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文化传承与审美启蒙:奥尔夫音乐与花鼓戏融合的学前艺术教育双重价值研究

作者

卓旻希 任纯婷 万婷欣 余曦琦 杨舒晴 张小丽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 湖南长沙 41000

摘要:花鼓戏是我国灿烂文化中独具特色的文化形式,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本研究聚焦花鼓戏与奥尔夫音乐的融合教育实践,探索融合教育在幼儿园艺术教育中的双重价值。研究发现:奥尔夫音乐体系强调的即兴性、参与性与身体感知,与花鼓戏的韵律节奏、表演形式及民间文化内涵形成互补,能够有效激活幼儿对传统音乐元素的感知能力,在互动式学习中提升其音乐表现力与创造性表达。

关键词:学前教育;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花鼓戏;艺术教育;文化传承

引言

在外来文化不断增多的环境下,湖南花鼓戏的传承和发展正面临着严峻的问题。艺术教育能培养幼儿个体审美意识和文化认知,承担着审美启蒙的任务,更是成为传统文化基因根植的重要场所。但花鼓戏蕴含着独特的韵律美学与地方精神,其在现代幼儿教育中的传承常面临困境,难以与幼儿的认知特点和学习方式形成有效衔接。而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以“诉诸感性、回归人本”为核心理念,强调通过游戏、律动、即兴创作等具象化手段激活儿童的音乐感知与创造潜能,其“从本土文化出发”的教育思想与我国传统文化传承需求形成了互补性。

研究立足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结合奥尔夫音乐教育的“整体性”“参与性”原则与花鼓戏的民间艺术特质,探索将地方戏曲文化转化为幼儿可感知、可参与、可创造的艺术教育资源的实践路径。

一、研究问题与研究目的

(一)花鼓戏传承在学前教育中与奥尔夫音乐本土化的契合点

奥尔夫音乐强调“原本性”,回归音乐最原始、最简单的形式。而湖南花鼓戏剧目多取材于生产劳动、家庭等现实生活,是生活的艺术反映,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俗风情。两者都是强调从“生活”出发,让幼儿在亲身体验中感受艺术魅力。例如,在教学活动中可以选取花鼓戏中贴近幼儿生活的故事情节,通过奥尔夫音乐的教学方法,用躯体和乐器演奏等形式去表现。

(二)融合教育如何促进幼儿对传统文化的感知与创造

在音乐感知方面,幼儿通过接触花鼓戏独特的音乐风格和奥尔夫音乐丰富的节奏训练,能提升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和审美水平。奥尔夫音乐教育的即兴创作理念与花鼓戏丰富的故事和表演元素相结合,为幼儿提供广阔的创作空间,鼓励他们发挥想象力,创编自己的音乐故事。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强调“元素性”音乐理念,主张通过节奏、语言、肢体动作等多感官体验激发儿童的音乐潜能,而花鼓戏作为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重要分支,其方言唱词、民间韵律和表演形式蕴含丰富的文化与教育价值。

二、理论基础与融合价值

(一)奥尔夫音乐教育的核心理念

奥尔夫音乐教育以“原本性音乐教育”为核心理念,主张音乐应回归人类本真自然的表达方式,与语言、动作、舞蹈等生活经验深度融合,形成集听觉、动觉、情感于一体的整体艺术体验。其强调通过即兴创作、声势律动、简易乐器演奏等参与式实践,打破“表演者”与“听众”的界限,激发个体创造性潜能;同时注重扎根本土文化,让学习者在多感官统合的审美体验中建立对音乐的亲近感与文化认同感,最终实现从音乐技能培养到感性能力发展、社会性建构的全人教育目标。

(二)花鼓戏在学前教育中的价值结构

花鼓戏是一种种叙事性的戏曲表演其抑扬顿挫的唱腔能培养幼儿对音高的敏感度,服饰搭配可增强视觉审美体验。其曲调活泼,歌舞性强,内容通俗又贴近民间日常生活。这能极大地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除此之外,花鼓戏多是通过改编故事在民间传颂并教化民众。

