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非遗传承人培育与群众文化队伍建设的协同发展路径探索

作者

吴春丽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族自治旗文化馆 021100

引言

非遗作为民族文化瑰宝、文化多样性的体现及不可再生资源,其保护备受重视。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诸多政策推动非遗传承发扬,但非遗传承不仅靠政策与资源投入,传承人和基层文化队伍建设也极为关键。传承人是非遗核心承载者,群众文化队伍是社会文化活动基础力量,二者都是非遗保护重要环节。当下,非遗保护初见成效,却面临传承人短缺、群众文化队伍薄弱、传承断层等问题。因此,探讨非遗传承人培育与群众文化队伍建设的协同发展路径,分析问题并提出对策,对非遗保护传承意义重大。

一、非遗传承人与群众文化队伍建设的现状分析

(一)非遗传承人培育的现状与问题

非遗传承人是非遗项目的核心和灵魂,是非遗得以传承的重要保障。然而,当前非遗传承人培育面临一系列问题。首先,由于社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传统技艺和文化的传承面临严重断层,许多年轻人缺乏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兴趣,导致非遗传承人后继乏人。其次,现有的非遗传承人主要依赖于老一辈的口授心传,缺乏科学的培训体系和机制支持,导致非遗技艺的传承在质量和效益上存在较大差距。此外,部分地区非遗传承人数量有限,技能单一,难以应对社会多元化的需求,这使得非遗项目的传承和创新面临挑战。

(二)群众文化队伍建设的现状与问题

群众文化队伍建设是非遗传承的基础,只有具备强大群众文化队伍的支持,才能实现非遗的广泛传播和影响。然而,当前群众文化队伍的建设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部分地区群众文化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专业性、艺术性和创新性不足,难以承载起非遗保护和传承的重任。其次,群众文化活动多依赖传统形式,缺乏现代化的管理机制和创新手段,未能有效吸引更多的群众参与其中。此外,群众文化队伍与非遗传承人的互动较少,未能实现文化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利用,导致非遗项目的传承效果不尽如人意。

(三)非遗传承人和群众文化队伍协同发展存在的挑战

非遗传承人与群众文化队伍的协同发展面临多个挑战。首先,两者在培养和发展路径上存在脱节,非遗传承人通常依靠传统方式传授技艺,而群众文化队伍的培养则较为形式化、碎片化,缺乏系统的指导和规划。其次,非遗项目的传承需要传承人与群众文化队伍的有机结合,然而现实中,由于教育、文化政策和社会认同的缺乏,二者的协同发展难度较大。最后,社会对非遗的关注度不足,资源和资金支持有限,使得非遗传承人在实践中缺乏足够的动力和支持。

二、非遗传承人和群众文化队伍协同发展的路径探索

(一)完善非遗传承人培育体系

要实现非遗传承人与群众文化队伍的协同发展,首先需要从非遗传承人培育体系的建设入手。建立科学的非遗传承人培训机制,加强对年轻人的非遗教育和技能培训。通过设立非遗传承人的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课程,制定严格的考核标准,推动传统技艺的标准化、系统化传承。同时,可以通过举办非遗传承人的技艺展示和交流活动,鼓励青年人才参与非遗技艺的传承,打破传统的封闭式传承模式,探索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传承方式。

(二)促进群众文化队伍的专业化和多元化发展

群众文化队伍的发展是非遗传承的基础,需要在专业化和多元化上做出改进。首先,要加强群众文化队伍的专业化培训,提高其艺术性和创新性,使其能够承载更多的非遗项目和文化活动。通过系统化的培训和学习,提升文化队伍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推动非遗项目的多元化和现代化。

其次,应加强文化队伍与非遗传承人的合作和交流,推动两者的有机融合。通过举办定期的非遗文化活动和传承人技艺展示,促进群众文化队伍与非遗传承人的互动和协同发展。

(三)推动非遗的社会化传播和创新发展

非遗的传承不仅仅依赖于传统的技艺传授,还需要通过创新手段进行传播和发展。推动非遗的社会化传播,能够让更多的群体了解并参与到非遗保护中来。通过媒体宣传、互联网平台和社交媒体等手段,增强非遗项目的社会影响力和认同度,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其中。

与此同时,要鼓励非遗的创新发展,将传统技艺与现代元素结合,推出具有时代特色的非遗产品和文化活动,增强非遗的市场吸引力和实用价值。例如,可以通过设计现代化的非遗衍生品、创意旅游产品等,推动非遗的商业化和可持续发展。

三、非遗传承人和群众文化队伍协同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加强政策支持与资金投入

为推动非遗传承人与群众文化队伍协同共进,政府需在政策与资金层面发力。一方面,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设立专门的非遗保护基金,以此吸引社会各界积极参与非遗项目资助与投资,拓宽非遗保护的资金渠道,为传承与发展提供坚实经济后盾。另一方面,出台具体且细致的政策法规,明确非遗传承人和群众文化队伍培养的目标、任务与措施,确保培养工作有章可循、有效落实,营造良好的非遗保护生态,让非遗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二)推动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

非遗保护并非政府单打独斗之事,而是需要社会各界携手共进。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积极搭建合作桥梁,加强与企业、社会组织以及公众的紧密联系。企业可凭借自身资源与市场优势,为非遗保护提供资金、技术等支持;社会组织能发挥专业特长,开展各类非遗保护活动;公众则是非遗传承的群众基础。同时,政府可组织开展非遗文化进校园、进社区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让非遗走进大众生活,激发大众对非遗的兴趣与热爱,促进非遗的广泛普及和有效传播。

(三)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非遗的保护和传承不仅是本国的任务,也需要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通过加强与其他国家在非遗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借鉴国际先进的非遗保护经验,提升我国非遗保护的水平和影响力。同时,应鼓励非遗传承人在国际舞台上展示其技艺,提升我国传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四、结语

非遗传承人和群众文化队伍的协同发展是非遗保护工作的核心之一。通过系统化的培育和管理,可以有效提升非遗传承人的能力和群众文化队伍的素质,推动非遗项目的传承和发扬。本文提出的协同发展路径,旨在为非遗保护提供全方位的支持,促进社会文化的多元发展。

参考文献:

[1] 傅才武 , 刘洋 . 从“规模扩张期”到“平等发展期”: 县 ( 区 ) 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径转向及其动力转型 [J/OL]. 宏观质量研究 ,1-17[2025-08-26].

[2] 杜朝杰 , 薛强 , 王玉闯 . 体旅融合视域下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路径——基于嘉绒藏族马奈锅庄舞的实证分析[J]. 新传奇,2025,(25):9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