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以大学生需求为导向的高校体医融合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探索

作者

王辉

呼伦贝尔学院 

摘要:社会持续进步,大学生越发关注自身健康与身体素质。高校作为人才培养重地,构建契合大学生需求的体医融合课程体系至关重要。本文深入调研大学生需求,阐明构建该课程体系的必要与可行之处,详述构建思路和实践办法,并总结实践成效,期望助力高校体育教育革新,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需求;高校;体医融合;课程体系

引言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未来栋梁,其身心健康状况关系到个人成长、社会发展。传统高校体育课程主要侧重于运动技能传授,在疾病预防、康复指导等方面存在不足。而体医融合理念的引入,将医学与体育科学有机结合,能够更好地满足大学生多元化的健康需求,提升高校体育教育质量。

一、高校体医融合课程体系构建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必要性

1.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当下快节奏的学习生活中,大学生常面临诸多健康挑战。体医融合课程体系,能从生理层面指导学生科学运动,提升身体素质,预防疾病侵袭。心理方面,借助运动与心理调节知识,助力学生缓解压力、调节情绪。长期坚持,可帮助学生养成定期锻炼、合理饮食等良好生活习惯,形成主动关注健康的意识,全方位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2.适应教育改革趋势

国家高度重视高校体育教育改革,致力于提升学生健康素养。传统体育教育存在局限,而体医融合是创新方向。它融入医学知识,让体育教育从单纯运动技能传授,转变为科学健康指导。能让学生在运动中精准把握自身身体状况,避免运动损伤,真正实现体育教育服务学生健康的目标,顺应时代教育改革需求。

(二)可行性

1.资源基础

高校内体育专业教师具备扎实运动技能与体育理论知识,在运动训练、项目教学上经验丰富。校医院医生熟悉医学病理、疾病诊断治疗。二者结合,可共同开展体医融合课程。体育教师负责运动实践指导,医生讲解医学知识,如运动损伤病理、康复原理等。且学校现有体育场馆、医疗设备,为课程开展提供硬件支持,具备实操基础。

2.学科支持

体育学不断深入研究运动对人体机能的影响,医学在疾病防治、康复手段上持续创新。这为体医融合筑牢理论根基。运动解剖学、生理学揭示人体运动奥秘,医学康复技术为运动损伤康复提供方法。利用这些学科成果,能合理构建课程体系,设置从基础理论到实践应用的课程,让学生系统学习体医融合知识。

二、高校体医融合课程体系构建思路

(一)课程目标设定

1.知识目标

通过系统课堂讲授、小组研讨及线上学习资源辅助,引导学生深入掌握运动解剖学中人体结构与运动关联知识,明晰运动生理学里机体运动时生理机能变化规律,理解运动康复学基础理论。借助案例分析、专家讲座,让学生熟知常见疾病,如心血管疾病、运动损伤疾病等的运动预防与康复原理。

2.技能目标

专门开设技能特训课程,在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引领下,学生身临模拟运动场景,深入剖析真实案例,依据不同个体体质特征,精心打磨科学运动处方。同时开展急救技能实操训练,教师手把手传授运动损伤急救要诀,如精准止血包扎、妥善骨折固定等。此外,组织康复训练实践,让学生切实掌握常见运动损伤的康复训练技巧,全方位提升动手实践本领。

3.情感目标

精心策划趣味盎然的体育活动以及运动健康主题竞赛,点燃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热忱之火。在课程推进过程中,巧妙穿插各类健康生活方式实例,引导学生逐步树立起全面且正确的健康理念,深刻领悟运动对身心健康的关键价值,从而增强日常自我保健意识,主动养成关注自身健康的良好习惯。

