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林业发展背景的林业规划设计与造林技术研究
罗磊
紫阳县林业规划调查设计队
引言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加剧和生态环境保护需求提升,林业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其发展模式正经历从传统资源利用型向多功能可持续型的转变[1]。我国林业在经历大规模国土绿化后,已进入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发展阶段,科学规划与技术创新成为推动林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1 基于林业发展背景的林业规划设计原则
1.1 坚持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原则
坚持耕地“非农化”和“非粮化”原则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与生态安全的重要前提。这一原则要求在进行林业用地规划时,必须严格区分耕地与林地用途,避免将基本农田纳入造林范围,确保粮食生产的土地资源不受侵占。林业发展应当立足于退化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采伐迹地、火烧迹地和边际土地的合理利用,而非以牺牲耕地为代价。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依据国土空间规划确定的“三区三线”,科学划定造林绿化空间,明确禁止造林区域和适宜造林区域。
1.2 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原则
科学规划与合理布局是林业规划设计工作的核心所在,它要求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和区域差异性出发,综合考虑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因素和生态保护需求。在规划过程中,需要运用现代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和生态学原理,对规划区域进行全面的本底调查和适宜性评价,避免“一刀切”式的造林模式。不同区域应根据其气候特征、土壤条件和水资源状况,确定适宜的树种组成和林分结构,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森林植被类型。
1.3 坚持使用良种壮苗原则
在林业规划设计中,必须将种苗质量要求作为技术标准的核心内容,从源头保障造林成效。良种选择应当基于长期的种源试验和遗传改良成果,优先选用经过审定且适应当地环境的优良品种,确保其具有稳定的遗传增益和抗逆性能。壮苗培育则需要建立科学的苗木生产体系,规范育苗技术规程,控制苗龄和苗木规格,杜绝弱苗、病苗上山造林 [2]。在实际操作层面,这一原则要求规划设计必须包含详细的种苗解决方案,明确各造林树种的种源要求、苗木标准和供应保障机制。同时,要推动建立种苗质量追溯制度,加强市场监管,防止劣质种苗流入造林工程。
1.4 坚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原则
将林业发展与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是新时代林业规划设计的重要导向。在规划设计过程中,需要充分评估林业项目对当地就业的带动能力、对特色产业的培育作用以及对集体经济的提升效果,使林业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具体而言,在生态脆弱区,可通过生态补偿、公益岗位等方式让农民从林业保护中获得收益;在条件适宜地区,则可发展木本粮油、林下经济、生态旅游等绿色产业,拓宽农民收入渠道。
2 基于林业发展背景的林业规划设计与造林技术
2.1 基于生态优先的林业空间规划方法
现代林业空间规划已从单纯的木材生产导向转变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优化配置的综合过程。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林业规划首先需要构建以生态保护红线为底线的空间管控体系,通过生态敏感性评价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识别出关键生态节点和廊道,形成完整的生态安全格局。在具体技术层面,采用 " 多规合一 " 的规划方法,将林业规划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实现与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等空间规划的无缝衔接。GIS 空间分析技术的深入应用为这一过程提供了强大支撑 [3],通过叠加分析、缓冲区分析等方法,可以精确识别适宜造林区域和需要重点保护的自然生态系统。同时,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原理,规划中应当注重森林景观格局的优化,合理配置不同林分类型的空间分布,增强景观异质性和连通性。针对不同区域的主体功能定位,林业空间规划应采取差异化策略,在重点生态功能区以提升生态质量为主,在商品林区则兼顾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2.2 适应气候变化的造林树种选择与配置技术
全球气候变化对传统造林技术提出了严峻挑战,要求我们在树种选择和配置上采取更加科学灵活的应对策略。树种选择不再仅考虑其经济价值或生长速度,而是需要综合评价其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碳汇潜力以及生态系统稳定性贡献。建立树种适生区划模型成为关键技术,通过整合历史气候数据、土壤信息和树种分布资料,预测不同气候变化情景下树种的适宜分布范围。混交林营造技术在这一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构建多树种、多层次的复合林分结构,可以增强森林生态系统抵御极端气候事件的能力。在实际操作中,需要根据立地条件设计不同的混交模式,如针阔混交、乔灌结合等,并合理确定混交比例和空间配置方式。乡土树种的保护与利用应当得到特别重视,它们经过长期自然选择,对当地环境具有天然的适应优势。同时,适当引种经过严格筛选的外来树种,可以丰富造林树种资源,提高人工林的生产力和稳定性。
2.3 面向高质量发展的精准造林与智慧管理技术
林业高质量发展要求从传统的粗放式造林向精准化、智能化方向转变,这需要一系列新技术的支撑和应用。精准造林技术体系首先体现在立地条件精准评估上,通过土壤墒情监测、地形分析和微气候观测,为不同地块量身定制造林方案。无人机航测和卫星遥感技术的应用,使得大范围、高精度的林地调查成为可能,为造林规划设计提供了详实的基础数据。在苗木培育环节,容器育苗、轻型基质等现代育苗技术的推广,显著提高了苗木质量和造林成活率 [4]。造林过程中,采用精准定位的机械化栽植设备,可以确保苗木株行距的精确控制,为后期抚育管理创造有利条件。智慧化管理是造林后持续获得成效的关键,通过构建物联网监测系统,实时掌握林分生长状况、土壤水分变化和病虫害发生动态,为经营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大数据分析技术的引入,使得海量林业数据得以有效利用,可以预测林分生长趋势,优化经营措施实施时机。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则有助于建立木材产品全程追溯体系,提升林业产业链的透明度和可信度。
3 结语
林业规划设计与造林技术研究是推动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环节。本文提出的生态优先空间规划方法、气候适应性造林技术体系及精准智慧管理模式,为协调生态保护与资源利用提供了可行方案。未来林业发展需进一步强化科技支撑,深化多学科交叉融合,完善政策保障机制,实现从造林绿化向森林质量精准提升的转变。
参考文献:
[1] 宋宏博 . 林业规划设计与造林技术的应用研究 [J].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农业科学 ,2025(1):076-079.
[2] 高祯 , 赵明帅 , 乔梦滢 . 林业调查规划设计中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关键技术研究[J].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全文版) 自然科学, 2025(3):049-052 .
[3] 赵燕 , 刘丹慧 , 刘鹏 . 林业调查规划设计中 3S+ 无人机关键技术分析及应用 [J].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 全文版 ) 自然科学 ,2025(2):196-199.
[4] 徐 展 辉 . 营 林 生 产 中 造 林 规 划 设 计 及 造 林 技 术 研 究 [J]. 花卉 ,2025(3):16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