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智慧城市理念下的城市景观与风景园林设计研究
崔永峰
211224198210210355
一、智慧城市理念下城市景观与风景园林的设计要点
1.1 智慧感知系统构建
根据园林生态系统的特性,合理安排物联网传感设备意义重大。在土壤层面,要在乔木、灌木以及地被植物根系密集之处安装土壤水分与养分监测装置,从而做到对数据的全面收集;在植被层面,针对珍稀植物或者古树名木,要安装生长动态以及病虫害预警监测终端,随时掌握其生理状况的变动情况;在水体层面,要在水景区域增添水质参数与水位监测模块,还要在雨水花园和蓄水池里装上降雨量监测设备,给水资源循环利用提供精准支撑。
对园林设施和用户行为实施智能化监测,可在各种设备中安装感知终端。就拿园林基础设施来说,像座椅、健身器材、照明装置、垃圾桶之类的,可采用内置状态传感器的设计方案:比如智能座椅利用压力传感器来记载被占据的时间长度以及频次,在设备出现异常情况的时候,会自行发出维修请求。对于园区内部的人流动态,可在入口、主干道以及功能区的关键节点布置具备视频分析和红外检测功能的摄像头,及时搜集人流量数据并察觉流动趋向;当某个区域拥挤程度超出限定范围的时候,就会引发警报,并通过移动应用向大众公布疏导指引。在停车区和无障碍路径这些地方,也要增添车位占用探测器和通行状况监测设备,给游客提供准确的导航服务。
1.2 功能服务智慧化升级
搭建起融合“全生命周期导航”和“动态引导”功能的综合服务体系。在园区入口处放置智能化导览终端,包含园林规划图、当前人流数据以及最佳行走路线等信息;用户借助园林专属 APP 或者微信小程序达成精准语音导航,给视障人士佩戴蓝牙触觉回馈手环,通过振动信号传达方向指示和潜在妨碍警示;园区执行临时管控的时候,导航系统会自行修改路线规划,并通过多种途径公布更新消息。在一些重要地点,比如无障碍通道、公共卫生间、饮水点这些地方,安装智能识别标志牌,从而进一步改善特殊人群的服务感受。
1.3 生态管理智慧化优化
根据土壤含水量与气象要素创建智能化“按需灌溉”系统,这个系统会借助灌溉控制器结合土壤湿度监测、降雨量监测以及天气预报等信息,精准控制灌溉水量和灌溉时间;并针对不同的植物种类设置不同的供水方案,比如对于乔木采用滴灌的方式,对于草坪则采取喷灌的方式;此外还拥有远程控制的功能,管理者能够通过智慧平台随时查看到灌溉的状态,还可以对系统的运行参数实施动态调节;把蓄水池液位传感器以及雨水收集装置融入进来,在蓄水池的水位处于较低状态的时候,会自动触发雨水补给的机制,能够优先采用再生水资源,实现节约水资源的目标。
基于植物生长监测数据构建精细化养护与病虫害防控体系:利用植物生长传感器及图像识别技术,定时检测植株健康情况,当叶绿素浓度低于设定阈值时,自动给出施肥建议并即时发送给管理者;在病虫害监测上,通过摄像头拍摄叶片图片,借助人工智能算法做到智能诊断,精准判定病变区域并给予相应防治方案;针对古树名木,布置多种监测装置形成动态生长档案,随时警报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保证其长久安全稳定发展。
1.4 人文体验智慧化创新
为了提升用户的安全感受,改善园林空间的安全性,这个方案规划了多级别的应急保障和风险防范体系。就紧急应对而言,在园区内部每 100 米范围内放置智能应急呼叫终端,这个设备具有高清摄录、音频采集以及双向语音交流的功能,使用者按下求救按钮之后就能马上同管理端展开视频连线,系统还会提供精准的位置追踪服务;在关键之处布置带有行为分析算法的智能监控装置,一旦察觉到有可疑行为发生就会自动发出警报,并把警报消息推送给有关部门,实现高效率地监控管理工作。在日常运营过程中,依靠实时客流监测平台来动态评判各个功能区的人群流动情况,如果出现局部拥挤问题,就要立刻执行疏导预案;综合利用气象大数据资源,在恶劣天气来临之前通过多种途径发出安全告诫,以加强大众的风险防范意识。
二、智慧城市理念下园林设计的实施路径与保障策略
2.1 技术集成平台
整合感知数据,创建起服务与管理为一体的“一站式”园林智慧化管控平台,其涵盖数据中心、服务中心、管理中心以及决策中心这四个关键部分。此系统具备多种终端适用性,能够全方位符合管理者在各种情况下的业务需求,还能开放数据接口,做到同城市综合管理平台相互联系,从而促使智慧城市生态系统协同运作发展。
2.2 构建“智慧园林”规范体系的完善路径
根据智慧城市战略规划以及园林行业的规范要求,创建起智慧园林的设计和执行标准体系。明确智能感知设备的设置密度、技术参数以及安装规范,细化智慧服务功能的技术指标和运维准则,改善生态管理系统的关键参数设定及其运作机制,保证项目执行的标准化和系统化。完善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机制:在数据采集环节,利用弹窗形式得到用户的许可;在存储阶段,借助加密算法来保证信息安全;执行严格的访问权限管控。
2.3 人才培养
高校围绕风景园林与城市规划专业,要系统整合智慧城市有关技术要素,开设“智慧园林技术”“物联网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园林大数据分析”等核心课程;通过校企协同机制,依靠行业合作创建实习实训基地,促使学生参与到智慧园林项目实践当中,譬如布局传感设备方案设计、智能管理系统功能测试等环节,进而全面优化他们的综合应用能力。从企业层面来讲,要构建起常态化的在职培训体系,定时举办技术交流会或者专题讲座,邀请物联网和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家学者深入讲解,着重讲述传感器工作原理、人工智能算法在生态保护方面的革新应用以及智慧平台操作规范等内容;安排技术人员去优秀的示范项目现场考察,吸取先进的经验,从而推动内部技术创新水平的改善。
结语:智慧城市理念以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作为主要依托,努力促使园林规划在生态治理、功能达成、人文关怀方面发生创新转变。展望未来,智慧城市技术持续更新,园林行业逐步深入发展,智慧园林设计务必着重“技术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以及“实用性和艺术性的巧妙融合”,进而推动园林空间朝着“智能化,生态化,人性化”的方向协同发展,为创建宜居、可持续的城市环境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 薛茜元 . 智慧城市背景下交互景观设计策略与方法研究 [J]. 鞋类工艺与设计 ,2025,5(10):49-51.
[2] 蔡爽 . 生态智慧城市视角下街道景观模块化设计 [J]. 美丽中国 ,2025,(05):106-107.