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术生色彩高考探寻水粉画教学的方法体会
谭贵飞
英德市英西中学 广东清远 513000
一、引言
色彩是绘画艺术的灵魂,既是造型语言重要组成,又能独立传递情感、营造氛围,艺术价值极高。水粉画作为色彩画主要形式,因颜料易调和、表现力丰富、画面效果鲜明,成为美术高考色彩科目主要考查形式。水粉画教学质量直接影响高考美术生色彩知识掌握、技法娴熟度及高考成绩。
美术高考色彩考试对考生能力有明确要求,涵盖四大核心层面:一是构图完整与形体准确,这是画面基础,构图失衡、比例失真,即便色彩出色也达合格标准;二是色彩关系准确,需把握整体色调统一,精准塑造单个物体色彩,避免“花”“脏”“灰”等问题;三是空间与质量感呈现,借助色彩明暗、冷暖、纯度变化,展现物体立体感、质感及画面前后空间层次;四是审美与技法质感,画面需有形式美感,笔触运用、颜料厚薄等技法要娴熟自然,体现艺术素养。
基于上述要求,高中美术高考班水粉画教学核心任务为:通过系统教学,让学生掌握色彩理论知识与自然色彩变化规律;熟悉水粉画工具材料性能与运用技巧;建立科学的色彩观察与表现方法;培养健康审美情趣与色彩鉴赏能力。
二、水粉画教学的具体方法与实践体会
(一)工具材料认知:从“尝试”到“熟练”,奠定教学基础。
水粉画工具材料是色彩表现的“载体”,其性能直接影响画面效果。掌握工具材料特性与运用方法,是水粉画教学首要环节。
教学中,引导学生以“反复尝试 + 对比总结”方式熟悉工具材料特性。针对水粉颜料,重点讲解“干湿色彩差异大”的核心特点——湿态时明度高、色彩鲜艳,干后明度降低、色彩略暗,通过“湿画”与“干画”对比实验,记录色彩变化规律;针对画笔与画纸,明确不同工具适用场景:大号平头笔适合铺大色块、表现背景,中号圆头笔适合塑造物体主体,小号尖头笔适合刻画细节;粗纹画纸吸水性强、质感明显,适合表现厚重画面效果,细纹画纸更适合细腻色彩过渡。
(二)单色写生入门:从“素描”到“色彩”,搭建过渡桥梁
单色写生以单一颜色(如赭石、群青)为媒介,通过调节颜料加水比例,表现物体明暗层次与形体结构。
单色画训练有两大作用:一是提高学生对形体结构的理解、明暗关系的把握及塑造表现能力;二是避开色彩关系干扰,专注于构图完整性与合理性、造型、透视、明暗关系、虚实与空间关系是否恰当,以及用笔能否体现每块体面的大小明度变化。具体表现时,每一笔都需经观察、概括、提炼,实处用笔遍数多、厚,笔触清晰,虚处用笔较湿,笔与笔衔接自然。通过单色写生,学生能在“无色彩干扰”环境中,掌握水粉画用笔逻辑与形体塑造方法,为后续色彩写生搭建“素描与色彩”的过渡桥梁。
(三)科学观察方法:从“局部”到“整体”,把握色彩核心
色彩观察方法需遵循科学性,强调整体性。首先要对描绘对象有整体色调认知,明确是黄色调、红色调等具体色调,以及明色调、暗色调还是中间调,凭第一印象用小色稿画出整体色调。初学易犯死盯物体局部颜色的错误,忽略与周围环境关联,导致画面色彩孤立、缺乏统一性,因此培养“整体观察法”是水粉画教学核心环节,要强调观察色彩瞬间的整体性感觉。
其次,让学生掌握色彩基本知识。从三原色、间色、复色变化过程入手,先熟悉各种颜料形象与概念,再通过原色相调、变化比例认识间色色相渐进变化,接着由间色相调、变化比例认识复色色相。在基本了解色彩后,进行色彩冷暖化及纯度、明度、色相变化练习,再运用到写生中,在物体上加以表现。
实践中,可设计“色彩属性练习”:让学生用同一色相(如红色),调节与白色、黑色比例,画出 10 个不同明度、纯度的红色;再在红色中分别加入黄色(暖调)与蓝色(冷调),观察红色冷暖变化。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学生能理解色彩变化原理,观察时准确判断物体色彩属性与关系,避免“凭感觉盲目调色”。
(四)多方位静物写生:从“规律”到“表现”,提升色彩能力
进行多方位色彩静物写生时,首先教学生观察物体色彩变化规律,细致分析物体间及各部分的色相、明度、纯度、冷暖等变化,以及产生色彩变化的原因。例如,出示红布与绿布上的白色物体,让学生观察区别,观察物体在不同光线下的变化等,多方面、多角度演示,让学生掌握色彩变化规律与物体总体关系。
为快速将观察结果表现在画面上,可先让学生画小色稿,要求表现各部分大的色彩关系,不刻画细节。经过一段时间小色稿训练后,逐步要求学生讲究写生前后程序,从后向前、从左到右、从暗到亮,用笔由大到小、由湿到干、由薄到厚。水粉静物写生需从整体观察、整体表现入手,关注大的色彩关系,多画小色稿,确立正确色彩关系。
实践中,选择不同主题、不同光线的静物组合(如“冷色调静物”“暖色调静物”“逆光静物”“顺光静物”)开展写生训练,学生在多样化场景中巩固色彩变化规律,提升色彩表现的灵活性与适应性。
(五)临摹、默写与命题创作融合:从“借鉴”到“创造”,应对高考需求
随着美术高考改革,越来越多高校将“默写”与“命题创作”纳入色彩考试范围,考查学生色彩记忆、构图及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学中需将“临摹”“默写”“命题创作”有机结合,形成“借鉴—吸收—创造”教学闭环。
1. 临摹:精准借鉴,提升表现技法
临摹教学中,避免学生“盲目临摹”——仅关注“像不像”,却不思考“为什么这么画”,导致临摹效果好却无法运用到写生与创作中。因此,临摹教学强调“思考先行”:一是按循序渐进步骤指导学生选择临本,避开风格怪异、技法复杂的作品;二是临摹前要求学生“分析范画”,思考范画构图、色调(整体冷暖倾向)、色彩关系(明暗层次、冷暖对比)、用笔技巧(笔触方向、厚薄),标注不理解之处;三是临摹时要求“精准还原”,不仅还原色彩与形体,还要还原笔触与质感,临摹后对比范画与自身作品差异,总结不足。
