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对西藏牦牛生产性能的影响及适应性研究
旦增玉珍
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林周县甘旦曲果镇人民政府 西藏自治区拉萨市 851600
引言
青藏高原被誉为“世界屋脊”,是全球气候变化响应最为敏感的区域之一。西藏自治区作为我国牦牛养殖的核心地带,其高寒草甸生态系统支撑着数百万头牦牛的生存与繁衍。牦牛不仅是高原牧民赖以生存的重要生产资料,更是维系高寒地区生态平衡与文化传承的关键物种。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趋势加剧,高原地区升温速率显著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导致冰川退缩、冻土融化、降水格局改变等一系列生态效应。
一、气候变化对牦牛生产性能的多维影响机制
(一)对牦牛生长发育与体重增长的影响
牦牛的生长速度与体重积累高度依赖于草场的营养供给与气候环境的稳定性。气候变暖导致的草场质量下降直接限制了牦牛的能量摄入,尤其在冬季和早春牧草匮乏期,营养缺口更为明显。研究表明,气温升高虽可能缓解部分冷应激,但伴随而来的热应激在夏季低海拔牧场已开始显现,牦牛为维持体温恒定需消耗更多能量,导致用于生长的净能减少。此外,极端天气事件如突发性暴雪或强降温,常造成幼龄牦牛死亡率上升,成年牦牛体重下降。长期观测数据显示,近二十年来,部分牧区牦牛的初生重、断奶重及周岁重呈现缓慢下降趋势,且个体间差异增大,反映出气候波动对生长过程的干扰增强。生长周期的延长不仅影响出栏时间,也降低了单位时间内的生产效率。
(二)对牦牛繁殖性能的干扰作用
牦牛的繁殖活动具有明显的季节性,通常集中在夏末秋初配种,次年春季产犊,这一节律与高原草场的生长周期高度同步。气候变暖打乱了原有的物候节奏,草场提前返青或延迟枯黄,导致母牛体况变化时间偏移,进而影响发情周期与受孕率。高温环境可导致公牛精液品质下降,精子活力减弱,受精能力降低。同时,母牛在妊娠后期若遭遇高温或营养不足,易引发流产或早产,犊牛成活率下降。极端气候事件如春季雪灾常造成产犊期母牛与新生犊牛大量死亡,严重影响种群更新。此外,气候变化还可能通过影响内分泌系统,干扰生殖激素的正常分泌,进一步削弱繁殖效率。长期数据表明,部分区域牦牛的繁殖间隔延长,双胎率下降,整体繁殖率呈波动性降低趋势。
二、牦牛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机制与调控路径
(一)牦牛自身的生理与行为适应性响应
牦牛作为长期适应高寒环境的特有物种,具备一定的气候适应潜力。其厚密的被毛、低代谢率、高效的氧气利用能力及耐寒特性,使其能在低温低氧环境中维持基本生理功能。面对气候变暖,部分牦牛个体表现出行为调节能力,如在日间高温时段减少活动,选择阴凉或高海拔区域避暑,夜间增加采食时间以补偿日间摄入不足。生理层面,牦牛可通过调节甲状腺激素与肾上腺皮质激素水平,应对热应激与营养压力。部分研究表明,特定牦牛群体在长期气候压力下可能表现出基因表达的适应性变化,如与能量代谢、免疫应答及氧化应激相关的基因上调。然而,这种自然适应能力存在阈值,当气候波动超出其耐受范围时,适应机制将失效,导致生产性能急剧下降。因此,依赖自然适应不足以应对快速变化的气候环境,需辅以外部干预。
(二)放牧管理与生产系统的适应性调整
为缓解气候变化带来的负面影响,放牧系统的优化成为关键。调整放牧时间与轮牧周期,可避免在草场最脆弱时期过度利用,促进植被恢复。实施季节性休牧与划区轮牧,有助于维持草场生态平衡,提高单位面积的载畜能力。在冬季草料短缺期,引入补饲措施,提供高能量饲料或青贮草料,可有效缓解营养压力,保障牦牛体况与繁殖性能。建立气候预警系统,提前防范雪灾、干旱等极端事件,减少牲畜损失。此外,推广半舍饲或季节性舍饲模式,可在气候异常期提供稳定的生活环境,减少外界干扰。通过牧户合作组织形式,实现草场资源的共享与统筹管理,提升整体抗风险能力。这些管理策略的实施需结合地方实际,尊重传统知识,同时引入现代科技手段,形成可持续的适应性管理体系。
(三)遗传资源保护与品种改良的协同路径
西藏牦牛存在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不同群体在体型、产奶量、抗病性等方面表现出显著差异。挖掘和保护具有强适应性的本地种群,如耐热性较强的低海拔类群或抗逆性突出的高山类群,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战略。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筛选与气候适应性相关的功能基因,可加速优良性状的遗传进展。在严格控制杂交风险的前提下,适度引入外源优良基因,培育兼具高产与强适应性的新类群,提升整体生产性能。同时,建立牦牛种质资源库,保存精液、胚胎等遗传材料,为未来品种恢复与改良提供保障。遗传改良需与生态适应性管理相结合,避免片面追求产量而忽视环境承载力,确保牦牛种群在变化环境中的长期存续与功能稳定。
结论
气候变化正深刻重塑西藏牦牛的生存环境与生产格局,其影响贯穿于草场生态、生理机能与生产输出全过程。气温升高、降水变异与极端事件频发共同削弱了牦牛的生长潜力、繁殖效率与产品能力,传统放牧模式面临严峻挑战。尽管牦牛具备一定的自然适应能力,但其响应阈值有限,难以独立应对快速变化的气候压力。未来应构建以生态韧性为基础、管理优化为支撑、遗传改良为补充的综合适应体系,通过科学调控放牧强度、完善补饲与预警机制、保护与利用优质遗传资源,提升牦牛生产系统的气候适应能力。唯有实现生态、生产与生计的协同平衡,方能保障高原畜牧业在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廖阳慈 , 李蕊蕊 , 索朗斯珠 , 落桑次旦 , 参木友 . 西藏自治区牦牛生产现状和趋势分析 [J]. 中国畜禽种业 ,2023,19(06):72-79.
[2] 柴志欣 . 西藏牦牛 RAPD 遗传多样性和麦洼牦牛几个功能基因的研究[D]. 西南民族大学 ,2012.
[3] 杨再 , 窦跃宗 , 薛正亚 . 西藏牦牛的地理生态和种群生态的研究 [J].豫西农专学报 ,1985,(01):1-5+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