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中国养老保障体系研究综述

作者

王梓嘉

河南大学 河南 郑州 450046

一、前言

中国正经历着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人口老龄化进程。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我国 60 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 18.70%,65 岁及以上人口占 13.50% ,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本综述重点关注 2010 年以来中国养老保障体系的研究成果,研究范围涵盖农村养老、城市社区养老、医养结合、养老产业发展等关键领域。基于已有研究,本文认为,应对人口老龄化需要构建多层次、多元化的养老保障体系,统筹推进制度完善、模式创新和产业发展。

二、综述分析

(一)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障体系的挑战

1. 老龄化的基本特征与成因

杨清哲(2013)指出,中国农村老龄化程度深、速度快,传统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不完善。从理论层面分析,老龄化受生育率下降、死亡率降低及人口迁移等因素共同影响。生育率下降符合莱宾斯坦成本效应理论和贝克尔替代理论,即随着经济发展,生育的机会成本上升,导致生育率下降。死亡率降低则体现了医疗水平提升和生活条件改善的积极作用。人口迁移遵循推力- 拉力理论,农村青壮年人口向城市流动,加剧了农村老龄化程度。

武赫(2017)强调,中国 " 未富先老 " 的特征使得老龄化通过储蓄率、消费结构等渠道影响经济发展,倒逼产业结构调整。这一观点揭示了老龄化与经济发展的内在关联,为理解老龄化的深层影响提供了经济学视角。

2. 养老保障面临的现实困境

梁文凤(2022)系统分析了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农村养老面临的现实困境,主要表现为: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社会保障制度缺位、市场参与不足。家庭养老功能弱化体现在家庭结构小型化、子女外出务工、赡养观念淡化等方面。社会保障制度缺位则表现为农村养老保险覆盖面不足、待遇水平偏低、服务供给短缺。市场参与不足反映在商业保险发展滞后、社会资本投入有限、服务质量不高等问题。

孙仲(2011)从城市角度分析了类似问题,认为老龄化超前于经济发展,家庭养老功能衰退,传统的养老模式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这说明无论城市还是农村,都面临着养老保障体系转型的迫切需求。

(二)多元化养老模式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发展

1. 多元化养老模式的理论基础

李中秋(2013)提出了多元化养老模式的核心理念,认为单一养老模式不可行,需要构建 " 居家为基础、社区为支撑、机构为补充 " 的多元化体系。这一理念的理论依据包括路径依赖理论支持居家养老的主体地位,因为居家养老符合中国传统文化和老年人的心理需求;政府需要承担准公共物品供给责任,为养老服务提供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2. 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发展

孙仲(2011)深入研究了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模式,认为社区居家养老是家庭与社会养老的有机结合,需要以社区为依托提供多元化服务。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既能满足老年人居家养老的愿望,又能通过社区平台整合各类资源,提供专业化的养老服务。

3. 农村养老服务的供需矛盾

张娜(2015)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了农村养老服务的核心矛盾:养老服务 "需要≠需求 "。研究显示,77.85% 的农村老人需要照护服务,但仅有 17.86%愿意购买社会服务。这一矛盾反映了农村老年人的支付能力有限, 60% 的农村居民仅能承担低端机构养老服务(年支付能力在8400 元以下)。

针对这一问题,张娜提出了分层服务和地区差异化的发展路径。同时,在欠发达地区采用行政主导模式,在发达地区推行市场化运作。

(三)医养结合模式的创新实践

陈江芸(2019)对医养结合模式进行了系统分类和效果评估,将医养结合模式划分为四种类型:养内设医模式、医内设养模式、医养联合模式、社区居家模式:以社区为依托提供医养结合服务,符合传统养老观念,但适老化程度不足。研究发现,经济收入和功能状态显著影响老年人对不同医养结合模式的选择。医保政策需要覆盖康复项目,长期护理保险是推进医养结合的关键制度安排。从健康公平角度看,医内设养模式的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最高,但需要加强精神服务。

(四)养老产业的发展前景与路径选择

武赫(2017)从产业发展角度分析了养老产业的重要作用,认为养老产业能够缓解社会养老压力、创造就业机会、拉动内需、推动服务业升级。养老产业的发展需要构建" 政府- 市场- 家庭" 协同机制,发展" 微利型" 产业模式,借鉴日本、美国、英国等国家多元化服务经验。

梁文凤(2022)从政策层面提出了三层路径选择:宏观层面,完善农村养老保险与福利制度;中观层面,引导市场力量参与,发展商业保险;微观层面,夯实居家养老基础,强化家庭支持。

张娜(2015)进一步提出了补贴机制设计,建议按经济发展水平分级补贴,补贴规模占GDP 的0.0026%-0.6642%,以保障不同地区养老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三、总结

通过对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养老保障体系研究的系统梳理,可以发现学术界

在以下几个方面已达成基本共识:

第一,中国人口老龄化具有 " 未富先老 " 的显著特征,传统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社会养老保障体系面临严峻挑战。

第二,单一的养老模式难以适应多元化的养老需求,需要构建" 居家为基础、社区为支撑、机构为补充" 的多元化养老保障体系。

第三,医养结合是应对老龄化的重要创新模式,但不同模式各有优劣,需要因地制宜选择适合的发展路径。

参考文献

[1] 杨清哲 .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中国农村老年人养老保障问题研究 [D]. 吉林大学 ,2013.

[2] 武赫.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养老产业发展研究[D]. 吉林大学,2017.

[3] 李中秋 . 中国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多元化养老模式研究 [D]. 西南财经大学 ,2013.

[4] 陈江芸 . 健康老龄化背景下医养结合模式及老年人健康保障研究 [D].华中科技大学 ,2019.

[5] 梁文凤 .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农村养老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J]. 经济纵横 ,2022,(10):82-88.

[6] 孙仲 .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研究 [D]. 北京交通大学 ,2011.

[7] 张娜 . 农村社会养老服务需求与发展路径研究 [D]. 南京农业大学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