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传播时代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研究
易文炫
长沙理工大学 湖南长沙市 410076
1、引言
党的二十大以来,国家强调文化自信,推进优秀文化走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以提升文化软实力,助力现代化进程。进入 21 世纪微传播时代,互联网媒介兴起,需把握新方式,改变对外传播中的刻板印象,传播深厚中华文化。
2、文献综述
《西游记》作为中国古典文学巅峰之作,其百年英译历程始于 1895 年,在20 世纪 80 年代达到全译高潮。早期翻译形态主要包括片段译介、单行本和儿童改编本三个阶段。首个英译单行本由晚清传教士李提摩太完成:A Mission toHeaven, A Great Chinese Epic and Allegory,其翻译目的带有明显的宗教传播意图;1930 年海斯的译本 The Buddhist Pilgrim’s Progress 在伦敦出版,首次标注直接译自吴承恩的原著;1942 年汉学家韦利译本 Monkey 虽获广泛流传但仍属非全译文。全译本的突破性成果出现在 1977-1983 年间,美籍华裔学者余国藩的四卷本 The Journey to the West 被公认为学术价值最高的版本;紧接着外文出版社1982-1986 年推出的詹纳尔 Journey to the West 全译本则成为国内最普及的权威译本。
纵观百年译介史,译者涵盖英美学者和华裔汉学家,身份不一,翻译动机亦跨越宗教、文学和文化三重维度。这些译本共同构建了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的重要脉络,其经验对当前中华典籍外译仍具深刻的启示价值。
3、机遇与挑战
民族文化对外传播当前面临三方面主要挑战:传播主体结构失衡。过于依赖官方力量而民间参与受限,这源于文化安全的考量与早期意识形态隔阂,导致海外传播效果受限;国际传播力薄弱问题突出。资本、技术等要素制约,我国传媒尚未突破西方媒介霸权包围,缺乏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媒体;评估体系尚不完善。" 大水漫灌 " 式的传播模式导致传播主体间缺乏协同,易陷入 " 自弹自唱 " 的困局。与此并行的,是以社交媒体崛起为标志的媒介生态变革。Twitter、微博、微信出现,重塑全球信息交互模式,推动传播进入融媒体主导的多模态时代。严苡丹等 [2] 提出的微传播框架呈现三大核心特征:碎片化内容生产、强时效互动性传播机制、去中心化网络结构。这种传播范式有效降低了文化表达门槛,为破解传统文化传播困境提供了新路径——激活全民传播动能,构建更包容的跨文化对话空间,助力民族文化突破既有限制,在全世界实现更深刻的传播。
4、构建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话语体系
发挥传播者的主体力量。86 版《西游记》凭借对原著的高度还原成为经典,央视平台的国际译配也扩大了海外影响力。在移动互联时代,媒介已从电视转向手机,微信、TikTok 等碎片化平台成为主流传播渠道,经典IP 传播形态亟待创新。" 微文化 " 作为新媒体衍生的碎片化传播形态 [4],虽契合当代信息消费习惯,却与传统文化系统性、深刻性存在张力。面对这一挑战,关键在提炼“微文化”,克服其浮躁断裂的局限,通过创造性转化实现文化内核与传播形式融合,让传统文化在“微时代”焕发新的生命力。这既是文化传播的时代挑战,也是重构传统文化生命力的新契机。
提升文化传播的感召力。对于外宣译本的选择,央视频推出的海外版剧集是以余国藩的《西游记》英译本为基础的。余的译本有以下的两个特点,(1)
学术性的导论与笺注。如“九转大还丹”一词,在《西游记》中是太上老君炼制的仙丹,助人提升修为成仙或能起死回生。余将其直译为“Great Pill NineTimes Reversed”,卷末另附 163 字的笺注。先用英文解释 :“Reverted Cinnabar/Elixir of Nine Cycles”,即“经朱砂提炼而成的长生不老之药”。再引用英国学者李约瑟对修道炼丹的核心观念“返本还源”,从具体的制药工艺和内修方术两个方面详述“还丹”一词。
(2)诗词的全译是余英译本最突出的特点,西方学界普遍认为这是其最大贡献与成就。如第七回中描写悟空的一首七律:“猿猴道体配人心,心即猿猴意思深”,旨在揭示全文意旨。余译为“A monkey’s transformed body weds thehuman mind. Mind is a monkey-this, the truth profound.”不仅再现了原文的顶针联,凸显了“Mind”的意旨,且用“mind”“ profound”押尾韵,在寓意、结构和音韵方面都达到了最佳的再现。可以看出,余国藩先生相信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是可译的,要在照顾读者的同时,传播本土传统文化,其更注重原作的美学价值观再现,实现文化“传真”。
5、结语
在全球媒介融合与新媒介技术推动下,民族文化传播迎来崭新格局。传播主体从传统继承者扩展至普通民众,在文化自觉与自信的提升中,传受双方的主动性和能力均有显著增强。我国积极把握媒介发展规律,通过创新呈现形式拓宽传统文化传播维度,同时借助国家战略引领与经济实力支撑,持续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未来,应立足资源与地缘优势激发内生动力,助力少数民族文化对外传播迈向更广阔前景。
参考文献:
[1]李锦云 . 新时代民族文化对外传播的问题与策略 [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43(02):157-164+188.
[2]严苡丹 , 李冰然 . 从“文化操纵”到“文化尊重”——社会历史语境下的《西游记》英译本研究 [J]. 文艺争鸣 ,2019,(12):137-142.
[3]郑锦怀 , 吴永 昇 .《西游记》百年英译的描述性研究 [J]. 广西社会科学 ,2012,(10):148-153.
[4]周婉 . 微传播时代:创新推进中华优秀文化的国际传播 [J]. 学习与实践 ,2020,(10):80-86.
作者介绍:易文炫(2001—),男,江西赣州人,硕士,研究方向:对外传播、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