(二)课程内容设置

1.基础理论课程

由教学经验丰富的资深教师负责讲解体医融合概论,深度剖析体育与医学融合所蕴含的重大意义,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走向。借助大量生动鲜活的实际案例,详细阐述运动与健康的基础知识,全面涵盖运动对身体各系统产生的影响。同时,邀请医学领域权威专家,为学生悉心讲授常见疾病的预防与康复知识,像糖尿病、颈椎病等疾病与运动之间的紧密关联,为学生夯实理论基础。

2.运动技能课程

在传统的篮球、足球等热门体育项目教学之上,特别增设运动康复训练课程,专业教师借助专业器材,耐心指导学生开展康复练习。此外,引入体能训练课程,致力于提升学生的耐力、力量等身体素质。同时,开设瑜伽课程,学生通过各类体式练习,有效改善柔韧性并缓解心理压力;设置普拉提课程,重点针对核心肌群进行训练,增强学生身体的控制能力。

三、高校体医融合课程体系的实践策略

(一)师资队伍建设

1.培训与进修

学校定期筛选有热忱的体育教师,派送他们参与医学领域专业培训。比如运动康复学课程,让教师系统学习伤病康复知识;运动营养学培训则助力教师了解饮食与运动的关联。同时,邀请医学专家走进校园,举办讲座分享最新临床成果,剖析运动损伤的深层病理机制,帮助体育教师精准把握运动与身体机能变化的联系。对于校医院医生,安排他们观摩体育课程,参与教学研讨,学习运动训练的方法与技巧,使其能更好地融入体医融合教学,从医学视角为学生健康把关。

2.跨学科团队组建

积极广纳体育教师、校医院医生以及校外专业康复治疗师,搭建体医融合教学团队。体育教师凭借专业运动技能,开展各类运动项目教学,指导学生科学训练;医生运用医学知识,为学生进行健康评估,讲解疾病预防知识;康复治疗师则针对运动损伤,制定个性化康复方案。团队成员定期齐聚,开展教研活动,分享教学经验,共同打磨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

(二)教学资源整合

1.教材编写

召集体育教育、医学、康复等多领域权威专家,合力编写体医融合特色教材。教材不仅详细阐述运动解剖学、生理学等体育基础知识,还深入讲解常见疾病的运动预防、康复治疗等医学知识。书中穿插诸多实际案例,像知名运动员伤病康复的艰辛历程,以及本校大学生通过合理运动改善健康状况的真实故事,增强教材的实用性与可读性,为教学提供有力参考。

2.实验室建设

学校投入专项资金,打造专业运动康复实验室。购置先进的身体成分分析仪,能精准检测学生身体成分;运动心肺功能测试仪,可评估学生心肺功能。同时配备按摩椅、康复训练器械等器材,满足学生运动损伤康复训练需求。实验室既为教学实践提供场地与设备支持,又能作为科研平台,助力体医融合领域的研究探索。

(三)教学评价体系完善

1.多元化评价

全面考量学生在体医融合课程中的表现。课堂表现关注出勤、参与度及课堂互动;实践操作考查学生运动技能运用、运动损伤急救处理能力;理论知识通过考试、作业评估;健康行为养成则留意学生日常运动习惯、饮食健康等。综合多方面评价,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学习效果。

2.过程性评价

着重跟踪学生学习过程,观察其学习态度,如是否积极主动,对新知识有无探索热情。在小组合作项目中,评价学生团队协作、沟通及贡献度。定期与学生交流,针对学习问题及时给予指导,助力学生不断进步。

四、结论

立足大学生需求,构建高校体医融合课程体系,顺应时代与学生成长诉求。经合理搭建课程、创新教法、强化师资与资源整合、完善评价,可提升体育教育质量,助力学生身心发展。往后实践需持续总结,优化体系,为培育全面发展人才筑牢根基。

参考文献:

[1] 唐旭,黎冬,张泽刚,等.智慧体育背景下高校”体医融合”的服务路径[J].湘南学院学报, 2024(5).

[2] 孟媛.”体医融合”视角下高等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D].哈尔滨体育学院,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