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低年级班规约定式管理实施策略
冯思琪
广州市番禺区化龙镇东沙小学
一、农村小学低年级班级管理现状与问题分析
(一)管理现状:行为问题突出
笔者作为农村小学一年级班主任,在任教过程中,对所任教的农村小学一年级班级进行观察统计,发现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1. 课堂纪律方面: 73% 的学生存在随意插话现象(如语文课平均每节课打断教师12 次),学生课堂注意力持续时长不足8 分钟,课堂学习效率不高;
2. 课间安全方面: 62% 的学生课间追逐打闹,每月平均发生 2 起轻微安全事故,课间隐患风险大;
3. 卫生习惯方面:学生书桌凌乱、课室地面纸屑堆积问题突出,值日生制度形同虚设。
(二) 问题成因:多维因素叠加
1. 学生认知发展局限:6-7 岁儿童处于皮亚杰“前运算阶段”,自我中心主义导致其对规则理解片面(如认为“举手发言”不如直接喊出答案高效)。
2. 教师管理策略失当:过度依赖“安静坐好”等抽象指令,缺乏具象化示范,违背加涅提出的“辨别 $$ 概念 $$ 原理”规则学习规律。
3. 家校教育断层:
(1)家庭教育中规则意识培养缺失(如 60% 家长未要求孩子参与家务劳动);
(2)家校协同不足,农村家长普遍忽视家庭规则教育,学生未形成课前准备、物品整理等基础习惯。
二、农村小学低年级班规约定式管理的理论框架与实施路径
(一)理论依据
1.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规则设计需符合儿童“具体形象思维”特点;
2. 加涅规则学习理论:通过阶梯式训练(观察→模仿→实践)内化规则;
3. 人本主义教育观:尊重学生主体性,通过民主参与增强责任感。
(二)具体实施路径:四维动态管理模型
1. 师生共商:从“教师主导”到“民主约定”
班规是整个班级共同遵守的约定,学生是班级的真正主体。因此,班规的制定不应该是教师的“一言堂”,而应该是由全体学生结合自身及周边同学存在的不良行为习惯进行民主讨论,制定班规初稿。但是,低年级的学生思考不够成熟,提出的想法不一定适宜,因此,教师应当在学生形成的初稿基础之上,进行筛选和改进,助力制定适合本班学情的班规。
(1)步骤:教师引导讨论→学生提出想法→投票表决(如“课间能否跑跳?”“能否带早餐到班级食用?”“眼保健操没认真做导致班级被扣分应有何惩罚?”等等);
(2)案例:笔者任教班级召开“我们的班规我们定”主题班会,针对“扣分问题”,即学生若因为忘带校卡佩戴、眼保健操未认真进行、体育器材忘带等常见问题导致班级在学校“文明班级”评选中扣分,共同约定被扣分者通过值日的方式主动为班级作贡献。该班规实行后,班级扣分率降低 50% 。
2. 趣味化设计:从“文字条例”到“游戏化规则”
(1)将规则转化为儿歌
寻常的班规多为冰冷的文字条例,学生难以理解的同时缺乏具体指令,执行起来积极性低,将规则转化为儿歌可以赋予规则游戏化的趣味,例如“做好课前准备”转化为“书本放左边,铅笔放右边,小小桌子真整齐”,“坐端正”转化为“背挺直,头摆正,脚放平”,学生的自觉遵守规则的积极性明显提高。
(2)建立“规则银行”积分制度,达标兑换“班级小管家”体验券教师下发“规则银行积分卡”,学生当天未违反班规即可获得积分,若违反则扣分,集满 10 分即可兑换“班级小管家”体验券,担任“一日班长”,为更多学生提供加入班级管理的机会,让学生真正成为班级的“小主人”。
3. 动态调整:从“一成不变”到“灵活优化”
(1)实施:每月召开“班规讨论会”,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班规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不够合理的地方,根据反馈再修订规则(如调整课间活动范围,更新奖惩规则等等)。
(2)案例:笔者任教班级班规中约定不可以带早餐至学校食用,违反者需扣除积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曾有一名学生因早上带了两个巧克力到班级被值日班长扣分,该学生很难过,经了解,是因为该学生有低血糖,家长才让其带巧克力到学校。作为班主任,得知这一原因后,笔者在“班规讨论会”上提出班规是否可以根据特殊情况特殊处理,学生们主动提出为保证低血糖同学的健康,班规允许其带巧克力的“特权”。学生们在强化班规意识的同时,也拥有了人情关怀。
4. 自主执行:从“被动服从”到“主动担当”
设立“规则小督察”轮岗制,每天根据学号轮流任命“规则小督察”,学生之间互相监督,规则主动遵守率提高。
三、实施成效与反思
(一)实践效果
班规约定式管理在笔者任教班级实施一学期后,取得了显著效果。
1. 课堂纪律:课堂打断次数由原本的12 次下降至每节课3 次,专注时长由原来的不足8 分钟延长至15 分钟;
2. 课间安全: 62% 的学生课间追逐打闹下降至 20% ,课间安全事故减少80% ;
3. 卫生习惯:原本书桌凌乱、地面纸屑堆积问题有明显改善,卫生检查合 格率提升至 92% 。
(二)反思与改进
1. 仍面临的挑战:部分学生对于规则的遵守反复不定,不能长期坚持遵守,需个性化辅导;
2. 优化方向:引入“规则成长档案”,追踪学生长期行为变化,根据行为变化调整农村小学低年级班规约定式的实施策略。
四、结语
班规约定式管理通过民主化、趣味化、动态化的策略,将规则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求,为农村小学低年级班级管理提供了可操作的实践路径。未来需进一步探索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家校共育模式,助力学生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皮亚杰 . 儿童认知发展理论 [M]. 北京 : 教育出版社 , 2009.
[2] 加涅. 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 [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