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背景下蚌埠市非遗文化海外推广的策略探究
魏文雅 王娜娜
蚌埠学院 外国语学院 安徽蚌埠 233030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更好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为实现文旅融合发展背景下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让世界听到中国声音、蚌埠声音,团队在暑期期间前往蚌埠市旅游景区与非遗保护地,对于蚌埠非遗文化的海外推广现状进行了解与探究。
一、文旅融合背景下蚌埠非遗文化外宣的意义
(一)实现以文塑旅、以旅兴文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兴文。蚌埠市也先后出台了《推进蚌埠市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实施意见》《蚌埠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等政策文件。非遗文化作为重要的旅游资源、文化底蕴,对于丰富旅游文化内涵、实现文旅融合具有重要作用。旅游为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实际场景,是实现非遗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渠道之一。如何实现在文旅融合背景下的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增加地方收入、促进共同富裕与精神文明建设上,发挥着重大的作用。蚌埠作为淮河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把淮河文化的当代价值发掘和提炼好、宣传和运用好,让淮河文化在新时代焕发生机活力、发挥独特作用,实现以文塑旅、以旅兴文,具有重要意义。
(二)提升蚌埠非遗文化知名度,展现良好国际形象
蚌埠是淮河文化的重要起源地之一,蚌埠非遗文化是淮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蚌埠市非遗文化具有独特性、包容性的特点。蚌埠非遗文化受到中原文化及楚文化等多种文化共同影响,具有地方独特性。同时,蚌埠非遗文化也是中华民族智慧的集合与体现,彰显了汉民族的文化底蕴与内涵。蚌埠非遗文化所彰显的独特内涵及其体现的汉文化的底蕴,使得其在海外推广上具有旅游广阔的市场空间。在蚌埠非遗文化海外推广中,存在着外国民众对于蚌埠非遗文化认知度十分有限、知名度不高、缺乏区域著名品牌等诸多问题。因此,如何基于当前文旅融合发展的背景,进行蚌埠非遗文化的海外宣传与推广,拓宽海外市场,对于提升蚌埠非遗文化知名度、展示良好国际形象,具有重要意义。
(三)促进蚌埠市非遗文化经济的发展
当今旅游市场发展前景向好,市场下沉、需求升级。2023 年,国内出游人次 48.91 亿,比上年同期增加 23.61 亿,同比增长 93.3%。2023 年五一期间,蚌埠市旅游收入达到 14.94亿元,同比去年增长 319. 66% 。蚌埠市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作为蚌埠重要产业之一,是一种有着较强经济性的产业。随着旅游转型产业升级,文旅进一步融合,以非遗文化引领旅游业进一步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二、文旅融合背景下蚌埠非遗文化外宣存在问题
(一)文化差异与语言障碍
在文化差异方面,蚌埠市非遗文化的外宣存在着与推广目标国家文化差异性较大,导致难以准确有效的进行推广与宣传。文化差异致使蚌埠非遗文化在海外接受度不高,难以深入推广,信息准确度不足;在语言障碍方面,中文翻译至目标语言时,由于译者水平、文化差异等原因导致翻译准确度不足,无法契合海外游客的语言习惯,导致蚌埠非遗外宣存在着需要不达意、不精准的情况,影响了外宣进程。
(二)文化外宣内容同质化严重
