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赋能下基于智慧课堂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创新策略
高靖
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第二中学 841000
引言
当前基础教育改革持续推进,“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深入人心,如何在技术推动下实现学科教学的深度转型成为课程改革的重要课题。人工智能作为引领未来社会的关键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正由资源管理、信息整合迈向教学过程的智能辅助与场景驱动,智慧课堂作为其主要载体,引领教学形态从传统静态走向动态交互。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涉及价值引导、法律认知与行为规范等复杂内容,教学效果不仅依赖知识传授,更依赖学生的情感认同与行为内化。但现实课堂普遍存在内容抽象、方式单一、参与度不高等问题,教师教学压力与学生需求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因此,探索 AI 如何在智慧课堂中有效融入道德与法治教学,提升其体验性、互动性与生成性,不仅是技术融合的关键命题,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路径。
一、AI 技术赋能智慧课堂的基本逻辑与实施优势
AI 赋能智慧课堂的核心逻辑在于以技术为驱动实现教学流程的智能重构,打破传统课堂的时空与方式限制,形成以数据驱动教学决策、以平台实现资源分发、以智能反馈优化教学行为的新型课堂形态。在这一逻辑下,教师的角色逐步转变为学习设计者与学习促进者,学生从被动接受者转向主动参与者,教学由“教知识”转向“促成长”。
智慧课堂借助 AI 可以实现课堂教学全过程的可视化与数据化。从课前备课阶段,教师可通过智能平台自动分析教学内容重难点,匹配资源并预判学生认知差异;在课堂教学中,AI 可实时采集学生行为数据,对课堂专注度、回答质量、互动频次等进行统计分析,协助教师调整节奏与策略;课后环节中,AI还能根据学习数据智能推送个性化练习任务,实现精准补弱。此外,AI 还可通过自然语言处理、语义识别与图像感知等技术构建更真实、更生动的价值情境,有助于道德与法治中复杂情境的创设与多角度思辨的引导,增强课堂的代入感与价值体验。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面临的现实问题
在当前教学实践中,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普遍面临教学内容抽象、课堂形式单一、学生参与度不足等问题。一方面,教材中的概念如“法治精神”“集体意识”“权利义务”等对初中阶段学生而言理解有一定难度,抽象的条文和理念难以激发情感共鸣,造成“知而不行”的教学落差。另一方面,教学方式仍以灌输讲解为主,课堂呈现缺乏互动性与生成性,学生常处于被动接受状态,缺乏主动表达与思维碰撞的机会。
此外,由于班级内部学生差异显著,教师很难在有限时间内实现全员覆盖与个性指导,导致学习成效不均。一些学生学习动机较弱,仅满足于课本知识记忆而忽视对价值观念的深度理解和行为内化。同时,课堂评价方式滞后,仍以统一测验或口头发言为主,无法反映学生在态度、情感、行为倾向等方面的综合发展,也不利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在这样的背景下,道德与法治课难以发挥其应有的育人功能,教学目标与育人实效之间存在脱节,亟需技术介入以激活课堂生态。
三、AI 赋能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实践路径与应用场景
人工智能可在多个教学环节中精准嵌入,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提供工具支撑与策略保障。在教学设计阶段,教师可借助智能平台根据教学目标生成结构化教案,嵌入 AI 推荐的多媒体资源、案例库与互动任务,提升内容的可视化表达与学生的认知贴近度。课堂实施中,AI 可实时采集学生举手、回答、面部表情等行为数据,形成个体与班级画像,辅助教师动态调整教学策略。
例如,在“网络空间的道德与法律”一课中,教师使用 AI 平台推送基于现实案例改编的视频,学生观看后通过语义识别系统提交判断意见,系统自动分析其价值取向与观点类型,并分类展示在教师屏幕上,教师据此引导讨论,激发学生的法治思维与伦理意识。这类智能任务融合了情境创设、认知引导与观点碰撞,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也为教师实施分层指导提供数据支持。
课后阶段,AI 可依据学生课堂表现和作业数据,推送个性化练习,针对不同学生的知识盲区或价值理解薄弱点进行精准补救。通过行为轨迹分析,教师还能了解学生在价值观形成中的变化趋势,为其成长提供连续性支持。AI 也可辅助形成性评价,量化学生在课堂参与、观点表达、规则理解等方面的综合表现,为德育评价提供多维支撑,突破传统评价方式的单一性与主观性。
四、AI 支持下教学模式创新的策略要点与保障机制
在具体实施中,为保障 AI 技术与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深度融合,需从教学设计、平台建设与教师发展等方面协同推进。教学设计应以学生思维参与和情感生成为核心,合理安排 AI 介入点,避免技术主导弱化育人功能。教师需重新理解教学流程,将教学活动划分为“设计—执行—反馈—再设计”闭环,引导学生在AI 辅助下深度参与与反思。
平台建设方面,应构建符合道德与法治学科特点的资源库与数据模型体系,开发具有伦理判断与语言识别能力的 AI 系统,支持复杂语义的识别与价值倾向分析。相关系统应保障数据安全、评价公正与使用便捷,避免技术壁垒与误差。教师队伍层面,应加强 AI 素养与教学融合能力的培养,通过培训、研修、教研等方式提升技术理解与应用能力,推动教师角色从“传授者”向“引导者”和“学习共同体成员”转变。
同时,学校管理机制也需同步优化,推动教学流程数字化、评价体系多元化与反馈机制制度化,建立技术赋能下的新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教育管理部门应出台政策,提供技术、经费与平台支持,确保 AI 融合教学的可持续与可推广。唯有构建“技术—教学—制度”三位一体的协同机制,方能真正发挥 AI技术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育人价值。
结论
人工智能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提供了突破传统模式的技术支撑,智慧课堂则为教学创新提供了实施载体。在这一融合过程中,应以育人为核心目标,以技术为赋能工具,通过科学设计与合理嵌入实现教学模式、学习方式与评价机制的全面重构。AI 在教学中的应用不仅提升了课堂的互动性与个性化水平,也为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价值传递提供了更丰富、更真实的表达方式。未来应继续深化教师技术素养培训,完善平台资源体系,推动制度与教学协同发展,从而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智慧德育新生态,实现AI 技术与人文教育的深度融合。
参考文献:
[1] 季鸿儒 , 邢朝阳 . 智慧课堂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环节中的运用[J]. 安徽教育科研 ,2025,(12): 86-89+123 .
[2] 段代强 . 基于智慧课堂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创新策略 [J]. 天津教育 ,2025,(09):48-50.
[3] 刘异 . 初中道德与法治信息化课堂构建策略 [J]. 中学课程辅导 ,2025,(05):10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