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新时代背景下“大思政课”建设与初中教育阶段育人方式变革研究

作者

黄明敏

鄞州实验中学

2021 年 3 月 6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的医药卫生和教育界委员时强调,要善用“大思政课”,并与现实紧密结合。这一指示为新时代的思政教育指明了方向,为改革注入了新动力,并提出了新要求。2022 年 8 月,教育部等十部门联合印发了《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该方案聚焦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旨在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有机结合,教育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成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在新时代背景下,推动“大思政课”建设已成为初中教育阶段的重要任务。它不仅深化了思政教育的内涵,还推动了学校育人方式的深刻变革。本文旨在明确“大思政课”在初中教育阶段的含义、内容与目标,并总结其对学校育人方式变革的促进作用。文章将从校园文化、师资队伍、课程体系、系列德育活动四个方面,探讨“大思政课”建设如何促进初中教育阶段学校育人方式的变革。

一、“大思政课”在初中教育阶段的含义、内容与目标

所谓“大思政课”,是指学校在建设思政课的过程中,推动教师系统地挖掘、整合和运用课堂、学校和社会中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资源和素材,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相结合,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1]。

在初中教育阶段,思政课除了具备高度和深度外,还需具备温度。通过提供丰富多样的思政教学素材,如听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内容,使思政课变得更加生动有趣、贴近实际,从而实现知行合一。同时“大思政课”在初中教育阶段,需要关联爱国主义教育、法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生命安全教育、社会实践等多个方面。通过多元化的教育内容和方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大思政课”在初中教育阶段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成为有教养、有担当、有理想的新时代青少年,为他们将来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以及能够担当起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大思政课”建设对学校育人方式变革的促进作用

如何使“大思政课”在初中教育阶段学校中生根发芽,如何推动思政课建设的内涵式发展?关键在于将“大思政课”建设与育人方式紧密融合。通过“大思政课”建设,我们可以推动学校育人方式的变革。在日常德育管理中,我们应积极构建思政建设的常态化模式,以构筑一个一体化育人框架。这个框架应实现“思政”与“德育”学段的相互衔接、纵向递进,各部门的相互配合、横向联合,以及校内外协调一致、场域联动。“大思政课”建设还能拓展育人空间、创新育人手段、提升育人质量。这将推动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实现。

1.“大思政课”建设拓展育人空间

“大思政课”建设指出要构建实践教学工作体系,其要求学校拓展育人空间,不局限于传统的课堂教学,将思政教育的触角延伸至校园的每一个角落,乃至社会大课堂。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劳动教育、志愿服务、社会研学等活动,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感悟、在体验中成长,使思政教育从书本走向生活,从理论走向实践。这种空间的拓展,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经历,也加深了他们对社会、对国家、对民族的理解和认同,促进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2.“大思政课”建设创新育人手段

“大思政课”注重教育手段的多元化和创新,从侧重教师的“教”转向重视学生的“学”。它指向育人技术创新,利用在线课程、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现代信息技术,打造主动、沉浸式学习体验,使抽象思政理论变得生动具体、易于接受。它也指向育人方式创新,适应信息时代学生学习认知模式的转变,鼓励学生向同学、伙伴学习。学校与时俱进,在思政素材落地中,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辩论赛等互动式教学,激发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此外,“大思政课”还指向育人体系创新,要求课程融合,跨学科融合是其重要体现。借助不同学科优势,挖掘思政元素,用“学理”讲通“道理”,增强育人说服力,推动思政内容与科学、艺术、体育等学科结合,形成综合育人体系,增强学生综合素养。

3.“大思政课”建设提升育人质量

“大思政课”建设从根本上提升了学校育人质量。它强化了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精准对接学生成长需求和社会发展趋势,设计贴近实际、生活、学生的教学内容和活动,有效解决了思政教育“入脑入心”问题。同时,它促进了学生全面而个性发展,通过多样化育人手段和空间拓展,鼓励学生探索自我、发展特长,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此外,它加强了学校与家庭、社会的联系,形成良好教育合力,共同为学生成长营造良好环境。这种全方位、立体化的育人模式,不仅提升了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也为他们未来社会生活和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大思政课”建设推动学校育人方式变革的实践路径

1. 提炼“大思政”校园文化,构建多维育人新体系

文化具有培育灵魂、滋养心灵、提升品德的重要作用。初中学校更加重视以文化培育人,将文化育人理念深入融入思政教育中。学校将校园文化建设与“大思政课”紧密结合,打造特色校训文化,挖掘学校发展历程中的红色基因,提炼党史与校史相融合的红色精神,营造沉浸式思政学习教育的校园文化氛围,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使他们主动参与思政学习。例如,学校围绕“品正学芳”的校训,进行文化环境建设和德育品牌塑造。从校门口的校训石到以“品正”“学芳”命名的报告厅,从随处可见的学生书画作品到每学期举行的颁奖盛典,通过校训的浸润,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让他们以饱满的精神和多样的姿态精彩成长。

2. 建设“大思政”师资队伍,共筑三全育人新篇章

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要成为大先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不应只是传授知识的教书匠,而应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建设“大思政”师资队伍需打破思政教师教“思政”、班主任管“思政”的传统模式。通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创新教学模式、改革管理机制等措施,构建全面育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的三全育人体系。例如,学校自创建之初便确立了德育导师制,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创立了德育小班管理模式,实践了全员育人、全面育人、全程育人。学校实施德育导师制,摒弃传统的一个班级配一名班主任的模式,创新性地将一个教学班分成三个德育小班,以“德育小班”的形式开展多样化的德育和教学活动,全面关注学生的发展和成长,形成“全员育人”的格局。德育导师从初一年级至初三年级,全程关注学生的成长,形成“全程育人”的格局。每位教师都是德育工作者,担任“导师”,成为学生的思想引导者、心理疏导者、生活帮助者和学习辅导者,形成“全面育人”的格局,真正实现了全面、全员、全程育人。