文化外宣的同质化体现在内容层面的同质化、策略层面的同质化以及手段层面的同质化。首先,是内容层面的同质化。在文化外宣中,往往倾向于选择那些具有广泛认知度和代表性的文化元素。这种选择虽然能够迅速引起国际社会的共鸣,但也容易导致不同地区的文化外宣内容在元素选择上趋于一致,缺乏地域特色和差异性。在讲述文化故事、传播文化价值时,容易采用固定的叙事框架和话语体系,使得信息传递方式显得单一且缺乏创新。这种单一性不仅难以吸引目标受众的注意力,还可能导致文化信息的误解或误读。其次,是策略层面的同质化。在进行文化外宣时,对目标受众的需求、趣、文化背景等缺乏深入的了解和分析,导致宣传策略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这种模糊的目标受众定位使得文化外宣工作难以精准触达目标群体,从而影响了宣传效果。传播渠道的单一,过于依赖传统的传播渠道如电视、广播、报纸等,而忽视了新媒体和社交媒体等新型传播渠道的运用。这种单一的传播渠道不仅限制了文化信息的传播速度和范围,降低了与目标受众的互动性和参与感。缺乏差异化竞争策略,在面对国际文化市场的激烈竞争时,缺乏差异化的竞争策略和创新思维。这导致不同地区的文化外宣工作在策略上容易相互模仿和跟随,难以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和品牌影响力。最后,是手段方面的同质化。在运用技术手段进行文化外宣时,容易陷入技术堆砌和重复应用的误区。这种过度依赖技术手段而忽视内容质量的现象不仅无法提升文化外宣的效果,还可能引发受众的反感和抵触情绪。在与其他国家和地区进行文化交流与合作时,容易采用固定的合作模式和框架。这种固化的合作模式虽然能够确保合作的稳定性和可预测性,但也限制了合作的灵活性和创新性。
(三)缺乏区域性国际品牌
蚌埠非遗文化外宣的国际品牌较少,且影响力不足。虽然蚌埠区域品牌较多,种类丰富,但是缺乏旅游代表性和特色的国际品牌,难以在国际市场上产生较大的影响。此外,现有的蚌埠非遗文化国际品牌对于品牌内核挖掘不够深入,未在产品中体现蚌埠淮河文化深厚的文化底蕴,且缺乏有效的海外推广渠道,难以进行推广,知名度较为有限。
(四)文化外宣渠道有限
蚌埠非遗文化在海外推广的渠道有限,主要体现在推广平台选择少、海外平台选择针对性不足、平台运营人水平有限。首先是推广平台选择少。在国内,蚌埠非遗文化在抖音、小红书、微博等多个平台均有宣传,内容较为丰富,而在海外,除了国人较为熟悉的 Tiktok,还有 Instagram、Twitter、Facebook 等多个平台有待蚌埠非遗宣传人的加入,进行系统的宣传。其次,是海外平台选择针对性不足。蚌埠非遗文化的海外宣传在选择不同平台时未将内容进行及时的调整,导致出现了多平台同内容的局面,导致其吸引力不足,流量较为有限制。最后,是海外运营水平有限。在蚌埠文化外宣过程中,缺乏专业的海外宣传员运营账号,进行宣传与推广。平台运营人对于中外文化的差异性把握不足,且翻译水平有待提升,难以达到较好的运营与文化推广的效果。
三、文旅融合背景下蚌埠非遗文化海外推广策略探究
(一)创新蚌埠非遗文化外宣内容,提升文化吸引力
创新蚌埠非遗文化外宣内容,需要与时代需求结合、考虑文化适应性,从而提升蚌埠非遗的文化吸引力。
1、结合时代需求
蚌埠非遗文化的外宣需要结合时代需求与习惯,调整传播形式与内容,使其更加契合当代海外游客的偏好与习惯。进行蚌埠非遗文化外宣时,不仅承担着保护与传承非遗文化的责任,更肩负着让世界认识中国文化、让世界听到蚌埠之声的重大责任。因此,在文化外宣过程中,应该深入挖掘淮河文化背后的底蕴和内涵,以及其中的中华民族的优秀民族精神,并结合时代要求,积极适应当代文化外宣的传播形式,将蚌埠非遗文化具化成可以代表蚌埠文化的实际产品,扩宽蚌埠非遗文化海外影响力的同时,推动蚌埠非遗文旅产业的进一步建设与发展。
2、考虑文化适应性
在进行文化外宣时,应结合海外游客的文化习惯与特点,并精准针对不同国家和文化,适时调整宣传的方式、宣传的风格,并确保翻译与传播的准确性,避免产生歧义与误解。这对蚌埠非遗海外宣传人的文化认知与翻译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求宣传人需要有深厚的翻译功底,并及时根据不同国家人民的文化习惯进行宣传调整。对于此类问题,政府需要重视对人才的培养,给予政策支持与倾斜,并与国内国际名校建立培养合作关系,进行专业培养,使其能更好的胜任文化外宣的工作。
