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作者

张珺 杜婷

浙江求实环境监测有限公司 浙江杭州 310000

摘要: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进步,环境监测的信息化建设已逐步成为提高环境监测效率和管理质量的核心策略。本文深度探讨了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并分析了其未来的发展趋势,目的是为环境监测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发展趋势

引言

环境问题已成为当前全球所面对的主要挑战之一,因此,进行准确及时的环境监测对于掌握环境质量、评估潜在的环境风险,以及制定科学和合理的环境管理政策是极其重要的。伴随着信息技术的持续发展,数字化的环境监测建设成为提高环境监测效率的核心策略。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实现了自动化收集、传递、保存、分析和分享环境监测数据,这将为环境管理的决策过程提供更深入、更精确和更及时的帮助。

一、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1.基础设施建设

(1)监测站点布局

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的核心问题是如何科学地规划和布局广泛的监测站点。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覆盖空气、水质、土壤和噪音等多个方面的监测站点,这些监测站点就像一个密集的网络,覆盖了包括城市、乡村、工业区和自然保护区在内的关键区域。利用GPS定位技术,所有的站点地理位置都被准确地记录了下来,这确保了数据在空间上的代表性。此外,采纳“天地一体”的设计理念,整合了地面观测站、卫星遥感技术和无人机巡查等多种方法,实现了从宏观到微观的全面监测。一些经济繁荣的城市也在努力构建“智慧环保”系统,利用物联网技术将监测站与智能设备连接,从而实现24小时的连续监控和数据的实时传输,这极大地提高了监测的效率和准确性。

(2)监测设备智能化

伴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监测设备正在向更加智能化的趋势发展。监测设备不仅拥有出色的准确性和敏感性,还巧妙地结合了大数据分析与人工智能算法等技术。例如,智能传感器不仅具备自动鉴别污染物种类的能力,还能根据需要自动调节其收集的频率;无人机配备了先进的多光谱摄像机和气体分析器,能够在极短的时间里完成对各种环境的扫描和数据解析工作;利用基于云计算平台的远程控制系统,可以使设备的维护和管理工作变得更加简单高效。此外,借助物联网技术,设备可以实时地将数据上传到云端服务器,从而为环境管理机构提供实时且精确的环境状态报告,为科学决策过程提供了坚实的数据基础。

2.数据管理与应用

(1)数据采集与传输

搭建环境监测的数据收集系统,该系统包括了空气质量、水质、土地状态以及噪音等多个环境因素。部署各种高端的传感器、观测站和遥感卫星设备,从而实现了对环境的实时监控和数据的快速采集。与此同时,物联网和5G通信技术的普及显著地提高了数据收集过程中的时效性和准确度。在数据传输过程中,高度依赖高速网络基础设备,例如光纤和4G/5G网络,以确保能够迅速且稳定地将监测到的数据传输到数据中心,从而为后续的数据存储和分析工作提供了坚实的支持。

(2)数据存储与管理

在环境监测信息技术的进步中,数据存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支撑作用。通过现代云计算平台和大数据技术的广泛应用,大量的环境数据得到了高效的存储和管理。这些平台不仅提供了无限的数据存储空间,还具有出色的数据处理能力和高度的扩展性,完全可以满足各种规模的监测项目的需求。此外,通过利用分布式文件系统和数据库等先进技术,确保了数据的安全性、完整性和可访问性,为环境管理的决策过程提供了坚实的数据支持。

(3)数据分析与应用

在环境监测信息化进程中,数据分析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利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等技术,对收集的大量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和智能化分析,可以帮助揭示环境的变化模式,预测未来的环境趋势,并能够及时识别环境污染问题。例如,通过建立空气质量的预测模型,可以准确地预测未来几天PM2.5浓度的变化情况;通过运用大数据分析的先进技术,准确识别污染源地理位置和其对环境影响,这将为我们在制定更为精确的污染控制策略方面提供坚实的科学支持。此外,数据分析的研究成果在环境预警系统、公共信息服务以及环境保护政策的制定等多个方面都得到了广泛应用,这极大地提高了环境保护工作的科学依据和执行效率。

二、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趋势

(1)数据融合与共享

随物联网与大数据技术的飞速进步,环境监测数据的融合与共享已经变得至关重要。通过搭建统一的数据处理平台,将来自多个渠道和格式的环境监测数据进行整合,从而达到数据标准化和规范化管理的目的。这一方法不仅显著提升了数据的精确度和稳健性,同时也极大地简化了数据检索、分析和实际应用的过程。此外,借助数据共享机制,政府各部门、科研机构和企业能够实时获取最新的环境监测数据,从而为环境保护决策、科学研究和企业运营提供有力的支持和帮助。展望未来,随着数据融合和共享技术的持续进步,可以预见环境监测的效能和精确度将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从而为环境保护事业提供更加坚实的数据支持。

(2)智能化监测

随着环境监测信息化的不断推进,智能化的监测手段正逐渐显现其重要性,逐渐成为核心的发展方向。借助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等技术,实现了自动收集、分析、预警和预测与环境相关参数。例如,智能传感器拥有对水质和空气质量等环境因素进行实时监控的功能,并采用特定算法对这些数据进行深入的分析,以识别可能出现的环境问题。智能监测系统还搭载了远程监视和预警系统。如果环境参数超出了设定的安全界限,该系统将会自动触发警报,并实施相应的紧急应对措施。这种高度智能化的环境监测技术不仅显著提升了环境监测工作的效率和准确度,同时也大幅度减少了人力和时间的成本。

(3)预警与应急响应

在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中,预警和紧急响应成为了非常关键的核心环节。通过构建全面的环境风险预警机制,在环境风险出现的早期阶段进行识别和预警。这个系统拥有使用历史数据和实时监控信息的功能,可以通过模型分析来进行风险的评估和预测,从而迅速地识别出可能存在的环境风险。同时,实施紧急的应对策略。在环境污染事件发生的情况下,该系统具有迅速启动紧急响应计划的能力,并能有效地分配相关资源,以最大程度地减轻环境污染对人类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

三、结语

环境监测的信息化建设不仅是推动生态文明向前发展的首选途径,也是确保人类与自然环境能够和谐共存的核心策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国际合作的加深,环境监测信息化将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提供更加坚实的技术支持和决策依据。

参考文献:

[1]王慧,方利,王永,等.浅谈我国环境信息化建设发展现状及展望[C]//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2016.

[2]伍浩楠,吕震.探讨我国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发展趋势[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自然科学, 2021(1):320-321.

[3]何斌,孙立超,秦山.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探论[J].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