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研究
陈思蕊
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310020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1。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学校开 政治教育的关键渠道,在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方面肩负着重要使命,必须充分发挥其重要载体的作用,将党的优良革命传统继承并发扬,实现伟大建党精神的代代传承。
一、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价值意蕴
伟大建党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之源,将其融入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对于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赓续红色基因民族精神、创新新时代思政课具有重要意义。(一)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现实需求
作为新时代思政课建设的核心目标,立德树人既是思政课的根本使命,也是衡量其建设成效的根本标尺。伟大建党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 ,蕴含着丰富的育人资源,为新时代思政课建设提供了精神支撑和实践指引。从思想内涵来看,“立德”强调以德为先的价值导向,“树人”突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这里的“德”既包括个人修养的“小德”,更涵盖国家层面的“大德”。
伟大建党精神以马克思主义真理为内核,生动诠释了新时代“立德树人”的实践要求。其“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精神特质,为思政课提供了思想引领;“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革命品格,为青年成长注入精神动力。但实现这一根本任务,不能仅靠单一学段的教育,必须构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格局,要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与认知特点,统筹推进各学段有效衔接,让伟大建党精神真正入脑入心,真正促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完成。
(二)赓续红色基因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
作为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源头,伟大建党精神承载着理想信念、革命传统与历史记忆,是红色资源体系中最为核心的精神要素。这一精神不仅是党的先驱们在革命实践中铸就的信仰丰碑,更是新时代赓续红色基因、培育时代新人的核心密码。2025 年 7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时勉励青少年:“要赓续红色血脉,引导青少年树立' 强国有我' 的远大志向,做堂堂正正、光荣自豪的中国人,勇担民族复兴的时代大任。”2 红色基因是党百年奋斗凝结的精神密码,而伟大建党精神正是其最鲜活的载体。
思政课阐释伟大建党精神,必须与党史学习教育深度融合,通过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抽象精神内核,具象化为中共一大代表在霓虹灯影下的秘密会议、红军长征途中“半条被子”的军民鱼水情等历史场景,建构起渗入式全方位的精神育人体系,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学生的精神品格,使红色基因真正内化为青年群体的精神血脉,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根本价值遵循。
(三)创新新时代思政课的必然要求
将伟大建党精神贯穿大 亮的政治底色,助力新时代思政课更好开展。 ,能够为课程创新提供思想引领与方法 成长提供坚定的价值引领。当前,社会思 含的理想信念、革命传统与精神品质,能够 中自觉抵御错误思潮,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道理的课,“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4 思政课上真正有所学、有所思、有所悟,进一步认同党的领导, 社会主义事业
二、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实践路径
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需立足教育规律与学生成长特点,构建科学有效的实践体系。这要求从学生成长规律出发,实现教学目标的阶梯式递进;依托教材编排逻辑,推动教学内容的螺旋式上升;遵循教学思路贯通原则,打造教学方法的协同化体系,通过目标、内容、方法的有机衔接,让伟大建党精神在不同学段都能精准落地、入脑入心。
(一)遵循学生个体成长规律,推进教学目标一体化贯通
大中小学思政课的教学目标在本质上具有内在一致性,然而,鉴于不同学段学生在认知、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水平各异,各学段又有着具体且独特的教学目标。这就要求在进行一体化教学目标设计时,必须严格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密切关注学生在每个成长阶段所呈现出的思想特点,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与思维规律,有针对性地精心设计教学目标,并通过行之有效的教学活动确保达成预期效果。
从学生发展规律看,小学生的认知能力与辨别能力尚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初中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逐步形成时期,是思想迈向相对成熟的重要过渡阶段;高中生已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自学能力,这一时期对于他们思想品德、价值观念、政治素养以及人生观的形成至关重要;而大学生作为成年人,身心已基本成熟,思维活跃,极易受到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对现代社会中丰富多样的新事物也极为敏感。因此,在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以及阶段性发展特点,精准把握教育主体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实现知识体系向价值体系的有机转换,进而切实增强一体化教学的实际效果。
从教学目标的发展逻辑来看 应当 、提升政治素养、增强使命担当”的路径逐步推进。在小学 初步感悟伟大建党精神;初中阶段则要着重培养 方式,为践行伟大建党精神筑牢坚实的思想根基; 现实生活中,深入体会伟大建党精神的深刻内涵, 践行伟大建党精神的政治素养;到了大学阶段, 以史为鉴,继承并发扬伟大建党精神,通过实际行动为 代的改革创新实践,为实现人生价值贡献自身力量。
(二)遵循教材编排的渐进逻辑,推进教学内容一体化贯通
伟大建党精神恰似一条重要脉络,贯穿于党的光辉历史长河。把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需要深入梳理各学段教材编排里的相关党史内容。梳理当前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能发现,小学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中的相关党史内容,主要集中在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百年追梦复兴中华”,具体涉及第九课“中国有了共产党”、第十课“夺取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第十一课“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以及第十二课“富起来到强起来”。初中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的相关党史内容并未集中呈现,但在八年级下册和九年级上册的各个章节中都有涉及,可以对其进行挖掘、提炼与归纳。高中《思想政治》的相关党史内容,主要分布在必修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二课“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第三课“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第四课“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此外在必修 3《政治与法治》第一单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及相关章节、必修 2《经济与社会》中也有零散分布。大学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四章至第十章、《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全部章节,从不同角度呈现了党史内容,且分布相对集中。
从章节分布的占比来看,从小学到大学的思政课教材中,有关党史内容的章节数量不断增加,占比也逐步上升。小学教材主要呈现直观性较强的党史内容;初中教材以学生不断拓展的生活为依托,展示党和国家事业在各个领域取得的历史性成就;高中教材以学生的自我认知为基础,呈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思想精髓和理论意义;大学教材则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道路、选择改革开放的必然性。从整体布局与部分安排来看,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系统地展现了伟大建党精神孕育、形成、丰富和发展的过程,总体呈现出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特点。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不同学段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配置。 既要明确本学段教学中应融入的重点内容及相应程度,坚守好本学段的教学阵地, 又要树 入的重点内容及程度,坚持一体化推进。在内容讲授方面,各学段的重点内容分别为 驱们在建党过程中展现出的精神品质和崇高理想”“了解伟大建党精神的丰富内涵和重大意义” 了解不同时代、不同场景下所体现的伟大建党精神,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M]. 北京 : 人民出版社,2022:20.
