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人工智能时代幼小衔接阶段数字素养的启蒙逻辑与实践路径

作者

张谱娟

巢湖市中心幼儿园半汤华府园 安徽 238000

人工智能日新月异的发展改变着整个世界生产、教育、生活场景,智能语音、智能识别等等成为儿童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幼小衔接数字素养启蒙的内涵定位与维度划分

(一)、概念内涵的时代化释义

人工智能语境下的幼小衔接数字素养启蒙,特指在在 5-6 岁儿童从幼儿园向小学过渡阶段,这一年龄段的儿童处于具象思维的发展阶段,围绕儿童认知发展的生活情景,通过游戏进行系列数字化的基础性启蒙,是启蒙而非训练,注重儿童的数字技术初步感知(声音识别、信息接收)、数字交往礼仪(边界使用、安全使用)、科技伦理早期意识(隐私意识、时间观念)的习得,区别于小学阶段的知识学习,旨在不同感官学习中形成良好的技术情感,规避以技术理性为主的“伪教育”。根据《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对信息符号产生兴趣”,《教师数字素养》向下延伸“数字意识”维度,锚定兴趣启蒙的锚点和目标,即形成良好的情意感与责任意识[1]。

(二)核心维度的启蒙化构建

依据发展理论、政策性的建议,在本文中,提炼出四方面:信息感知力启蒙的初始,要观察身边的信息流( 天气预报、交通灯等) 和感知信息,建立“信息是有意义的”初始认识,以“信息卡片”概念替代。人与科技制品的交互体验,在人与科技制品的交互、摆弄 ( 语音助手、天气查询 ) 等有限的条件下,在允许的条件范围内与人发生交互,建立“问与答”的行为和科技制品的礼仪( 拿得起、放得下、适时的收起来 )。对科技工具的使用体验,使用工具是用工具的方式呈现观点 ( 儿童相机“拍”一拍身边场景、录音笔录下自己编的故事 ),而不是用工具“会”做什么,是工具延展性的使用,而非技术熟练的使用,避免儿童对科技制品的“技术”迷恋。科技制品的科技伦理与科技安全要基于科技制品具身性的体验,建立科技制品的“第一规范”,在角色扮演的情节中体验“不乱拍他人”的隐私边界,使用沙漏体验“屏幕时间”,用绘本故事区分虚拟的“屏幕时间”和实景 [2]。各个维度的活动都要基于真实的生活情景,游戏是“做中学”,其能力目标是“感知 - 体验 - 理解”的不断递进,而不是知识建构的完满。(见图1)

图 1

二、幼小衔接数字素养启蒙实践的困境解析

(一)目标定位的学理混淆与政策脱节

前实践存在两种偏差,一是过度强调技能训练,将小学阶段的图形化编程、键盘操作等内容下放到幼小衔接阶段,违背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中“前运算阶段”儿童的思维特点;二是因担忧技术负面影响而采取绝对化回避策略,完全禁止儿童接触任何数字设备,将数字素养启蒙等同于远离屏幕,忽视了未来社会对公民数字能力的基本要求。这两种倾向均偏离了《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感知生活中数字的有用和有趣的核心目标。[3] 还有一些机构受技术保守主义的影响,把启蒙简单等同于传统电子媒介的运用,比如电子绘本、点读机等,对 AI 语音交互这类关键场景刻意避开。这种非此即彼的对立状态,使得内容设计要么超前超纲,要求幼儿理解图形化编程中的条件逻辑;要么停留在浅层的感官刺激层面,比如碎片化的触屏游戏。[4]

(二)实施载体的单向化依赖与体验匮乏

适龄数字素养启蒙资源严重不足,启蒙方式的“屏中视”过度专注于电子互动形式(如动画、APP 游戏),却忽略了多模态交互的重要性:实体交互被弱化(例如用平板编程替代实物卡片或机器人操作),割裂生活与技术联系(常规观察未链接显微镜相机、录音笔),致使儿童无法建立技术和生活的关联,解构具身化认知,更悖离入学准备所需的“真实境”。欲根植一代人的数字素养,幼儿数字素养教育须成为国家课程。在学前教育阶段确立其特殊地位与科学内涵,通过顶层设计的方式明确幼儿数字素养培育的方向、策略、规范等,为幼儿数字素养奠基。

三、结语

人工智能背景下的数字素养培育是小接小连时代未来公民素养养成的奠基性工程,本研究提出“环境浸润—游戏体验—生活实践—家园共创”四位一体路线图的意义就在于秉持了三大原则:启蒙原则、生活原则、游戏原则,即去技能化原则、像超市一样把电子秤当做生活的一部分原则、玩中挑战的原则,通过这种路径的正当实践帮助幼儿建立正确的技术观念,在人与自然共生的未来图景中养成数字责任意识,这是当下学前教育回答新时代命题,亦是从“幼有所育”向“幼有善育”迈进的重要跨越。

参考文献:

[1] 褚娟娟 , 张伟利 , 高蕾 . 幼小衔接视域下幼儿园编程教育的价值与实

践策略 [J]. 福建教育 ,2024(43):26-29.

[2] 徐明 . 信息化背景下科学幼小衔接路径研究 [J]. 教师教育论

坛 ,2024,37(02):81-83.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 北京 : 首都师

范大学出版社 ,2012.

[4] 虞天枭 . 幼小衔接期学习习惯的培养探微 [J]. 成才之路 ,2015(2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