3. 创新“大思政”课程体系,探索实践育人新思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大思政课”的独特性和创造性就在于将“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起来,将思政理论和社会实践统一起来。初中教育阶段的“大思政课”课程体系需注重“实践性”和“精准性”。实践性体现在让学生亲自接触思政素材,精准性则体现在学生已接触并理解思政素材。

上好每一堂思政课,课堂是学生生命成长的重要场所。思政课教学极富创造性。青少年是最具活力的群体,因此我们不断优化课程设计,丰富内容,创新方法。例如,今天的思政课采用了项目化学习形式,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成长需求及价值引领,使项目化学习、研究性学习成为常态。同时,我们打破学科壁垒,将思政课的要求和价值观引领融入每一堂课,实现从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转变。

建好思政教育基地,搭建思政教育平台。在构建“实践性”课程体系中,学校充分利用教学用地,因地制宜开辟劳动实践基地,开设种植课程,组织学生走出课堂,学习种植,体验劳动乐趣,实现劳动与育人的双赢。此外,我们还建立了党史教育基地,通过现代化手段立体呈现百年党史、新中国成长史和本地革命史,总面积超 500 平方米,让孩子们沉浸式学习党史。学校还成立了党史义务宣讲团,鼓励孩子们自己讲党史,向同学、家长、老师和来宾讲述,感受奋斗史,感悟信念追求,体会美好生活来之不易,激发时代担当,传承红色基因。

建立“家长课堂”,促进家校协同育人。在构建“精准性”课程体系时,我们注重思政课的温度与广度,为学生提供亲眼所见、亲耳所闻或亲身经历的思政素材。家长课堂邀请不同职业的家长分享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丰富课程资源,提供多元化学习体验。如“应急救护”课程关注生命安全教育,“拒绝霸凌”课程聚焦法制安全教育,“最可爱的人”课程弘扬爱国主义教育。这些课程拓宽了思政学习渠道和内容,加深了学生对社会、家庭及个人发展的理解。2024 年7 月,我校初二学生盛徐荦为一名心搏骤停的高中生实施心肺复苏,赢得“黄金四分钟”,其“教科书式”操作获全网传播,赢得广泛赞誉。盛徐荦的果敢、善良、冷静、专业,既源于良好家风,也得益于学校“品正学芳”的阳光教育。

4. 打造“大思政”系列活动,适应时代育人新环境

打造“大思政”系列活动,适应时代育人环境。这是提升思政教育效果的重要举措。我们需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确保思政教育紧跟时代步伐,满足学生成长需求。

(一)学校紧跟时代步伐,融入新技术以增强思政活动的互动性和趣味性。在思政活动开展过程中,学校利用大数据综合分析学生情况,设计出适合大多数学生的活动。同时,引入人工智能,进一步提升活动的互动性和趣味性。此外,学校还推广数字化思政教育资源,通过短视频、动图集、电子书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多维度、多感官的体验中进行思政学习。

(二)学校关注新时代学生的审美爱好和社交习惯,提炼思政内容,使活动更具体验性和沉浸性。通过组织辩论赛、主题艺术展览、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深刻感受思政内容的内涵。同时,鼓励学生自主创作,将思政教育融入生活与学习,提升活动的体验感和沉浸感。这不仅能增强学生的认同感,还能培养他们的组织策划能力。

以学校祭孔典礼为例,学校在实践中开展了一系列思政教育活动。活动中,利用 AI 技术让孔子与学生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共同学习儒学。在《论语》诵读和“行作揖礼”环节,学生换上汉服,沉浸式体验礼仪文化和中华美德。此外,还组织了“速画孔子画像”比赛,学生们以笔墨为媒介,将心中的孔圣形象呈现于纸上,以此向传统文化深情告白。

(三)将每个细节都融入思政教育的精髓。每日清晨,校园广播准时播放早间新闻,每周升旗仪式上,师生们自觉站立,仰望国旗,高唱国歌,深情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中午时分,“等你来秀”活动在校园小舞台上上演,孩子们朗诵诗歌,传唱红歌,以此表达对新时代的崇高敬意。漫步校园,随处可见中国脊梁的故事,这些故事成为孩子们新时代应追的星。我们坚信榜样的力量,信仰的力量,以及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力量。学校开展了一系列主题活动,如“红色阅读”、“红色影视”、“红色故事”和“红色研学”等,鼓励人人参与,让点滴浸润成为每个鄞实少年日常生活的精神滋养。

同时,我们根据学生成长特点和育人目标,将育人内涵细化为三个学段,分别培养“有教养的鄞实人”(初一年段)、“有担当的鄞实人”(初二年段)和“有理想的鄞实人”(初三年段)。这一整体进阶让微观秩序与宏观育人目标相契合,逐步形成、积淀和确立正确的价值观,构建出完整的育人阶梯,打破年级间的教育壁垒,助力学生走向聪慧与高尚的人生。

学校作为思政教育的主阵地,肩负着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价值观的重任。在这里,学校不仅是知识传授的殿堂,更是学生人格塑造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的关键环境。深化学校育人方式变革,与“大思政课建设”深度融合,是新时代学校德育建设的方向。育人如同浇花,需滋养其根,培育其心。在初中教育阶段,思政教育不仅要具备高度和深度,还应兼具温度和广度,在学生心中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他们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品正则学芳,让每一个生命都能美好成长。

参考文献:

[1]  燕连福 .“大思政课”建设的基本内涵、历史回顾与未来着力点 [J].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 2021, 7(3): 119-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