2. 默写与命题创作:从易到难,培养创造能力
默写与命题创作是对学生色彩知识、造型能力、构图能力的综合考查,需遵循“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原则:初期,从“单一物体默写”入手,要求学生依据色彩变化规律,表现物体明暗、冷暖与质感;中期,过渡到“简单组合默写”,重点训练构图能力与色彩统一性;后期,开展“命题创作训练”,要求学生自主选择静物、设计构图、确定色调,体现创造性思维。
训练中,注重“规律记忆”与“灵活运用”结合,允许学生根据命题需求调整静物组合与色调细节,避免“千篇一律”的默写效果。同时,教师对学生默写与创作作品进行针对性点评,重点纠正“构图失衡”“色彩混乱”“缺乏主题性”等问题,助力学生逐步提升综合表现能力。
(六)感觉与理解结合:从“感性”到“理性”,提升艺术素养
色彩画学习中,存在观察、感受与理解、分析的相互关系问题。首先,色彩感培养无法被理论法则研究替代。色彩感觉是感性的,获取快速、短暂、整体,注重第一印象,不能用理智分析代替。教学中,可通过“快速写生训练”(如 20 分钟完成一张小色稿),迫使学生依赖“第一印象”进行色彩表现,培养敏锐的色彩感知能力。
色彩感的提升,从迟钝到敏锐、从模糊到鲜明,需基于长期深入研究、正确掌握色彩理论,并进行持续培养训练。例如,学习“色彩冷暖规律”,能更准确判断物体色彩倾向;学习“色彩纯度变化规律”,能更好表现画面空间层次。教学中,将理论知识融入每次写生、临摹与创作:写生时,引导学生用“色彩三大属性”分析物体色彩(色相、明度、纯度,暗部的冷或暖调);点评作品时,用理论知识解释画面问题(“灰”是因色彩纯度对比不够,亮部不够鲜艳、暗部不够沉稳)。通过“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反哺理论”,学生逐步实现“感性感觉”与“理性理解”融合,既保证画面生动性,又确保色彩表现准确性。
此外,可通过“色彩鉴赏”活动提升学生感觉与理解能力,拓宽艺术视野,学习大师色彩表现技巧,进一步提升艺术素养。
(七)教学效果的检验与优化:从“反馈”到“调整”,保障教学质量
教学方法有效性需经实践检验,及时反馈与调整是保障教学质量的关键。水粉画教学最终目标是帮助学生应对高考,因此教学效果检验需紧密结合高考要求。
1.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的阶段性进步
过程性评价贯穿教学始终,旨在及时发现学生问题与不足,调整教学策略。具体通过以下方式实施:一是课堂作业点评,每次写生、临摹或默写后,进行集体点评,分析优点与不足,同时鼓励学生互评,培养鉴赏能力与反思意识;二是个性化辅导,针对学生个体差异进行一对一辅导,制定个性化训练方案(如为色彩薄弱学生增加色彩调和练习,为造型不足学生强化单色写生训练);三是阶段性测试,每完成一个教学模块,组织阶段性测试,考查学生对该模块知识与技法的掌握程度,根据测试结果调整后续教学进度与难度。
2. 终结性评价:模拟高考,检验综合能力
终结性评价主要以“模拟高考”形式进行,让学生提前适应高考节奏,检验综合能力。模拟考试严格按照高考流程(时间、画纸与颜料),试题选择贴合高考命题趋势(静物写生、默写或命题创作)。考试结束后,组织教师按高考评分标准(构图、色彩关系、空间质感、技法表现)打分,并进行整体分析——统计学生在各评分维度的得分情况,找出共性问题。
通过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教师能全面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及时优化教学方法,确保教学质量持续提升。
总之,水粉画教学是系统且复杂的过程,需教师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创新教学方法,结合高考趋势与学生个体差异,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唯有如此,才能帮助学生扎实掌握色彩知识与技法,在美术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为其未来艺术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宏建,袁宝林。美术概论[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 潘世勋。色彩教学[M]. 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
[3] 教育部考试中心。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美术类专业考试大纲[Z].2024.
[4] 李广元。色彩美学[M]. 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12.
[5] 各大美术院校附中。美术高考色彩高分卷解析[M].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