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研究
罗达峰 陈淼 杨欣仪 沈梦勋
南通大学杏林学院 江苏南通 226007
一、引言
新质生产力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其核心在于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高等教育机构,是进行原始创新和攻克关键核心技术的重要力量。因此,系统研究高等教育如何有效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厘清其作用机理与实践路径,对于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本文将从理论逻辑、实践路径、面临挑战及对策建议四个层面展开论述。
二、高等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内在逻辑
首先,从要素供给角度看,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驱动力是科技创新,而高等教育是科技创新的重要策源地。高校是产生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的“源头活水”。这些原创性、颠覆性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恰恰是新质生产力萌发与成长的“种子”。
其次,从主体赋能角度看,新质生产力对劳动者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高等教育直接塑造着未来劳动者的知识结构、创新能力与实践技能,是为新质生产力提供核心要素的关键环节。
再次,从系统协同角度看,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涉及多元主体、多种要素复杂互动的生态系统。高等教育机构能够有效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的深度融合,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为新质生产力的涌现提供组织保障和系统支撑。
三、高等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路径
(一)强化知识创新与前沿科技供给,奠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技术根基
新质生产力的生命力源于科技创新。高校应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加强对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稳定支持,力争在前沿领域实现原创性、引领性突破。通过建设高水平实验室体系、交叉学科研究中心等平台,组织力量对关键共性技术进行协同攻关,源源不断地为新质生产力输送高水平的科技创新成果,夯实其发展的技术基础。
(二)培育高水平人才“新引擎”,筑牢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人才支撑
人才是新质生产力中最活跃、最关键的要素。高等教育必须适应新质生产力对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新要求,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一是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动态调整学科专业设置,积极发展交叉学科专业,培养高技能人才。二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科教融汇、产教融合,推行项目制学习、探究式教学。三是弘扬科学家精神和工匠精神,使其成为引领和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生力军。
(三)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畅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转化通道
新质生产力的价值在于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于具体产业和产业链条,实现产业化、规模化。高校需主动破除体制机制壁垒,构建高效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一是完善技术转移机制。建立专业化的技术转移机构推动科技成果走向市场。二是构建协同创新共同体。与企业共建研发平台,围绕产业关键技术问题开展联合研发,推动创新资源共建共享。三是打造环大学创新经济圈。形成全链条创新生态,加速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扩散。
(四)引领创新文化培育,营造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良好生态
高校应倡导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鼓励跨界交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通过举办创新创业大赛、学术论坛、科普活动等,在校内营造敢于探索、乐于创造的文化氛围,并将这种文化辐射至社会,为新质生产力的萌发与成长提供丰厚的文化土壤。
四、当前面临的挑战与对策建议
高等教育面临诸多挑战:一是学科专业结构调整滞后于产业技术变革速度,部分人才培养与市场脱节;二是科研评价体系仍存在“唯论文、唯职称”倾向,对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研究和成果转化激励不足;三是产学研合作深度不够,存在“纸面合作”等现象,成果转化率有待提高;四是高等教育资源布局与区域产业发展需求的匹配度需进一步提升。
为应对这些挑战,提出以下建议:
(一)优化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增强前瞻性与适应性。建立与产业部门、行业企业的常态化联动机制,基于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前瞻布局一批交叉学科和专业方向,改造升级传统专业,构建服务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
(二)深化教育评价体系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推行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多元评价体系,在科研评价中大幅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成效的权重。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自主权,探索建立“揭榜挂帅”、“赛马”等项目管理机制,激发创新活力。
(三)强化有组织科研与深度融合,提升服务效能。围绕国家急需和长远发展,加强有组织的科研攻关,瞄准真问题,做实真合作。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鼓励高校与企业共建新型研发机构、创新联合体,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长效合作机制。
(四)促进区域协同与特色发展,优化资源配置。引导高校立足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特色,确定差异化的发展定位和创新方向,促进高等教育资源与区域创新体系、产业布局紧密对接,形成支撑地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特色优势。
五、结论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高等教育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肩负着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科技支撑和人才支撑的历史使命。通过强化知识创新源头供给、培育高水平人才引擎、畅通产学研转化通道、营造良好创新生态,高等教育能够全方位、深层次地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孕育、形成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顾金玲 , 许锋华 . 新质生产力赋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核心要义、现实困境与实践指向 [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5,45(21):3-8.
[2] 李 永 强 . 开 放 教 育 新 质 化 的 内 涵 与 实 践 路 径 [J]. 职 教 论坛 ,2025,41(07):71-81.
基金项目:2024 年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高等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研究”(2024SJYB1279);2024 年度教育教学研究项目“新质生产力驱动下高校理科课程数字化转型路径研究”(2024J07);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产学合作协同育人赋能新质生产力研究”(202413993003Y)
作者简介:罗达峰,南通人,1980年出生,副教授。从事教育学和物理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