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时间管理能力的培养策略
石开宇
崇阳县第二高级中学 湖北咸宁 437500
高中阶段学生学业任务繁重,面临多学科学习压力、各类考试安排与课外拓展活动,且自主学习需求增强,具备良好时间管理能力是其适应学习生活、提升效率的重要基础。随着数字技术在教育场景普及及高中生自主意识增强,传统管理方法难满足需求,需探索更灵活、有针对性与可操作性的培养策略,助其掌握核心方法,平衡学业目标与个人发展,为未来学习与发展奠基。
一、基于目标分层的时间规划
培养高中生的时间管理能力,需要以明确且可操作的目标作为核心支撑,那些单一且笼统的目标,往往会让时间规划脱离实际的学习场景,无法产生有效的指导作用。因此,教育者要优先引导学生搭建带有分层特性的目标体系,先把长期目标逐步拆解成能够实际执行的短期任务,再依据任务的优先级为这些任务分配对应的时间,最终形成“目标—任务—时间”三者相互衔接、紧密关联的管理模式。
教育者在引导学生确定长期目标时,要让学生结合学期内的学业要求、个人的升学规划以及感兴趣的发展方向,制定带有阶段性特征的具体目标,例如“本学期将数学学科成绩提升 10 分”“高三上学期完成英语词汇的一轮系统复习”这类目标就比较合适,这类目标必须具备可衡量的特点,不能使用“提高成绩”“加强复习”这类模糊的表述。当长期目标确定之后,还要进一步把它拆解成月度目标和周度目标,以“数学成绩提升 10 分”这个长期目标为例,可以拆解成“每月掌握 2 个重点章节的核心知识点”的月度目标和“每周完成3 套针对性练习题”的周度目标。
划分任务优先级时,要摒弃传统的“重要紧急”二分法,教育者应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当前的学习进度和任务本身的特性,采用“学业需求 + 个人状态”的双重维度来判断任务的优先级。例如,当学生同时面对数学作业和物理预习两项任务时,如果当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较弱,而且数学作业涉及当天学习的重点内容,那么就需要优先安排数学作业,并且把数学作业放在个人精力较为集中的时间段去完成;物理预习任务则可以安排在精力相对较弱的时段,比如午休后的15 分钟。与此同时,在每日的时间规划中,预留出15-20 分钟的“弹性时间”,这片“弹性时间”用于处理临时增加的作业、需要补充复习的知识点等突发任务,防止突发情况打乱整体的时间规划,从而增强时间安排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二、适配数字时代的工具应用
当前,数字设备在高中生学习生活中的使用频率不断上升,传统的纸质计划表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对时间规划即时调整、便捷记录的需求,所以教育者需要引导学生合理运用带有高效特性的数字工具,通过这些工具提升时间管理的便捷性和有效性,同时也要防范因过度使用工具而引发的分心问题。
选择数字工具时,应向学生推荐功能简洁、操作便捷的时间管理类应用,比如带有任务清单记录功能和时间统计功能的 APP。这类应用能够帮助学生系统地记录每日需要完成的任务,设置任务完成的提醒,在任务完成后标记任务的进度,还能自动统计各学科任务所消耗的时间,让学生清晰地了解自身时间分配的特点。以具体的使用场景来说,学生可以在APP 中创建“语文”“数学”“英语”等不同学科的任务分类,在录入当日任务后,为每一项任务设置预计完成时间和提醒时间,当任务完成时点击“完成”按钮,APP 就会自动生成当日的时间使用报告,直观地展示出各学科任务耗时的占比,帮助学生及时发现时间浪费的环节,比如某一学科任务耗时过长、无效时间占比过高等问题。
在使用数字工具的方法上,要强调“极简操作”的原则,避免因为工具复杂的功能而增加学生的使用负担。
三、依托自我监测的动态调整
高中生的学习任务量和个人精力状态一直处于动态变化中,固定不变的时间规划难以在长期内适用,所以需要培养学生建立带有自我监测特性的动态调整机制,通过定期评估时间管理的效果,优化时间安排的方法,进而提升时间管理的适应性和科学性。
首先要搭建“每日反思—每周总结”的自我监测体系。每日反思需要结合数字工具生成的时间使用报告,在每天睡前用5 分钟梳理当日任务的完成情况,重点分析未完成的任务是否需要调整到第二天、任务实际消耗的时间与预估时间是否存在较大偏差、哪些时间段存在分心情况(比如是否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频繁查看手机)等问题。针对发现的分心问题,要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原因,并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例如如果因为手机干扰导致分心,就可以将手机放置在视线无法触及的区域,制定每完成一项任务后才能查看手机的规则。
每周总结可以安排在周日晚上进行,用时 10-15 分钟,全面回顾本周时间规划的整体执行情况,包括周度目标是否完成、哪些任务存在频繁拖延的现象、时间分配是否合理(比如是否存在某一学科耗时过多而忽视其他学科的情况)等内容。
结束语:
高中生时间管理能力的培养需要经历长期推进的过程,实施这一过程时要结合学生的个体特点与时代发展的需求,探索带有灵活特性、高效属性且具备可操作性的策略。本文提出的目标分层规划、数字工具应用与自我监测调整策略,突破传统静态时间管理方法存在的局限,注重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时间管理的核心逻辑,帮助学生形成适应自身需求的时间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 雷玉芳 . 刍议高中生学习拖延与时间管理倾向的关系 [J]. 求知导刊 ,2019,0(39):92-93.
[2] 宋冰冰 , 周华 . 时间里面找空间——高中生时间管理心理辅导活动课[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4(14):33-35.
石开宇,男,汉族,湖北崇阳人,学历一大学本科,职称:副髙,高三年级历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