(二)打造蚌埠特色文化品牌,深入挖掘品牌底蕴
在打造蚌埠特色文化品牌的过程中,要打造一批具有文化意识、品质意识、受众意识的区域特色品牌,推动蚌埠品牌走出中国、走向世界。
1、文化意识
蚌埠作为淮河文化的重要起源地之一,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在蚌埠的非遗文化中,花鼓灯文化作为汉文化的电影代表,彰显着汉族人民辛勤劳动、热爱生活的精神,体现着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大禹文化体现着治水和立国的精神,体现着大公无私、仁德爱民等精神,是中国儒家文化所推崇的精神典范。因此,深入挖掘蚌埠非遗文化的内涵,将文化底蕴赋予在品牌产品中,是提升产品吸引力的重要途径。
2、品质意识
要使蚌埠非遗文化品牌对于海外游客有着长久的吸引力,优秀的品牌品质及质量把控极为重要。对此,要建立完整的质量监督体系,认真把关每一件产品的质量,使得品牌产品标准化,从而获取良好的口碑,使得蚌埠文化品牌在海外拥有良好的口碑,推动蚌埠文化品牌的可持续发展。
3、受众意识
蚌埠品牌在海外的发展需要注重海外游客的需求。实现以需求为导向,生产符合海外游客需求与偏好的产品。这需要在前期进行大量的市场调研,针对海外游客的消费能力、消费习惯、消费偏好,设计出实用且易于被海外游客接受的产品。
(四)扩宽文化外宣渠道,精准推动文化外宣发展于蚌埠非遗文化的外宣渠道,要实现从平台渠道、技术渠道、活动渠道的结
1、平台渠道
在平台渠道方面,要选择海外游客普遍使用的社交平台,如 Instagram、Twitter、Tiktok 等,发布蚌埠文化宣传、文创设计、非遗文化的当代表现等相关内容。在选择平台方面,要针对不同平台的使用特点,有针对性的调整内容。如在 Instagram 上宣传非遗图片,在Tik tok 上结合国内热点与国外热点发布宣传视频,在 Twitter 从而获取更多流量,产生更深的文化影响,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2、技术渠道
由于海外游客难以实地来到蚌埠体验蚌埠非遗文化,因此,将现代体验技术作用在非遗文化外宣中是十分重要的。在蚌埠非遗文化外宣中,可以运用 AI、VR 等技术,增强海外游客的体验感,使其能够身临其境的感受蚌埠非遗文化,吸引海外游客的注意力,从而使蚌埠非遗文化在海外获取更高的流量。
3、活动渠道
蚌埠非遗文化相关机构应积极参与国际线下活动,参与国际旅游会议与国外大型文化线下活动,与国外旅游机构、外国游客进行面对面的交谈,深入了解其旅游需求及文化背景,争取更多的文化推广机遇,在海外获得更广的文化影响力。
参考文献:
[1] 陈含笑 . 多模态话语分析与中国城镇海外文旅推广——以浙江奉化为例 [J]. 中国民族博览 ,2024,(11):1-4.
[2] 吴清阳 , 宗怡宁 , 徐善文 . 跨境电商背景下地方文化产品设计与营销策略——以蚌埠淮河文化为例 [J]. 现代职业教育 ,2021,(11):85-87.
[3] 杨晓 . 跨文化传播视域下山东非遗外宣策略探析 [J]. 全媒体探索 ,2024,(04):81-82.
[4] 黄坚 . 文旅融合背景下宜兴紫砂文化海外推广策略研究 [J]. 美与时代( 上 ),2018,(12):36-38.DOI:10.16129/j.cnki.mysds.2018.12.010.
作者简介:魏文雅(2003-),女,安徽淮南人, 2021 级英语本科生,研究方向:英语。
王娜娜,1992.01.28,女,汉族,安徽省宿州市,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工作单位:
本文系 2024 年安徽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游”记明珠色——蚌埠旅游文化
云平台”(项目编号:S202411305091,负责人:魏文雅;王娜娜(指导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