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教融合的中高职机电专业技能人才“一体化”培养路径优化探究
汪立峰
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市职业技术学校 315400
引言
当“中国制造 2025”战略深入推进,机电行业对技能人才的要求已从单一操作能力转向复合型技术应用能力。当前中高职教育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方面仍存在明显脱节,导致人才培养效率低下。产教融合的深化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新思路——通过“一体化”设计重构培养路径,使教育链与产业链形成良性互动。这种探索不仅关乎人才培养质量,更是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突破口。
一、当前中高职机电专业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高职机电专业人才培养面临多重现实挑战,具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中职与高职阶段的培养目标缺乏系统衔接,导致课程内容出现重复或断层现象。中职侧重基础技能训练,高职强调技术应用,但两者之间缺乏明确的进阶标准,学生能力提升呈现碎片化。其二,校企合作大多停留在协议层面,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深度有限。许多学校的实训设备与真实生产环境存在代差,学生掌握的技能难以直接应用于工作岗位。企业提供的实习岗位也往往与专业关联度不高,实践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其三,教学资源分散问题突出,中高职院校各自为政,设备、教材等资源共享机制不健全。有的学校实训设备陈旧,更新速度跟不上技术发展,影响教学质量。师资力量分布不均衡,优秀教师多集中在少数院校,整体教学水平参差不齐。这些问题共同导致人才培养质量难以满足产业升级需求,毕业生需要较长时间适应岗位要求,制约了机电行业技术技能人才的供给质量。
二、产教融合视角下的一体化培养路径优化策略
(一)重构课程体系,推动能力递进
以职业能力发展为主线,打破中高职课程壁垒,构建“基础—核心—拓展”三级课程模块。基础模块注重通用能力培养,包含机械制图、电工电子技术等基础学科;核心模块强化专业技能,设置电气控制系统装调、液压与气动系统安装等实践课程;拓展模块侧重技术创新能力,融入自动化生产线调试、工业机器人应用等前沿技术领域。通过校企共同开发课程内容,将行业标准、岗位要求融入教学全过程。比如宜宾职业技术学院就提出了“行动能力课程”概念,其构建了“工作准备—工作执行—工作应变”教学改革方案,将企业岗位任务转化为可量化、可训练的教学能力指标。还有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研制智能制造领域产教对接谱系,以“产业→技术→岗位→能力素养→课程→教学”为主线,绘制了岗位、任务等核心要素谱系。这种模块化课程体系避免了重复教学,实现能力培养的阶梯式提升。
(二)深化校企协同,强化实践教学
推动企业与院校共建实训基地、共组教学团队,开展项目化教学与生产性实训。如北京科技职业大学与北京亦庄机器人科技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在机器人 4S 店建立实训基地,学生参与机器人日常运维、程序优化等工作,在真实场景中锻炼专业技能。同时,可通过“校中厂”“厂中校”等模式,为学生提供连贯且真实的实践环境。如可将《维修电工技术》等课程内容融入“厂中校”跟岗实践,由企业导师和驻场教师共同指导,实现教学计划与生产计划对接。或者可建立虚拟仿真实训基地,以解决电力实践类教学设备高投入、高损耗、高风险等问题。校企协同管理机制明确分工:学校负责教学安排,企业提供技术指导;建立利益分配机制,学校保证学生质量,企业为优秀学生提供实习转正机会;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构建多元化质量监管指标体系。
(三)完善评价机制,促进持续改进
建立以行业企业为主体、多元参与的评价体系是提升机电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这一体系将岗位胜任力、职业素养等核心指标纳入考核,通过知识、技能和行为三个维度的评估标准,全面衡量学生的专业适配度。企业评价应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从培养方案制定到教学实施,再到实习就业阶段,行业专家全程参与评估。同时,可采用 AI 智能督导系统等数字化工具,实现教学行为的智能分析,精准识别教师讲授、师生互动等关键指标,为企业参与评价提供客观依据。通过构建学生和教师精准画像,从学习表现、职业技能、综合素质等多个维度进行评估,形成全方位的人才培养质量监控机制。
1+X 证书制度的实施需要注重书证衔接和融通,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与专业教学标准精准对接。培训内容应与专业课程有机融合,避免独立于专业教学之外另设培训体系。专业课程能涵盖证书培训内容的,直接融入日常教学;未涵盖的部分则通过专门培训模块补充强化。这种模式使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能够掌握行业认可的职业技能,提升就业竞争力。培训过程与专业教学应统筹安排,同步实施,确保学习成果的有效转化。第三方评估的引入为质量保障提供了客观依据。评估应由教育部门发起委托,避免被评价方直接参与机构选择,确保评价的独立性。通过确立直接利益相关者,采用回应与建构方式拟定评价方案,使评估结果能够真实反映各方诉求。评估流程包括信息收集、实地调查、数据分析和综合评估等环节,最终形成具有公信力的评估报告。这种机制既考查理论知识掌握情况,更关注实际操作技能和解决问题能力,形成多维度的质量评价体系。
结语
中高职机电专业技能人才的一体化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通过产教深度融合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培养过程的有效衔接。本文提出的路径优化策略着眼于课程重构、校企协同与评价创新,旨在为机电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一条可行、高效的发展路径,为产业升级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 刘美烂 .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实践教学探索 [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2):149-151.
[2] 马匡 , 陈桂芳 , 王素粉 .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机电专业校企协同育人路径研究 [J]. 造纸装备及材料 ,2024,53(5):204-206.
[3] 朱永星 . 产教融合视角下的机电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J].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25(1):187-189.
[4] 上官姝哲 , 黄辉 , 肖文明 . 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改革分析 [J]. 电脑校园 ,2024(15):228-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