2 白雪峰,苏晓晨,高桦.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从伟大抗战精神中汲取前行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阳泉百团大战纪念馆考察回访记 [EB/OL].https://www.shanxi.gov.cn/ywdt/sxyw/202507/t20250709_9905285.shtml.
3 潘柳燕,覃承凤.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10):49-52.
4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 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9 年, 第11 页理解中国共产党对伟大建党精神的丰富和发展”“理解伟大建党精神的历史来源、深刻内涵和时代意蕴”。要做到内容有重合但不重复,呈现由低到高、由浅入深、螺旋上升的态势。
(三)遵循教学思路的贯通逻辑,构建教学方法一体化体系
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解答了“教什么、学什么”的核心问题,而教学方法则聚焦于“如何教、如何学”的实践路径。作为连接教学目标与教学成果的关键纽带,教学方法是教师教学行为与学生学习活动的有机融合体,其合理性直接影响思政课教学的实际成效。教学方法一体化的核心在于教学思路的统一,即在一致的教学思路指引下,灵活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伟大建党精神蕴含深厚理论内涵,部分内容对学生而言理解难度较大,容易产生认知困惑;同时,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存在天然差异,因此教学方法的科学选择尤为关键。在具体实践中,可按照“体悟伟大建党精神的力量—认知伟大建党精神的意义—夯实伟大建党精神的根基—传承伟大建党精神的灵魂”的逻辑主线推进:小学阶段可运用情境熏陶、情境探究、合作学习等方法,通过视频片段、历史图片、革命故事、红色歌曲、互动游戏、成果展示等形式开展教学,注重捕捉学生的真实感受,以具象化的小故事折射精神内核,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直观体悟伟大建党精神的力量;初中阶段可采用情境教学、体验式学习、引导讨论、案例论证等方法,借助历史文献、党史影像、人物事迹、影视片段等素材设计探究问题,引导学生从史料与实例中梳理伟大建党精神的意义,推动认知从感性层面向理性层面提升;高中阶段可运用启发式教学、议题式教学、主题案例教学、自主合作探究等方法,围绕“传承伟大建党精神”设计递进式问题链,以问题为导向推动学生将精神内涵内化为价值追求、外化为行为自觉,筑牢践行伟大建党精神的思想根基;大学阶段可采用论辩教学、案例分析、历史溯源、对比研究、理论联系实践等方法,突出理论阐释的深度与透彻性,强化教学内容的现实关联与实践价值,引导学生深入把握伟大建党精神的本质,将精神的宏大叙事与个人成长、时代使命紧密结合,主动担当起传承伟大建党精神灵魂的责任。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 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9 年, 第11 页
[2] 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 卷[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3] 习近平 .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 北京: 人民出版社,2022:20.
[4] 习近平 .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EB/OL].https://www.xinhuanet.com/2021-07/15/c_1127658385.htm.
[5] 王嘉毅 . 共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堪当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大任的栋梁之材——在中国少年先锋队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致词 [EB/OL].https://www.dswxyjy.org.cn/n1/2025/0528/c427132-40489538.html.
[6] 白雪峰 , 苏晓晨 , 高桦 . 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从伟大抗战精神中汲取前行力量——习近平总 书 记 在 阳 泉 百 团 大 战 纪 念 馆 考 察 回 访 记 [EB/OL].https://www.shanxi.gov.cn/ywdt/sxyw/202507/t20250709_9905285.shtml.
[7] 代海林,刘婵婵. 伟大建党精神何以融入思政课一体化教学[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09):7-9.
[8] 潘柳燕,覃承凤 . 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探究 [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10):4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