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CR400BF 智能动车组智能运维系统架构与关键技术研究 

作者

赵子坤 陈强强

中国铁路呼和浩特局集团有限公司包头车辆段呼和浩特东动车组运用所 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10

   

一、CR400BF 智能动车组智能运维系统架构设计

1.1 感知层

感知层是运维系统的重要数据源,它依靠多源传感器和智能监测设备,全面检测 CR400BF 型动车组核心系统及其关键部件的状态。将振动加速度传感器放置在转向架轴箱和齿轮箱区域,捕捉异常振动信号,为轴承故障诊断提供数据支撑;在制动盘表面设置温度探测装置,实时获取其运行过程中的热状态变化信息;将电流、电压和温度传感器安装在牵引变流器和辅助变流器内部,搜集电气参数,实现绝缘性能评价和功率器件服役寿命预测。同时,融合车载GPS / 北斗定位模块,整合车内车外温湿度、风压等环境参数,形成综合环境数据体系,为运维决策优化提供科学依据。

1.2 传输层

传输层主要承担车载数据与地面运维中心的实时交互任务,架构上采用“车载局域网 + 车地无线通信”双层模式。以太网作为车载骨干网络,将各车厢感知设备及边缘计算模块串联起来,通过时间敏感网络技术保证关键数据的低延迟传输;CAN 总线用于与车载控制单元交换数据,获取列车运行指令和故障诊断信息。此外,部署“ 5G+ 卫星通信”双模冗余方案:当列车时速达 350公里时,5G 网络提供高速数据传输服务,重点支撑实时状态监测和告警信息的快速传递;卫星通信作为备用通道,在 5G 信号覆盖受阻的区域(如隧道内部或偏远地区),维持核心故障数据的稳定上传。

1.3 分析层

分析层是运维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依靠边缘计算和云边协同架构,具备多维度的数据分析能力和智能化的故障诊断能力。车载端的边缘计算单元专门处理时效性高的数据,采用时域和频域分析方法识别早期故障特征,并形成初步诊断结果;地面端依靠分布式计算框架搭建大数据平台,存储 CR400BF 型动车组全生命周期的运维数据,借助深度学习技术融合历史数据与实时信息,实现故障根源的精确识别和设备剩余寿命的预估分析。基于此,通过分析层对数据的整合和分析,既能实现动车组运维数据共享,也能够为后续的决策工作提供可靠依据。

1.4 决策层

依托分析层的诊断信息,决策层根据 CR400BF 型动车组的运转规划、备品储备、修缮资产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运行维护方案,并针对不同故障等级实施差异化管控策略。对于危及行车安全的重大故障(如牵引系统失灵),立即执行紧急制动并调配应急救援队;对于一般故障(如空调滤网堵塞),则安排周期性检查保养作业,并借助零部件健康状况预估模型及时调整维修时间。

1.5 执行层

执行层的主要职责是将决策层制定的运维策略转化为具体的操作方案,实现运维工作的闭环管理。通过车载人机交互界面(HMI)向驾驶员推送故障预警信息和应急处理指引,借助列车控制系统(TCMS)自动处理轻度故障(如辅助电源重启);在地面运维管理系统中生成维修工单,根据区域分布指派给相应的维修小组,并通过移动终端设备(如平板电脑)实时跟踪维修进度。维修完成后,利用数据采集装置评估维修成效,形成“检测 — 修理 — 检测”的完整闭环流程。

二、CR400BF 智能运维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2.1 车载智能感知技术

通过采用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技术,对振动、温度及电流等多源监测信息进行融合,可有效克服传统单一传感器检测的局限性。相关研究表明,将轴箱振动与温度信号融合后,轴承早期故障的识别准确率能稳定保持在 98% 以上。

针对车载空间有限、电磁环境复杂的特点,本文所讨论的传感器采用小体积方案,并通过高屏蔽效果的电磁屏蔽技术与合理有效的接地方式,降低牵引系统和无线通讯设备对信号采集环节的影响,保障数据获取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2 边缘计算与车地协同通信技术

为满足 CR400BF 型动车组高速运行场景下的实时运维需求,边缘计算与车地协同传输技术需攻克多项关键技术难关。在边缘计算任务调度层面,需构建动态任务分配模型,将数据时效性需求与边缘节点计算资源分布特性相结合,合理分配本地处理任务与远端分析任务,确保边缘设备资源利用率高于 80% ,并大幅降低数据传输拥堵的概率;针对列车高速移动导致的 5G 基站频繁切换问题,可研发基于列车运动轨迹推测的切换预判算法,在目标基站切换前提前完成链路配置,将切换时延控制在 50 毫秒以内,以维持数据传输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2.3 运维大数据分析技术

CR400BF 型动车组运维数据具有“规模庞大、类型繁杂、信息密度低”的显著特点,这对大数据分析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在预处理阶段,可采用规则驱动与机器学习混合的方法,剔除噪声数据(包括传感器异常值及通信中断导致的缺失值),再通过小波包分解手段提取振动信号中的关键特征,最后利用灰色关联分析筛选核心变量,将数据维度压缩至原始数量的 40% 以下,从而提升分析速度。

针对复杂的运行环境,搭建支持多场景动态切换的自适应诊断框架,借助迁移学习策略实现模型参数的跨域适配,大幅减少新环境下的数据标注成本和训练时长,并确保系统能在一周内投入实际应用。

2.4 智能决策与可视化技术

多目标决策优化算法整合安全性、经济性、运营效率等多元评价指标,利用层次分析法(AHP)和粒子群优化(PSO)技术,构建兼顾经济效益与安全性的运维决策架构。以故障维修为例,该模型可有效权衡检修成本与列车停运损失,实现整体效益最大化。

针对 CR400BF 型动车组开发的数字孪生可视化平台,采用高精度三维建模并实时同步动态数据流,在地面终端直观展示列车运行状态,为维修人员提供虚拟仿真环境,辅助其科学制定维修计划,显著降低现场操作风险。

2.5 全生命周期协同管理技术

构建统一的数据标准化体系,整合设计阶段部件参数、制造环节工艺数据、运行期间设备状态信息及维修过程故障记录,为全生命周期运维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搭建主机制造商、运维机构、备件供应商协同管理平台,实现维修需求、备件供应、技术支持的高效联动:当运维机构提交备件请求时,系统可实时查询库存资源,并确保备件交付时间在 48 小时以内。

结语:高铁技术正朝着智能化、网联化方向持续发展,CR400BF 型智能动车组融合了牵引、制动、网络控制等多种系统集成技术,而传统的手工巡查和定时检修方式已难以满足高密度运行需求与高水准可靠性要求。同时,依托物联网、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搭建的智能运维系统,实现了对动车组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测、预知性报警及精准修理,正逐渐成为保障动车组安全高效运转的关键支撑体系。

参考文献:

[1] 侯安琪 , 黄金 , 陈波 , 等 . 动车组数字孪生五维模型及平台构建方法研究 [J]. 铁道机车车辆 ,2025,45(04):57-63.

[2] 叶琦 . 动集动车组一体化智能管控系统设计及实现 [J]. 铁路计算机应用 ,2025,34(07):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