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融入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效途径研究
王娜
渭南高级中学 714000
引言
当下社会背景下的青少年,他们接受着多元文化带来的冲击,面对众多价值观念上的选择,所以把课程思政融入到高中语文教学里就显得尤为重要且迫切。本文目的在于探寻将课程思政渗透进高中语文教育中的有效路径,希望能给教育工作者带来一定的参照与仿效。通过对课程思政同高中语文教学二者之间关联性问题以及现阶段高中语文教学里有关课程思政现状的细致探究,笔者会提出一连串可供操作的实际方案。
1 课程思政与语文教学的关系
课程思政与语文教学有着天然的契合性以及深度的融合空间,语文课程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和思想价值可以成为思政教育的良好载体,而思政教育又给语文教学赋予了灵魂和方向。在高三阶段,这种关系表现得更为明显,一方面,语文教材里经典文本所包含的家国情怀,文化自信,人格修养等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分契合,另一方面,思政教育要想达成,就得借助具体,生动,有感染力的载体,语文教学正好供应了这样的平台,二者彼此促进,相得益彰,共同服务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高三语文教学既要培育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又要通过文本研读和思想熏陶,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 高中语文教学中课程思政现状分析
2.1 课程设置与思政内容融合现状分析
当下高三语文课程设置在思政内容融合上存在明显短板,首先应试倾向明显,教学重心大多停留在知识点梳理与答题技巧训练层面,对文本深层次思想价值挖掘不够。例如;人教版《红楼梦》选读教学来讲,教师大多侧重文学常识与艺术特色的讲解,而对作品所蕴含的传统文化价值及人生哲理的探究比较薄弱,其次思政内容融入缺少系统规划,常常只是零散、随机的状况,未能形成贯穿整个课程体系的思政教育主线,而且,复习备考的压力使得教师没有时间去深入设计和开展思政教育内容。
2.2 教学方法与思政教育融合现状分析
在教学方法上,思政教育与语文教学的结合还比较生硬、表面化。大多数教师都是采取“贴标签”的思政教育方法,在文本分析后简单加上思政结论,没有做到自然过渡,没有做到融合。例如在教授《师说》的时候,经常在文言知识分析完后就简单强调“尊师重道”的重要性,而没有让学生从文本中真正理解尊师重道这一传统美德的时代意义。教学方法单一,教师讲授居多,没有让学生通过探究、体验、反思等方法来内化思政内容的方式,这样的说教式思政教育很难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和思想认同。
3 高中语文教学中课程思政的有效融入途径
3.1 教材与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合
深挖教材里的思政元素,做到自然融合,在教学人教版《沁园春·长沙》时,不仅要品味诗词艺术,还要借 "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 之类诗句,感受青年毛泽东的大志向,责任感,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在教授《劝学》的时候,凭借荀子 "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这样的论述,塑造学生终生学习,勇于创新的观念。在教学《滕王阁序》时,通过"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 之类的佳句,实施理想信念,意志品质方面的教育,这种整合不能死板地强行嫁接,而要使思政元素自然而然地从文本内涵里生出。
3.2 教学设计与思政教育的融合衔接
在教学设计里系统地融合思政教育目标,就《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而言,规划“命运和选择”的专题讨论,让学生思考个体命运同社会环境之间的关联,培养起社会责任感以及正义感。在《雷雨》教学之中,规划有关家庭伦理和社会矛盾探究的活动,从而让学生成立正确的家庭观念和社会观念,于复习课里面,按照不同主题来整合多个文本,拿“家国情怀”这一主题举例,《离骚》,《岳阳楼记》,《与妻书》等作品都可以串起来,经过比较阅读加深对爱国主义传统的认识。
3.3 教学方法与思政教育相互促进
要全方位优化思政教育的实际成效,使它真真正正渗透到学生的脑里心上,我们就采用各种各样的教学手段,上《记念刘和珍君》的时候,我们格外采纳了情境教学法,精细地再现历史场景,叫学生们演戏、代入,让他们设身处地地体会到那个年代的味道,从而深刻体会到青年学子应当承担起怎样沉甸甸的历史使命和担子。在《边城》这门课程当中,我们采取了对比阅读法,把现代文明同传统文明之间的冲撞当做课堂讨论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们开展详细的对比剖析和比较议论,促使他们考量在现代进程飞速前进的时期里,怎样有效地维护和传承传统的宝贵财富。在作文教学上,我们精心设置了“时代与青年”等具有现实意义的议论文题目,让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政教育的熏陶。
3.4 教师素质与课程思政的深度融合研究
想要让教师的思政素养和融合能力得以提升,无疑是在教育过程里极为关键的一环,要想达成这一目的,教师就务必细致深入地研读教材,全面而准确地领会文本所蕴含的思想内涵以及价值取向。例如;人教版《逍遥游》的教学来讲,教师不仅要把庄子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系统讲解一遍,还要在此基础上,巧妙地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逍遥”与“责任”之间的复杂联系,进而培养学生积极入世、敢于担当的人生态度。同理,在《陈情表》教学过程中,也不能单单只是教授相关的文言知识点,而是要让学生从剖析李密如何在孝心与忠义之间做出抉择,思考传统美德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与价值;教师也应不断提升自我政治理论素养和文化涵养,以自身良好的师德、高尚的学识,做学生的榜样,为学生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的引路人,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三观。
结语
通过这些途径的开展,课程思政与高三语文教学就能达成深入的、有机的融合,不过,这种融合要防止形式化和教条化,一直坚持把文本当作根基,用语文的方式来完成思政教育的目的。在高三这个特别的阶段,更要找到思政教育和备考需求之间的平衡点,让两者相辅相成,一起助力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成才,使语文教学变成提升学生语言能力的平台,而且是塑造学生精神品格,培育时代新人的关键阵地。
参考文献:
[1] 谭元照 . 课程思政融入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效途径研究 [J]. 大众文摘 ,2022(20).
[2] 董新芹 .“课程思政”视域下高中语文教育育人路径研究 [J]. 语文课内外,2021(21).
[3] 彭克龙 . 课程思政视域下的高职大学语文教学研究 [J]. 文存阅刊 ,20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