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探讨工匠精神在高职机电专业技能训练中的渗透教育 

作者

彭广茂 蒋官政

桂林信息工程职业学院 541805

引言

工匠精神作为一种职业理念和价值追求,强调专注、严谨、坚持与创新,在当前职业教育改革与产业升级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高职机电专业是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关键专业之一,学生不仅需要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还应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与工匠精神。然而,在现实教学中,部分学生学习态度浮躁,技能训练缺乏耐心与细致,导致实践能力不足,与现代制造业“高精尖”的要求存在差距。因此,将工匠精神渗透到机电专业技能训练中,不仅是教育理念上的提升,也是适应社会发展与产业需求的必然选择。本文将围绕工匠精神的内涵、教育价值、渗透途径及实践策略进行系统探讨,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教育对策。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与其在高职教育中的价值

工匠精神并不仅仅是对传统手工技艺的执着追求,更是一种在职业行为中展现出的价值观和态度,它涵盖了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专注细致的操作习惯、持之以恒的敬业精神以及勇于创新的探索精神。在高职教育,尤其是机电专业教育中,工匠精神的价值尤为突出。机电类专业不仅涉及机械制造、电气控制、自动化等核心技能,还涉及严密的工艺流程与复杂的设备操作,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严谨细致、追求完美的职业态度。如果缺乏工匠精神,学生往往容易在训练中追求速度而忽视质量,出现操作粗糙、结果偏差甚至安全隐患。相反,当学生在技能训练中真正理解并践行工匠精神,他们不仅能够提高操作的准确性,还能在不断的练习中形成创新思维,推动个人技能水平的稳步提升。因此,工匠精神在高职教育中的渗透,不仅是对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补充,更是其成长为新时代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保障。

二、高职机电专业技能训练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当前我国高职机电专业的技能训练在体系建设和实践条件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许多学校建立了实训车间、校企合作基地,配备了先进的机电设备,为学生提供了较好的训练环境。然而在实际运行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首先,部分学生对技能训练的态度不够端正,认为技能训练枯燥乏味,缺乏主动性与耐心,导致训练质量不高。其次,课程设置往往更侧重技能本身的掌握,而忽视了职业素养与精神层面的培养,使得学生在操作时机械重复而缺乏思考。第三,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强调结果导向,忽视了过程指导,导致学生不能在训练中真正领悟到细致严谨的重要性。第四,校企合作虽已开展,但在深度融合上仍有不足,企业需求与学校培养目标之间存在一定脱节。最后,学生普遍缺乏长期钻研和持续改进的意识,他们往往满足于基本的技能掌握,而不愿意在细节上反复打磨。这些问题的存在表明,高职机电技能训练在与工匠精神融合方面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三、工匠精神在机电专业技能训练中的渗透途径

要实现工匠精神在机电技能训练中的有效渗透,必须从教育理念、课程体系、教学方式等多个层面入手。首先,学校应将工匠精神作为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其融入到教育理念与培养方案之中,使学生从一开始就明确职业素养的重要性。其次,在课程体系建设上,应在专业课程中引入工匠精神教育内容,既在理论课上加强工匠文化的讲解,也在实训课程中通过案例教学、任务驱动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工匠精神的具体体现。

四、工匠精神渗透教育的实践策略

在实践操作层面,教师应成为工匠精神的传播者与践行者。首先,教师要以身作则,在教学过程中保持高度的职业责任感与严谨态度,通过言传身教影响学生。其次,应设计分层次、递进式的技能训练任务,从简单到复杂、从单项到综合,让学生在逐步深入的训练中培养精益求精的习惯。同时,教师应注重个性化指导,对不同基础的学生给予不同的关注和辅导,帮助他们克服困难,逐渐形成追求完美的态度。此外,学校应通过校企合作引入企业师傅与行业专家,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情境中体会到工匠精神的价值。通过企业案例、岗位实践和实际项目训练,学生能够在接近真实生产的环境中理解工匠精神与职业技能之间的紧密联系。更为重要的是,学校应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不仅关注技能考核的结果,更要考察学生在训练过程中的认真态度、改进意识和创新能力,使评价真正起到促进工匠精神养成的作用。

五、推动工匠精神教育的长效机制建设

工匠精神的渗透教育不能停留在短期的活动或单一课程上,而应形成系统化、长效化的机制。首先,学校应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工匠精神的培养目标,并将其落实到各门课程与各个教学环节中,形成课程思政与技能训练相结合的整体育人格局。其次,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培训与考核让教师真正理解并能够在教学中贯彻工匠精神,从而在课堂教学与实训指导中发挥模范作用。第三,应建立校企深度合作平台,将企业文化与工匠精神引入课堂,使学生在真实的岗位实践中得到熏陶与锻炼。

结论

工匠精神在高职机电专业技能训练中的渗透教育,不仅是提升学生职业技能的需要,更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路径。通过理念引导、课程渗透、实践创新与机制保障,可以使学生在掌握技能的同时养成精益求精、持之以恒的职业品质。未来,高职教育应进一步结合新兴产业发展需求,探索工匠精神教育与现代技术的融合路径,形成科学、系统、可持续的教育模式,以推动学生全面发展与产业升级的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1] 张慧莉 . 工匠精神在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中的有效渗透 [J]. 学周刊 ,2025,(19):90-93.

[2] 周诗宇 . 雷锋精神融入高职思政课教学的协同机制探析 [J]. 雷锋 ,2025,(16):84-87.

[3] 孙晟威 , 姚锦卫 , 贾谊堃 , 等 . 基于工匠精神的机电专业课程优化与实践探索 [J]. 时代汽车 ,2025,(12):112-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