(三)融合教育的双重价值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即兴性、参与性与多感官体验原则将花鼓戏的方言唱词转化为节奏游戏、打击乐节奏具象化为趣味化听觉训练、戏曲身段改编为童趣化肢体表达,使幼儿在沉浸式体验中激活对传统音乐元素的感知力,通过自由即兴的节奏填词、情景表演等创造性活动,在释放音乐本能的过程中奠定多元审美的认知基础。

借助花鼓戏的服饰、道具、经典选段等具象文化符号,结合奥尔夫“本土化”理念转化为幼儿可触摸、可模仿、可讲述的生活体验。在审美体验中自然萌发对本土文化的亲近感,实现从“文化符号认知”到“情感价值连接”的深层传承。

三、从感知-创造-认同三层递进的实践路径

(一)多通道感知传统音乐元素

在多元感知中构建音乐文化认知,奥尔夫音乐教育通过“节奏朗诵”“乐器演奏”等活动引导幼儿感知音乐要素花鼓戏则为认知构建提供了独特的文化载体。花鼓戏的程式化动作与奥尔夫音乐的节奏训练形成较好的协同效应。

(二)奥尔夫音乐下戏曲元素转化的创造表达

在方言韵律中发展表达与创造,语言是奥尔夫音乐教育的重要起点,花鼓戏的方言唱词与韵律结构为幼儿语言发展提供了独特语境。首先,花鼓戏的湖南方言(如“哦呵”“噻”等衬词)与普通话存在语音差异,幼儿在学唱《补锅》《打铜锣》等选段时,需通过反复聆听与模仿调整发音,从而增强口腔肌肉控制能力与语音敏感性。[1]

(三)从“游戏”到“认同”的文化认同建构

在合作表演中构建情感联结与文化认同,奥尔夫音乐强调“集体性”与“互动性”,花鼓戏的表演形式为幼儿社会情感发展提供了实践场景。合作完成"刘海上山砍柴"等情节时学会换位思考。奥尔夫音乐的多声部合奏则训练听觉包容性与协作意识。传统文化元素的浸润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幼儿的文化归属感,当幼儿用方言演唱花鼓戏、参与传统乐器演奏时,他们不仅在体验艺术形式,更在建构对本土文化的认知与情感认同,为多元文化视野的形成奠定基础。[2]

四、实证反思与启示

(一)关键影响因素

一方面,将奥尔夫音乐和花鼓戏在学前教育进行融合式教学还未能有系统而全面的理论,更不用说是形成其系统性的课程体系以及没明确的幼儿园教学大高。在这种情况下,将二者融合于学前教育进行教学,其教学质量很难有一套统一标准来衡量。另一方面,并不是所有地区的学前教育资源都能提供兼具这二者的融合式教学所需资源。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乃至教育资源在分配上也会不平衡。而这也将导致一些地区或学校由于资源有限难以开展有效的融合教学活动。

(二)研究局限与展望

奥尔夫音乐与花鼓戏虽然在诸多方面有着契合性,但同样也属于两种音乐形式,与之相关的专业知识与技巧能力都需要有经验的专业人才。在学前教育当前大背景下,同时能具备两种专业知识与素养且间距跨学科知识能力的人才是欠缺的。

因此,发挥湖南花鼓戏的地理人力资源优势,通过开展湖南花鼓戏的非遗传承项目活动形式,在相关学校设立“非遗”工作点或工作站,整合资源。可以对接湖南花鼓戏剧团设立以花鼓戏为核心的花鼓戏技艺型课程,引导高校学生、幼儿园老师将专业技能学习生涯所获知识与花鼓戏技艺相融合。同时推进“互联网+湖南花鼓戏”的线上课程,可以与相关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共建云平台数字化师陪课程,以微课、MOOC、精品培训课程为媒介,扩大花鼓戏技艺在线上平台的传播范围。[3]

主要参考文献

[1]曾致. 湖南方言与花鼓戏演唱[J]. 戏曲研究, 2017(02): 189-196.

[2]冯晓阳. 传统文化视域下的幼儿艺术教育[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1(11): 56-59.

[3]韦俊俊.学前音乐教育中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应用[J].艺术评鉴,2024,No.716(21):129-134.

课题:湖南涉外经济学院2024年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幼儿园传统文化新探—奥尔夫音乐与花鼓戏的融合之旅”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