程建设

在新课改和美术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笔者结合农村初中生学情的特点及其认知规律,基于教育学领域中课程统整理论、心理学领域中的建构主义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作为学理指导,为“节气基因”可视化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构建理论基础。

(一)“寻源”: 一夏一立,基因提取

根据学生观察体验,立夏节气里的芍药花最为显眼,而芍药在我国已有二千多年的栽培历史,是我国的传统名花之一,“牡丹”为“花王”,“芍药”为”花后”。黄坛镇有成片的芍药花,学生先是在教室里,对芍药花的图片进行仔细观察,临摹。再走出校园,真正观察、触摸、闻味等,充分发挥五感在美术中的重要性,感受立夏的芍药外形特点。

状似波浪形。确认完这个特点后,学生把花瓣从纹样用数字初稿临摹过后,学生带着作品回到教室进行归纳总结,再次观察芍药画的照片,讨论提取芍药花的特点,结合七年级《花卉纹样设计》这一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初步的纹样设计提取。

把芍药花转化成适合纹样或者是单独纹样后,学生方便观察,能直观看到单片花瓣的特点。小组讨论后完善花瓣,芍药花的花瓣形化严谨的处理方式转换成可视化图形。这个转换的过程可直接让感性的图形,应对多种运用下大小、形状、比例的准确性。整个可视化图形是以 a 的半径为倍数展开,从花瓣内部到整个图形外形,从 a 的半径到外形的 7a,从而理性数字化的确认整个图形的比例,确保后续的实际运用。

确认完单片基因可视化图形的比例大小后,用旋转复制的方式组合成完整的图案,这个就是立夏的基因可视化图形。

整个活动过程从观察——临摹——写生——归纳总结——设计,通过这一流程学生能够从现实世界中汲取灵感,结合节气特点和观察对象的外形特征,创造出具有独特魅力的设计作品。

四、总结反思

节气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千年文明的结晶,蕴含着古人对自然规律的深刻洞察与智慧传承。即便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今时代,二十四节气依然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持续融入并影响着现代人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