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废旧耐材副产品销售的渠道拓展研究

作者

陈海琼

江苏永钢集团有限公司

一、引言

在“双碳”战略深入推进与循环经济理念广泛践行的背景下,工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成为破解资源约束、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路径,而废旧耐材作为钢铁、水泥、玻璃等高温工业生产中产生的大宗废弃物,其含有的可回收成分及经加工形成的副产品在工业生产、建筑材料等领域具有显著应用价值,是推动“变废为宝”的关键环节;随着工业产能持续释放,废旧耐材产生量逐年攀升,其副产品市场供给规模不断扩大,但当前销售面临渠道瓶颈,多数企业依赖传统线下渠道导致覆盖范围有限,线上渠道应用不足、数字化营销手段未普及致使信息传递效率低,且渠道与副产品特性及客户需求匹配度低,制约市场渗透能力,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企业经济效益,更阻碍了废旧耐材资源化利用产业链顺畅运转,与国家政策导向形成落差;在此背景下,突破传统渠道局限、构建多元化高效化销售渠道体系成为相关企业提升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课题,理论层面现有研究多聚焦处理技术与环保效益,对副产品销售渠道的系统性研究匮乏,尤其缺乏针对工业副产品特性的渠道拓展策略分析,亟需补充理论成果,实践层面探索适配的渠道拓展路径既能为企业提供操作指引、助力拓宽市场与降低流通成本,也能通过激活副产品市场价值推动更多企业参与回收利用、促进行业绿色转型;基于此,本文以“废旧耐材副产品销售的渠道拓展”为研究主题,旨在通过分析当前渠道现状与问题提出针对性拓展策略,为相关企业提供实践参考,同时丰富工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领域的营销理论研究。

二、废旧耐火材料的利用现状

废旧耐火材料的利用作为工业固废资源化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政策推动与技术进步下取得一定进展:其含有高纯度的氧化铝、氧化镁、氧化锆等耐火成分,具有较高再利用价值,在钢铁、水泥、玻璃等高温工业窑炉中约 30%-50% 可通过处理实现循环利用,能减少资源消耗并降低固废堆存的环境压力;利用技术主要有直接回收(适用于损伤较小的材料,经处理后直接回用或作填充料)、再生加工(通过破碎、研磨等工艺制成再生制品,部分性能达原生材料 80% 以上)和综合利用(针对复杂废料用于制备建筑骨料等,拓展应用场景)三条路径;国家相关政策将其纳入工业固废资源化体系,部分地区通过补贴等方式鼓励回收利用,推动形成闭环产业链;但行业仍面临回收体系不完善(来源分散、缺乏统一标准导致效率低、成本高)、技术瓶颈制约(高纯度再生制品稳定性控制难、部分工艺依赖进口设备、粉尘及有害元素处理技术不成熟)、市场接受度有限(下游企业信任不足、再生产品市场份额低)等挑战,总体处于起步阶段,虽具备显著经济与环境价值,但在技术升级、体系建设和市场培育方面仍需突破,未来随着循环经济政策深化和技术创新,利用潜力将进一步释放。

三、废旧耐材副产品销售现有存在的问题

(一)销售渠道单一且覆盖范围有限

当前废旧耐材副产品销售过度依赖区域性经销商、行业展会等传统线下渠道,导致市场覆盖局限于本地及周边,跨区域客户少且展会效果不持续;同时线上渠道应用严重不足,官网功能单一、电商平台入驻率低、数字化营销缺失,信息传递低效且转化率低,这种“线下依赖、线上缺位”的结构极大制约了市场渗透能力。

(二)渠道与产品特性、客户需求匹配度低

废旧废旧耐材副产品类型多样且应用场景、客户群体差异显著,但现有销售渠道未针对性细分,采用“无差别推销”模式,如高性能再生原料与普通填充料共用渠道,既无法传递产品核心优势,也难以满足不同客户的采购需求,且未根据客户特征设计策略,导致“大客小单”“小客难接”现象普遍,客户满意度不足 60% 。

(三)回收管理体系混乱,制约副产品质量稳定性

废旧耐材回收环节不规范,回收网络分散无序且缺乏统一标准, 70% 以上为小型回收商,回收材料未经分类检测就处理,导致副产品合格率仅约 65% ;同时回收资质与监管缺失,大量无环保处理能力的企业参与,还存在随意堆放拆解现象,且缺乏统一回收质量标准,同一类型副产品成分波动超 20% ,下游客户因质量不稳定频繁退货,退货率高达 15% ,严重阻碍销售渠道拓展。

四、废旧耐材副产品销售问题解决对策

(一)构建线上线下协同网络

针对线下依赖、线上缺位的问题,需双轨拓展销售渠道。线下突破区域性经销商限制,在工业密集区设立直营仓储点,与跨省市建材市场、大型工业企业建立直供合作,将行业展会升级为“展示 + 签约 + 售后”平台,通过季度区域推介会强化客户连接。线上加速数字化转型,升级企业官网为具备在线交易、客户互动功能的营销平台,入驻工业电商平台(如欧冶云商),利用行业社群、短视频平台推广产品应用案例,借助大数据分析精准定位潜在客户,将线上转化率提升至 10% 以上,形成全域覆盖的渠道体系。

(二)实施“产品 - 客户 - 渠道”精准适配

按产品特性与客户特征细分渠道:对高端再生耐火原料,组建“技术 + 销售”团队,通过一对一技术交流会向耐火制品企业传递高活性、低杂质优势,主攻大型耐火材料厂直供渠道;对建筑填充料,与建材批发商、基建商合作,推出批量采购优惠方案;对回收金属,定向对接冶炼企业。按客户类型定制服务:为大型钢铁企业提供定制化生产与准时配送,为中小型建材厂开通小额在线订单,为零散施工单位提供区域分销“小批量、多频次”供货,将客户满意度提升至 70% 以上。

(三)建立标准化回收与监管体系

由行业协会牵头,联合龙头企业构建统一回收网络,在钢铁、玻璃厂区周边设专业回收点,配备检测设备,按硅质、镁质、铝质分类存储,将副产品合格率提升至 85% 。政府出台回收企业资质标准,明确环保与技术要求,建立“黑名单”制度打击违规回收;制定统一回收质量标准,将同类型副产品成分波动控制在 10% 以内,要求企业提供原料检测报告,降低客户退货率至 5% 以下,重塑渠道信誉。

五、结论

废旧耐材副产品销售的渠道拓展对推动其资源化利用与产业绿色转型意义重大,当前存在销售渠道单一、渠道与产品及客户需求匹配度低、回收管理体系混乱、技术研发滞后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通过构建线上线下协同的立体渠道网络、实施“产品 - 客户 - 渠道”精准适配策略、建立标准化回收与监管体系、加大技术攻关与研发投入等对策,可有效突破渠道瓶颈,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为工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领域的销售渠道管理提供实践参考,助力行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任新泽.T 耐材公司竞争战略研究[D]. 山西财经大学,2024.

[2] 孙斐斐 . 聚资源拓赛道陶瓷耐材产业攀高向强 [N]. 宜兴日报 ,2024-04-16(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